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9675|回复: 4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 回味經典,舊文共賞:老天!这二十年来我们做了些什么?(轉貼)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3-3-10 20:23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這是刊登在台灣音響雜誌《音響論壇》1998年12月號上文章,由主筆劉漢盛先生集中整理的一次評論員內部訪談,雖然已經過去15年,但至今拿出來品嚐,依然讓人三天不知肉味,與大家共賞:

看到标题,不要误会我们写错了:「音响论坛」才十年,怎么标题会用「这二十年来我们做了些什么?」。首先,我要告诉您,这里的「我们」指的是所有与音响有关的制造者、销售者、媒体以及消费者们。所以,这个标题的意思就是这二十年来,到底大家做了些什么事,使得音响界有了许多改变。至于为何不将时间限制在十年间?这是因为如果固执在十年的时间内,有许多重要的事情无法包含在内。所以,在诸多考量之下,我以二十年为界。

当然,有些人会为「老天」加个惊叹号这样的开头产生好奇。其实,您把整句标题连贯独出来,就会窥知这个标题隐含着这二十年来我们做了那些「负面」的事情,而导致音响界走入某些「负面」的结果。

在看这篇文章之前,我要提醒读者,这次访谈并不是要为过去二十年音响界的种种下结论,而是对过去提出许多质疑。我们的重点是尝试拨开杂草,找寻几乎快被湮没的来时路。如果读者们有不同的看法,我们非常欢迎事后加入讨论。

以下,并不是我个人意见的表述,而是「音响论坛」一些老主笔在一场聚会中的谈话记录。参与者有卢承周、江明宪、郑泽孝、王克刚、林清荣、李富桂、王克勤、刘仁阳与黄鸿钧(依计算机随机数序列排名)。当晚,由于谈兴浓厚,不免天南地北稍有离题,事后听录音带整理总是觉得有些不足。为此,我又以电话请教当晚诸君,让大家的意见更为完整。
2#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27 | 只看该作者
日本市场对Hi-End音响声音走向有影响力吗?

综合意见: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最大Hi-End音响消费国,日本人也是全世界最挑剔的消费者之一。从日本人所设计出来的音响声音走向(清、细、精致),可以清楚的看出与欧美声音走向不同之处。到底是日本人天性就喜欢这样的声音呢?还是日本音响工程师们做不出欧美音响的声音?

假若日本音响迷天性就喜欢日本器材的声音特质,欧美Hi-End厂商会不会为了市场而迎合日本人对声音的口味?换句话说,日本音响迷对音响效果的认知是否影响了近十几年来的欧美高级音响声音走向?

江明宪:我去日本留学对我来说是个转折点,无论是学医或音响都是。我记得以前在论坛写文章,曾经说过不懂日本人在小房间里摆个大喇叭箱子,不知道在听些什么。等我到了日本,第一次听音响就是在这样的小空间中。可是他给我很大的震撼,那么小的空间那么大的喇叭竟然也有音场、定位等,那种声音让我觉得非常汗颜。

在日本看不到TAS或Stereophile,不过我看到有音响店拿Stereophile送给客人。事实上日本人是不吃美国那一套的,他们听音响比较不讲究个别的定位、层次、音场等,反而很注重整体的和谐性。不过很奇怪的他们却脱离不了McIntosh与JBL、Tannoy情结结。很多人不知道,有些Hi-End厂商财务有问题之后,都被日本人幕后买下来,不过日本人不站在幕前而已。

在日本东京,听现场音乐会的机会多得惊人,在整个东京都会圈每天十几场音乐会,喜欢音乐的人会去听现场,所以他们听音响的习惯可能与我们不同。而且,他们在听音乐方面的造诣让我很害怕。我曾经去一家二手唱片行买唱片,遇上一个三十几岁的先生,他说在高中教书,也在杂志上写唱片评论。他告诉我只写布鲁克纳,唱片约六千多张,全套的布鲁克纳「只有」三十二套,我吓了一跳。后来我才明白日本唱片评论员有的只写他专精的作曲家而已,这样他就形成权威。

李富桂:几年前我与王克勤、林清荣去东京听阿巴多与柏林爱乐。有一天我与王克勤顺便去参加Lyra的唱头发表会。到二点半,他们把全套系统设定好,跟我们抱歉说要请我们离开,因为等会Stereo Sound会有二位评论员要来听Clavis唱头,他要早点在巷口接他们。当时我就不客气的问,听说以前请他们来要送红包。他回答说没有,现在都改掉了。我问他为什么他们来听唱头你要这么紧张?他回答在日本你一定要相信专家,专家地位崇高,就像圣人一样。结果,下一期杂志刊出来,Clavis唱头第一名。我并不是说这其中有什么问题,而是印证刚才江明宪所讲,在日本专家的地位是很崇高的,不管软件或硬件都一样。

黄鸿钧:我记得以前Counterpoint的声音很饱满,后来就越来越瘦。这是不是与他们最大的市场在日本,为了迎合日本人喜欢「清」的声音,而把声音越调越瘦呢?

