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876|回复: 17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 入门者自述,以及关于两台后级Parasound 2125和Adcom GFA 555的疑问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
发表于 2024-1-14 14:01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正序浏览 |阅读模式

坛友们,校长,周末好!
        我是一个立体声鸣放的初学者,在高中末期发现了SS坛公号,茶余饭后喜欢翻阅历史文章,但彼时我的音乐爱好几乎局限于英美吉他流行乐,时常觉得,那些本就出自DIY路径的音乐,不需要多好的鸣放环境。同时也收集不少爵士乐CD,但出于类似的情结,也没有因此开始真正考虑鸣放问题. 乾龙盛QA360,已算得上我最没有失真的聆听条件。然而那些甜美曲调或是新奇制作听得多了,也就食髓知味。爵士乐那头,因为自己对二十世纪的乐理发展仅是浅尝辄止,听得多却不得其门道,自觉有愧于这些音乐。
        夏天结交了一些古典乐听众和奏乐者,使我有在聆听上从头来过的动力因;另一方面,今年搬到我现住所,也在形式上有条件一步步重新结构我的听音环境。
        半年过去,我发现最大阻碍是购买器材限于美国市场-- 主要也就是Ebay。
        音源上,我对乾龙盛那种卡片机思路还是情有独钟,等着暑假回去扛一台QA660,配台国内解码,我也就知足。
        但前后级和音箱上,就是另一码事。
        寒假淘到一个Quicksilver Line Stage, 这牌子国内似乎译作银声。当时觉得,六百刀买到一台管前级,几乎;后来读了些声音放大教程,发现其指标上似乎就不甚理想。但无论如何,这台机子我想是要听上一阵子。
        音箱上也是类似情况;我目前的主力是一对Ascend Acoustics的五寸箱,名唤。买它是在美国Audiokarma和Stereophile这些论坛上找那种进阶入门款箱的结果。论坛上是把它跟新款Wharfedale Denton放在一个层级谈论的,而价格上便宜不少,我也就盲狙了。
        现在的局面来说,最需要提点的无疑是后级问题。我之前用的是Rotel RB870BX, 据说是Rotel最后几只用心做的后级产品之一。不过归根结底,仍然只是80瓦。论坛上对于我这箱子的靠谱推荐几乎都是要120瓦往上。
        现在我的目标主要落在Parasound 2125, 和Adcom GFA 555,也许因为年代久远又很不Hiend,本坛都不见提及。但我想,后者毕竟是Nelson Pass的早期设计,坛友和校长也许还是有定见可以启发我的。所以说到底,这帖子的主要目的就是想请教各位对这俩后级有冇感性经验或者知性见地可以传授!
        谢谢大家,祝周末愉快!
顺颂时祺,费奥凡
17#
发表于 2024-4-23 19:19 | 只看该作者
我親自跑了一次美國,也如之前承諾希望的那樣,到費兄家裡幫他出謀劃策,請微博搜索:#AXPONA北美音响展之后# ,連續劇在這裡:https://s.weibo.com/weibo?q=%23axpona%E5%8C%97%E7%BE%8E%E9%9F%B3%E5%93%8D%E5%B1%95%E4%B9%8B%E5%90%8E%23

#AXPONA北美音响展之后# 我沒有馬上回國,我答應一位論壇新朋友,去他家裡為他設置音響系統

費奧凡是Purdue University普渡大學的留學生,他也喜歡音響,專門從學校所在城市West Lafayette坐四個多小時巴士到芝加哥O‘Hare機場和我碰面,我們相互照應搭伴看音展;音展結束後,我和他搭乘巴士回到West Lafayette他的住宅,在我眼前的樸素住宅裡,竟然出現了一套高級HIFI音響

