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冯兄话吉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 对”唱片演奏家“现象的疑问

[复制链接]
161#
发表于 2023-4-16 18:36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huangwei 于 2023-4-16 22:34 编辑

下面是最后一个大标题段落,处理了一下文字,眼睛快看瞎了。


真挚的“唱片演奏家”会触及作品的灵魂并为之感动,追求这种境界而对唱片进行”演奏”

明知这么说会引起误解,但我还是要说,以这样的观点和姿态为前提,对于真挚演奏唱片的人来说,节目源(模拟唱片及 CD 等)是无限接近于对于古典音乐演奏家而言的乐谱的存在。乐谱和唱片都是记号或信号的记录物,其自身并不是音乐。让音乐的生命苏醒的是将之变成声音的演奏家,只有他们才能做到。演奏家为了将乐谱忠实地变成声音,在技术磨练上当然要多下功夫,但光是正确的演奏是无法让人感动的。迄今为止我所遇到的堪称名演奏家的人,都说应该努力通过乐谱洞察作曲家的精神并将其表现出来。而真挚的唱片制作家会在能够产生最佳演奏的环境和物理条件完备的情况下,演奏家的音色及声音造形就不用说了,连其内心都要努力传达出来。更进一步,真挚的“唱片演奏家”是那些努力创造能够得到最佳唱片演奏的环境并以此作为生存价值的热爱之人,而且并不停留于此,追求触及作品的灵魂并为之感动。在这样的追求之下演奏唱片。
在与傅统的音箱乐器论不同的意义上,对于唱片制作家而言的录音机器,以及对于唱片演奏家而言的播放机器,也可以比作对于音乐家而言的乐器。我还未曾遇到过对乐器毫不关心,认定“善书者不择笔”的专业演奏家。“唱片演奏家”在音响机器上执着不已,也是理所当然的。
如果根本不喜欢唱片也就算了,但还有一些人得意洋洋地宣称自己是从音乐的想象来听的,什么机器都没有关系,实际上这是他对声音无知、不关心、没有感性的证明,希望他能明白这样的发言是自取其辱。
如同作曲家在乐谱一旦出版之后,就把所有的一切超越时空托付到无数的演奏者手中一样,唱片也被交到了唱片演奏者的手中。谁在什么地方,用怎样的音箱,以及用怎样的音色与音量演奏这音乐,完至是不知道的。仅仅是播放机器的种类就已经千差万别了,而且就连音量、音色、平衡等等都可以在播放中自由调控。在作为演会听众的时候,这是不可能的。只能被动地静听音乐。当然有些演奏家和制作家因此而不喜欢唱片,他们不能接受别人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听他们的声音。但我要说,这样的演奏家和制作家的见解太狭隘,而且太过傲慢。要这样说的话不妨考虑一下作曲家的情形。如前所述,他们对于谁来演奏也是一无所知的。如果这样的人他们自身的演奏被作曲家所否定,结果会是怎样?这是一种非常狭隘的观点,相当于主张自作自演才是最佳,此外的演奏都应该加以否定。在这里我要讲一个故事,希望这样的人一定要听一听。