刘仁阳:JBL的声音也是这样。是不是日本人在小房间用大喇叭,低频太多,所以必须减少低频的量。而日本的市场又那么大,所以厂商为了迎合日本市场,声音才越做越「清」。
3#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28 | 只看该作者
亚洲新兴音响迷兴起

综合意见:除了日本、台湾、香港与星加坡之外,近十年来韩国、泰国与印度尼西亚与中国大陆的音响市场大幅兴起。整个亚洲市场对欧美Hi-End音响产品的庞大需求,到底产生了什么影响?音响厂商会不会因为新兴市场的消费者普遍缺乏对音乐或音响的正确认知,而随便制造出不够严谨的产品?反正,假若厂家随便生产的产品在新兴市场上都能卖得出去,他们还会下功夫去设计制造吗?没有挑剔的消费者就没有严谨的产品,亚洲新兴市场是否也造就了许多泡沫音响厂商?

江明宪:我自己曾代理过音响器材,也认识了一些美国厂商。平心而论,我觉得有些厂商蛮恶质的。例如我曾经去过一家很贵的数字讯源制造商那里,他就住在康乃狄克州一个高级别墅区里。我去他那里参观,才发现原来他的产品都在自家车库里生产的。他告诉我他能够住豪宅都是这几年靠亚洲市场赚来的。当时我就想我们亚洲人真是呆子,我们真要为这几年音响的情况负点责任。
刘汉盛:从许多厂牌的销售第一名都是亚洲国家囊括这个事实来看,亚洲绝对在欧美Hi-End音响市场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也应该对欧美有影响力。可惜,亚洲的代理商除了日本之外,更换太快了。大家习惯于捧着大把的钞票与更多的订单数量抢代理,弄得欧美厂商作收渔翁之利。真的能够与生产厂商平起平坐谈事情的代理商很少。所以,在器材的品质与声音的走向方面,我认为欧美厂商很少会理亚洲人的需求(可能会考虑一下日本的市场)。我从来没有听过哪家厂商层告诉我,因为亚洲人的要求而更改线路设计者。不过,在外型或加工层次上,欧美厂商倒是相当在意亚洲人的观点,尤其是日本人。

事实上,日本人是绝对崇拜权威的民族,他们的音响迷也不例外。你看Stereo Sound那些被塑造出来的评论员,他们所使用的喇叭大多数还是欧美传统名牌名厂。其它器材虽然碍于要扶持「国内厂商」而有使用,不过欧美器材也占很多。或许,欧美厂商会为了日本市场而去生产某种型号(如Tannoy与JBL的喇叭),但是我怀疑会迎合日本人去做出日本声音。如果真的如此,那种器材日本人大概也不会买了,他们干脆买日本自己的产品就好了。

依我的看法,亚洲这次金融危机对于欧美的Hi-End厂商绝对有极大的杀伤力。但是如果说亚洲音响迷可以影响欧美厂商的线路设计与声音,我认为这只是自抬身价而已。
4#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29 | 只看该作者
聆听空间越来越小,对音响的追求方向也起了变化

综合意见:从前空间大,喇叭大,大块山水那种活生生的临场感为人喜爱。现代人拥有的空间越来越小之后,许多人碍于小空间驻波严重,无法开大音量,也无法使用大体机喇叭,因此,小喇叭成为小空间的新宠,小音量也成了莫可奈何的妥协。是不是因为无法追求磅礡的气势,使得许多人改走麻雀虽小,五脏具全的解剖般精细表现。

林清荣:我去过许多国外音乐厅,每个厅的声音特色都不一样。同样的,每个音响迷家里的聆听空间大小不同、装潢不同,声音也就会有不同。在小空间中,由于开大声会浑,音压太大也会受不了,所以一定不会开太大声,欣赏的角度也会不同。像我自己搬过三个聆听空间,目前的空间算是大的,听起来就会要求庞大的音场,也很在意能够有比较像现场音乐厅的那种听感。