費兄的系統,是完全到美後開始組建的,開門見山地說,從耳機玩家到兩聲道音響,他走了一些彎路,試錯成本有點高,尤其是最近兩筆隔山打牛網購方案,讓我震驚錯愕,儘管每個年輕人都會走彎路都會在把玩音響中損失錢,但這樣的情況如果持續,會打擊費兄的愛樂之心與音響之路,我不願看到這樣的結果,決定親自跑一趟,看看能幫什麼忙

費兄不是富二代,也是窮學生出身,從購買的器材級別能看出來,最初使用的是Ascend Acoustics的小五寸揚聲器/Quicksilver Line Stage前級/Rotel RB870BX後級,都是幾百美金一個購自Ebay,當然效果不甚理想,於是就跑到立體聲論壇來諮詢,這才有了我們的第一次結識

我還記得他當時的提問,詢問關於後級升級的問題,最終我的推薦是Adcom GFA5500,為什麼推薦這款,請見這個帖子:O网页链接

他真的到Ebay上拍了一台回來,回來聽得樂滋滋的,後來繼續升級就冷落在一邊,原本可以正常工作的本機,等我抵達插電開機時,居然點不亮了,但費奧凡的噩夢才剛剛開始(未完待續)


16#
发表于 2024-1-26 23:41 | 只看该作者
学习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5#
发表于 2024-1-25 20:44 | 只看该作者
校长亲自解答
14#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14:15 | 只看该作者
chrisalex 发表于 2024-1-25 11:34
音響有趣的地方,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同一件作品,喜歡的人吹上天,不喜歡的人嗤之以鼻!同一件作品 ...

谢谢校长指正!我有时还是乱消费心态作祟!以前枪文看多了,加上自己身处美国中部,离芝加哥也有一段距离,就总容易落入网上看好直接狙二手,好声坏声听天由命的惰性里,问问题也不经意就变成问“买哪样”,实在缺乏耐心。您说的听十对箱子再做决定,我一定谨记!其实上学期的一位教授,家里的设备应当是不错的。我开始认真听莫扎特跟他不无关系。现在的计划是,到他家里蹭听,到城里的音像(尽管看起来以AV为主)店试听,然后到本州首府的真正成规模、专注立体声的Hifi场所探险一番。
13#
 楼主| 发表于 2024-1-25 14:09 | 只看该作者
tomridaul 发表于 2024-1-25 13:52
可以找下真正的名器来听,美国当地二手器材的价格应该是全世界最低了

是的!我该早点意识到这件事,而不是到了这儿还继续搞惨淡经营那套!
12#
发表于 2024-1-25 13:52 | 只看该作者
可以找下真正的名器来听,美国当地二手器材的价格应该是全世界最低了
11#
发表于 2024-1-25 11:34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risalex 于 2024-1-25 14:00 编辑
费奥凡 发表于 2024-1-24 16:11
校长下午好!
你关于音箱的这番话真是很让人清醒。前段时间读斯宾诺莎,看他有”自类相限“的提法,这就 ...


音響有趣的地方,就是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同一件作品,喜歡的人吹上天,不喜歡的人嗤之以鼻!同一件作品在小馬克先生和校長手裡調教搭配,耳朵裡聽來很悅耳,但在其他人手裡很可能鳴放出您無法接受的衰聲,您在音響大國阿梅麗家,我真誠地希望您做一件事,停止瀏覽槍文!走出去多聽,到音響店、到發燒友家、到音響展上去蹭聽!在真正掏錢購買前,至少跑出去聽過10對揚聲器,然後再做出選擇,這樣反而是最省錢的做法,因為聆聽,是不要錢的

小馬克先生愛用的QUESTED HQ210揚聲器,以及校長所說的B&W N805書架箱,只是音響大洋中的滄海一粟,按照我們的口味去給自己選器材大概率還是會更換的,因為它無法滿足您的耳朵!合適的做法,是通過與評論員/商家溝通,在有方向的前提下進行實地聆聽,選擇適合自己耳朵口味的揚聲器,另外,不要害怕與評論員和商家交流,他們會幫到你,評論員和商家的區別是,評論員會給你一些選擇,而商家直接告訴你買什麼

QUESTED H108和B&W N805屬於聲音風格明顯不同的書架型揚聲器,這兩個揚聲器的選擇並不困難,H108是監聽風格取向的錄音室用,N805是發燒聆聽風格的欣賞用,表達方式很不一樣,有經驗發燒友不會在這兩者之間猶豫不決。假設您目前還沒有購買前後級放大器,我甚至會建議您,直接購買有源型揚聲器來起步,因為將功放與揚聲器進行捆綁,會大大減少驅動失敗的機率,您只需要花精力,將功放部之前的環節搞定即可,大大增加系統靚聲的可能性

10#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16:11 | 只看该作者
chrisalex 发表于 2024-1-24 13:29
消費級HIFI品牌機種,如果型號檔次不高,很容易出現AV聲傾向,兩端延伸加強,透明度加強,但樂感缺失,聲 ...

校长下午好!
你关于音箱的这番话真是很让人清醒。前段时间读斯宾诺莎,看他有”自类相限“的提法,这就是我目前听到各种所谓$1000水平箱子给我的感受。在用Sierra的过程中,我还单买过一个振膜稍微有褶皱所以低价出售的KEF Q350,听下来也是,好AV,好港。
刚刚精神亢奋,又在本坛里一阵搜看,又重新读了一遍去年五月的参考系统专刊;其中,小马克先生的HQ210,以及整个Quested品牌的无源监听的设计语言,实在太毒。另一方面,您诉说自己的器材史中,N805看来占有独特的位置。我想,基于先前条件,与其强行落地,是否在这Quested H108,N805、及这一类有着真正参考气质的书架箱中择取一对,会更实际,有作用?

另外,关于音源的题外话:我觉得,君子行星或许素质不足,但是它一来到我手中,就立即把我从数字扒带的繁复世界拉回了CD的天地。Toploader之美,谁用谁知道!

祝午安,
费奥凡
9#
发表于 2024-1-24 13:29 | 只看该作者
费奥凡 发表于 2024-1-24 12:09
校长和各位坛友,中午好!
        今天晚上,看到您回复之后,好好AB了一下两台器材。
        一开始的想法是通过比较 ...

消費級HIFI品牌機種,如果型號檔次不高,很容易出現AV聲傾向,兩端延伸加強,透明度加強,但樂感缺失,聲音的厚度與飽滿度欠奉,聲音不耐聽,你對ROTEL RB870BX的聽感很符合這樣的表現:RB870bx鸣放出的大提琴声音潜得比GFA5500深,小提琴演奏上也并不逊色多少;然而整体聆听下来,就是5500鸣放起来我不舍得换碟,870播五分钟就想换回去继续AB

驅動力/控制力較高的放大器,能夠在鳴放大部頭大編制交響樂上,擁有更足的底氣;那些小輸出的後級,就顯得聲嘶力竭,產生失真,就像您所說:一旦管弦和鸣--甚至一旦弦乐部分内部更多交织、争竞,而非声部分明地铺垫 -- 5500就显出其有容乃大,870就显出其用力过猛

高級音響,往往是讓人忘記A/B比較,讓人忘記其HIFI性不足,完全沉醉於音樂性當中,好聽是最直截了當的好評!最後您提到ProAc Studio 140揚聲器是否值得購入,這是一對英國製造雙低音單元的小型落地箱,儘管它肯定會比您目前的書架型Sierra更為全面,但是否真的合適在這個時間購買,談談我的看法

在入門級系統中,揚聲器佔據了預算的大頭,如何讓自己的預算用在刀刃上,不讓自己以後頻繁升級損失金錢?我的建議是,揚聲器一次性攢錢買到經典品牌經典型號的高級機,在整個HIFI環節當中,將揚聲器推到相對“極致”,這樣一來,只需要慢慢升級放大器,就可以繼續聆聽,不會再折騰揚聲器了,如果所有預算環節都平均分配,第一你將聽不到好聲音,第二你在每一次小升級時都會虧不少錢