刘汉盛:由于工作的关系,我在很多大小不同的聆听室里听过音响。就我的经验而言,在五坪左右的小空间内想要求得庞大的音场与磅礡的气势并不容易,而且声音的压力太大了,无法久听。所以这类的空间可能就会倾向于精致细致的要求。而我自己拥有的聆听空间一直都是大的,最小的也有八、九坪,所以我一直都喜欢磅礡的气势。我可以牺牲一些精细的要求,而宁可多些像音乐厅那种庞大的气势。空间越小,要求越精细,对于调声秘技的需求也就越高,施用调声秘技所得到的快感也就越大。空间越大,由于注重的是气势与包围感,对于调声秘技的细微改变就不会太在意,反而会更注重高、中、低频段的平衡性与控制力。
5#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29 | 只看该作者
发烧片改变了许多音响迷听音响的习惯

综合意见:发烧片应该定义在录音自然、像好的音乐厅所听到者,而不是光强调某种乐器表现的录音。自从「音响论坛」创刊之后,掀起发烧片热潮。有很长一段时间,唱片公司专注进口发烧片,音响迷们也非发烧片不买。当音响迷们架子上摆满发烧片之后,他们听音乐的习惯会作何改变?这些改变会影响到他们对声音的追求吗?

刘仁阳:应该不会影响听音响的习惯。一般人听音效比较特殊的发烧片,并不会整天听,而是偶而拿出来听,大部份时候应该还是听一般的音乐。再说,发烧片只不过是录音效果比较好、动态比较大而已,它与一般音乐一样,声音不会瘦不会尖,听起来会更舒服。所以发烧片的畅销应该不会影响声音朝负面的方向走。

林清荣:发烧片其实在追求更好的动态更自然的声音,选音响与发烧片其实并没有特别的关系。不过,我们听音响也就是要享受音乐的飨宴。像我认为最好的音乐飨宴就是在听过一场像马勒交响曲那种气势棒礡的现场音乐之后,再到爵士Pub听爵士乐,喝点小酒,这种音乐的感受非常好。听录音很好的发烧片对我而言也是一种音乐的飨宴,不过我不会因为发烧片而影响到我对音响声音的感觉。
6#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29 | 只看该作者
TAS、Stereophile与论坛的榜单对声音的走向产生影响

综合意见:在Stereophile被Larry Archibald买下改版之前,TAS无论在音响思潮或榜单上的影响力无疑是世界第一。相较于TAS以其总编HP个人意志力所拟具的榜单,改版后的Stereophile器材榜单以其纷杂多样、兼容并蓄的特色渐渐的与TAS榜单分庭抗礼。这二份英文音响杂志的榜单是否对欧美Hi-End器材的声音走向产生影响?至于「音响论坛」的榜单,由于老外不识中文,因此对音响厂商的影响应该微乎其微。日本Stereo Sound的榜单则因为音响品味与文化的差异,对于欧美与台湾的影响并不大。

林清荣:榜单的最大功能就是增加我们的见识,一般人不可能听过那么多器材,看榜单可以给我们很好的信息,在想买音响时也会列入参考。不过常常会遇见自己听到的声音与榜单上所形容的的声音不同,我想这与空间、搭配有很大的关系。也因此,榜单仅能供作参考。至于榜单上所列的器材对声音的趋向有什么影响?我看不出来。

刘仁阳:大部份消费者对榜单都只是做参考而已,除非初哥才会完全照着买。我想这二本杂志的人也应该知道声音走向偏尖,不过他们并没有提出来。
7#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30 | 只看该作者
对透明感、解析力的认知产生误解。而致使声音变瘦了,高频量感变多了?

综合意见:透明感是什么?解析力该怎么表现才是正确的?对于这二个名词,音响迷可以各自举出许多例子来说明。无论透明感是一尘不染的玻璃或深山里的视野;无论解析力是可以数发丝或像电视画面无噪声,它们都必须具备一个最重要的条件,那就是「阴柔与不强调」。可惜,目前许多音响迷所得到的透明感与解析力就像舞台上打了几千瓦的聚光灯,透明感与解析力毫无疑问非常过瘾,看得很清楚。但是却也因为太强调而变成不自然,甚至眼睛看久了会累。

是否因为误解了透明感与解析力,使得许多人刻意让声音变瘦、高频变多以取得他们心目中的超高解析力与透明感?