ProAc Studio 140是落地箱,比您目前的書架箱是好一些,但還不夠好,我建議要購買再高預算的揚聲器,以致可以聆聽相對很長時間無需再升級

關於房間聲學處理,建議在器材達到一定級後再進行,只有器材級別達到一定揭示能力,聲學處理才有意義



8#
 楼主| 发表于 2024-1-24 12:09 | 只看该作者
校长和各位坛友,中午好!
        今天晚上,看到您回复之后,好好AB了一下两台器材。
        一开始的想法是通过比较我十分熟悉的古尔达演奏,阿巴多指挥的莫扎特第二十钢琴协奏曲,作品466号(以下简称K466),在两台设备上的鸣放,于其细节上比出好坏,给出一个直接鲜明的结论。
        然而,初步的对比,立刻让这种“细处对比分高低”的想法失效。一句话,RB870bx鸣放出的大提琴声音潜得比GFA5500深,小提琴演奏上也并不逊色多少;然而整体聆听下来,就是5500鸣放起来我不舍得换碟,870播五分钟就想换回去继续AB。
        由于先前换上5500后,这张录音质量有限的CD明显地耐听许多,所以我在开始对比时,几乎是在心里预设着5500对870的全面碾压。现在事实与我的前定概念相冲,我就立即改换思路,不仅考察各单个乐器的鸣放,也放更多注意力在各个乐器声音之间的张力。
        于是,一个稍更完备的比较给出如下结果:
        GFA5500在低频方面,下潜不够,所以一耳朵不如RB870bx,后者的大提琴声音一开声就极其特出。但是一旦管弦和鸣--甚至一旦弦乐部分内部更多交织、争竞,而非声部分明地铺垫 -- 5500就显出其有容乃大,870就显出其用力过猛。
        总的来说,用RB870听K466,从中高频的分离度、是有佳句无佳章,低频下得去,高频延伸不开来,听到中间,不由得有听家里以前车载喇叭的声嘶力竭港感。
        这过程的确令人感悟良多:过往的各种想当然中,很长久地有一条是,各频段的量感上去了,自然不会出恶声。比较下来,RB870bx这台机器完全证明我这观念的错误。它在各个频段都并不薄弱,但是具结出的声音形体,每到高潮部分,就充满赶集般的拥挤感。GFA5500在这方面,绝对是胜出许多。所以,音乐感上,我的赞成票要投给5500。
        下一步是等待Philips的1999年出版的K466录音,布伦德尔和马克拉斯的合作,之前通过我的玩具级数码转盘,也明显有层次得多;今天的对比实验,尽量应时应景也言之有物。但因为这张碟的硬伤,也许并不能尽述5500和870各自优劣。
        另一方面,我重新开始反思,目前这对五寸喇叭到底能不能达到我的底线要求。我所搭建的这个理当极富音乐性的君子行星和Quicksilver Line Stage管前级的组合,换上GFA5500,鸣放奏鸣曲、马祖卡之类独奏体裁,已经完全可说是令人称道,然而一放K466,或者肖斯塔科维奇第四交响曲这样的作品,就立马露怯,可以说是脱箱感的反面 -- 我感觉声音给束缚在狭小的五寸箱体里。Ascend Acoustics这对Sierra,在美国各穷烧论坛里面,以素质高闻名。然而这几天再去翻那些帖子,心里感觉,他们所说的素质高也许更多在爵士四重奏、流行乐这样的小编制上言之有理,和古典乐要求的素质则仍有距离。
        这几天在ebay上看到有人在出Proac Studio 140,定位上当然是Proac十几年前的入门款,但“落地式”的诱惑,实在让人心痒。不知校长和坛友对此持怎么观点?我是无论如何先试着弄来这么一对每边有两个6寸中低频单元的大箱子,还是在房间声学上开始花心思?

敬颂冬绥,费奥凡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6-3 23:36 , Processed in 0.112630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