刘仁阳:事实上,杂志在倡导的事情经常会被误解。例如HP倡导自然无遮的透明感,结果被厂商误解为强调的透明感,使得现在音响的声音都变得比较利。

郑泽孝:透明度以前只在较少数Hi-End的音响迷口中传递。自从大家提倡透明度以后,什么录音都追求透明度,连国语唱片也一样。透明度乱搞误解的结果是什么呢?就是一大堆「疵疵疵」高频声音传到耳朵,那怎么能听。

李富桂:TAS总编HP在讲透明度时,曾经说过所谓透明度就是一个窗户,把它打开看到外面去,这中间没有窗帘、没有其它的东西,就这么简单而已。现在许多人解释透明度都把它想得太多,解释得太多了。
8#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31 | 只看该作者
300B管机兴起

综合意见:300B管机的兴起是个音响界的异数,如果没有日本人重提300B,如果没有日本DIY对300B热忱不减,如果没有日本人收购了那么多老WE 300B管子,我想300B早就被美国人忘掉了,更不会有近年重开WE 300B生产线的动作。

诡异的是,300B管子的时代喇叭效率动辄超过100dB,所以无论是五瓦或八瓦输出的300B管机都有喇叭可以匹配。而现代的喇叭效率多落在90dB以下,而且阻抗曲线相当扭曲(难推)。以这样的喇叭条件,根本很难找得出几对喇叭来匹配300B管机。以至于,市面上出现300B管机很多,但却找不到喇叭来匹配的怪现象。

既然音响迷明知很难匹配喇叭,为何又投入300B管机的热潮中呢?这其中透露了什么讯息?难道他们甘于只为了音质而牺牲其它的一切吗?

刘仁阳:现在300B的管子已经没有以前300B管子那种厚而松的声音,加上很少喇叭能够匹配,所以我认为追求300B管机变得没什么意义。至于为什么会有人喜欢现在的300B管机?这是不是代表着会听的人越来越少?

刘汉盛:对于只能拥有小空间的人,300B传说中的绝佳音质就成为许多人追求的目标。他们无法得到庞大的音场,无法大声听气势磅礡的音乐,就只好转而追求音质。就这样的需求而言,五瓦、八瓦的300B管机配上适当的小喇叭,在适当的音量控制下,仍然可以满足某些需求。假若您喜欢气势磅礡的音乐,300B无论如何都不适用,除非喇叭效率高过100dB。

我认为300B管机的再度复兴,代表着音响迷复古的思潮,以及对好音质的向往。毕竟,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够拥有大空间大器材大音量来听音乐
9#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31 | 只看该作者
器材越来越贵

综合意见:近年,器材每推出新型号,价格就往上翻。十几年下来,音响几乎已经从年轻人可以负担得起的程度变成天价。到底每次的换型号是否代表着更好的声音?改善在那里?改善的程度有多少?如果每次都有改善,照说现在的音响声音应该迷死人才对,怎么声音越听越瘦、越听越尖。当然,并不适说所有的器材都这样,但是多数的器材是这样。音响的牛肉在那里?

刘仁阳:以前买器材很轻松,现在连我都觉得贵。像我以前用的Counterpoint 5.1前级,一部才五万多,加后级SA-4十几万,Sota唱盘六万多,用光悦唱头,连Altec 9862那么大的喇叭全套加起来才四十八万。现在四十八万能买什么?

黄鸿钧:前几天我去问,一个光悦唱头二手的要日币十二万,他儿子做的新的唱头要十八万日币。我还记得我刚退伍时,想买一套十几二十万的音响还勉强买得起。现在,买一套音响可能上百万,你要他们去用花旗卡借钱来买吗?不可能的。音响的价格飙得太离谱了。像线材,一条七、八万,如果不能试听,买回不不适合,要卖又不值钱,不知道要怎么办?

现在的音响器材凭良心讲不是没有进步,不过与其它产品比起来,涨价以后多出来的牛肉实在太少了。像我以前在刘仁阳家里听9862,虽然有许多表现不够好,但是光听那张Califonia Project唱片,那种冲击性与动态连现在的Genesis GⅤ都不是对手。

王克刚:很怀念以前十几、二十万就可以买到一套音响,现在根本不可能。是不是我们都老了,老人比较怀旧。像买车,买计算机,花多少钱就有什么配备规格,它的等级分得很清楚。而音响等级很难分,但花的钱却很多。

江明宪:这么说好了,十几年前花五十万买到的车,一定没有现在花五十万所买的车配备好。计算机也是一样。而十几年前花五十万买的音响,现在一百万恐怕还买不到。

王克勤:听各位讲得那么多,我们可不可以这样说:现在的音响器材大部份做得没以前好,如果有比较好的,就卖得非常贵。
10#
 楼主| 发表于 2013-3-10 20:32 | 只看该作者
近年来,音响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综合意见:有人说,近年来音响器材的声音越来越尖锐;有人说近年来的音响器材贵得离谱;有人说老古董机的声音根本不输给今日的新机器。甚至老的Philips弧形摇臂式雷射拾取系统的声音、品质好过新的直臂系统。

到底音响是真的正在进行反进化的程序吗?还是因为受了一些无法抗拒的大环境潮流而不得不然。这是一个值得玩味的问题。
林清荣:我自己喇叭从KEF 105换到Infinity RS-1B、到Genesis Ⅱ.5,到现在的GⅡ,我认为音响应该是越来越进步。以我自己为例,每次我要换器材时,都是觉得想要买进的器材比原来的器材还好声,我才会去换它。所以近几年我觉得我的声音越换越好,也越能享受到音乐的感动。我想,没有人会把原来自认为比较好声的器材去换新的比较衰声的器材。以这个观点来看,我认为器材应该是越来越进步。我现在每天都想早一点回去开音响听音乐。

但是,为什么有些人会认为新的器材声音越来越差呢?我想这应该只是指某个重要的表现比较差,而其它各项的表现都有进步才是。例如有些器材可能没以前温暖或厚声,但是在解析力、控制力、速度反应上可能都比以前好。

我再举个例。二十年前,我在四海唱片听到王维宁他们放Jackson Brown,那种鼓那种贝司声音让我感动极了,到现在我都还记得。不过,如果现在让我再听到同样的声音,可能我就会嫌东嫌西了。这是因为以前很少有机会听到好音响,所以听了特别感动。现在好音响经常接触,这种美好的旧日经验未必还能经得起考验。

刘仁阳:如果以音乐的表现来说,应该是退步的。如果就喇叭来论,在材料上、单体上是有进步。而在扩大机方面,我认为进步并不大。像我会换扩大机的原因还是在于要与喇叭搭配。现在的喇叭越来越难推,用以前的扩大机无法推得好,所以我才会要换扩大机。如果认真论音质方面的改进,我认为扩大机的进步并不大。就数字讯源来说,它的「头」已经被Philips、Sony这些大厂所掌控,你能期待它们的声音会有多好。还有,林清荣说他的器材越来越好听,不过,它所用的器材现在都已经停产了,这是不是说以前的器材声音比较好呢?

黄鸿钧:写评论的人每写一件新器材,就说它的音场更大、声音更好。这么多年下来,如果每次真的都有这种进步,现在我家的音场应该有篮球场那么大了,声音也已经好得不得了了。事实呢?我相信大家都有同感,声音并没有变得那么好。许多地方可以说还在退步。

就我的看法,大概只有喇叭的材料、单体以及低音伺服的方式有进步而已,其余几乎都没有进步。

刘汉盛:最近十年,由于Hi-End市场急遽的扩张,新兴市场对器材的需求大,使得许多人投身音响制造。由于景气好,随便做就随便赚钱,难免会有许多滥竽充数的人进入这个行业。国外会不会有许多这类的设计者出现,以至于劣币驱逐良币。这些不够扎实的设计者对音乐的品味值得怀疑,他们可能也没有很多机会去听现场音乐会,所以做不出好声音来。否则,怎么连小提琴、钢琴的声音都无法真实的表现出来。

李富桂:每个人观念都不太一样,我的印象与看法与前面几位刚好相反。我每次去人家那里听音响,听到好器材好声音都感动得要下跪。我去人家家里都尽量听他们的好处,发现他们的优点。我还记得上扬林老板二十几年前告诉我,说听LP唱片不要老是只听到杂音,要听音乐才对。如果你有能力花很多钱去买一套音响,就应该想办法去欣赏它的好处,而不要只听到坏的,我认为这很重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6-4 01:33 , Processed in 0.06573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