唱片这种载体的话作为独特的音乐作品是自立的,舞台和唱片的音乐鉴赏是有很大差异的两种艺术。

下通这段话是往年的大钢琴家威廉•巴克豪斯所讲的意味深长的故事之一,说的是勃拉姆斯自己在听勃拉姆斯6小调单管五重奏时的轶事。
这场演麦非常优秀,看来他特别满意,对朋友们明确地说,这才是完全符合我的意图的演奏。但是不久之后,有一场由别的演奏家们进行的演奏。这场演奏展示了与前一次演奏完全不同的解释,凑巧两场演奏会都出席了的朋友几乎都被搞胡涂了。但勃拉姆斯对这场演奏也以欢喜的表情表明了自己的满意。朋友们都惊呆了。相差如此之大的两场演奏,勃拉姆斯竟然都很满意,同样不绝口认为是完美的释,简直是无法理解。
面对疑惑不已的朋友们提出的问题,勃拉姆斯的回答是这样的。不管是多么不一样的解释,两者都是堪称最佳效果的演奏,在每一场演出中,演奏家们都深入洞察了作曲家的意图,并倾尽全力将之传达出来。
如何?我读了这个故事,忍不住拍着大腿,只觉得深有同感。因为关于作品及其解释,我也有着完全相同的看法。再重复一次,舞台音乐鉴赏与唱片音乐鉴赏有很大的不同,不管这样是好还是不好,也无论是喜欢还是不喜欢。哪怕是演奏会的现场录音,一且成为载体交到听众的手里,就应该认为其作为独特的音乐作品已经自立。所谓唱片就是如此。将其仅仅局限于代入体验的手段或疑似体验的道具,也未免太想当然了,就像是把摄影的世界限定于纪念照的功能一样,简直太惨了。
的确,演奏会有演奏会所特有的那种与演奏家共享时空的音乐性感动,以及宝贵而幸福的一些瞬间。即使是作为音乐的美学价值判断基准对我自身而言也是非常重要的存在。但认为只有这才是真正的音乐,这种想法已经是过去的了,是狭隘的。现在,录音播放演奏独自的创造性音乐成为可能,是从音箱中演奏的时代。即使是在重视正统传统的古典音乐上,能够得到比演奏会还要优美的声音,以及在音乐性上更加理想的平衡,这样的情形也并不少见。在舞台上不可能实现的演奏可能性也敞开了大门。对于演奏家来说,不是只有听众云集的舞台才是唯一的最好最理想的表现场所了,这一点早已不言而喻,甚至不必举出已经不算是新闻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162#
发表于 2023-4-16 22:02 | 只看该作者
huangwei 发表于 2023-4-16 18:36
下面是最后一个大标题段落,处理了一下文字,眼睛快看瞎了。

类似勃拉姆斯的这个小故事,有个关于马勒的相似故事:一次马勒指挥乐队排练他的交响曲时对某一乐段大为不满,一个乐手说:可是上星期的演出您就是这么要求的。马勒大怒:上星期是上星期,现在是现在!
163#
发表于 2023-4-16 22:37 | 只看该作者
lequ 发表于 2023-4-16 22:02
类似勃拉姆斯的这个小故事,有个关于马勒的相似故事:一次马勒指挥乐队排练他的交响曲时对某一乐段大为不 ...

这是不是说明,即使是作曲家本人对其作品想表达的真,也存在变化的范围,不存在绝对的唯一的那个真。
164#
发表于 2023-4-16 23:10 | 只看该作者
huangwei 发表于 2023-4-16 22:37
这是不是说明,即使是作曲家本人对其作品想表达的真,也存在变化的范围,不存在绝对的唯一的那个真。

对,音乐一旦被创作,即自有生命
165#
发表于 2023-4-17 07:23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音乐作品(唱片)沒有固定标准,指挥以及演奏者随着时间,环境(包括观众休养等等)的变化会有变化,无论大作品还是小作品每场音乐会都会与前面每次演出不同,如果一模一样,那可能是电脑机器演奏,一定不是人演绎的。
166#
发表于 2023-4-17 08:5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比如乐谱上有眼睛(延长符号),有换气(v)符号,每个指挥每次发挥都是自由长短的,发烧友们多数是听到自己拥有〈能听到)的音源,也就是那一场音乐会,想用器材设备去更改(演绎它)只有修饰它,至于修饰的结果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这也可能是“唱片演奏家”的由来吧。
167#
发表于 2023-4-17 12:37 | 只看该作者
        指挥家可以回答为什么做调整,唱片演奏家能回答为什么做的调整吗?
168#
发表于 2023-4-17 17:42 | 只看该作者
沈阳姜兵 发表于 2023-4-17 12:37
指挥家可以回答为什么做调整,唱片演奏家能回答为什么做的调整吗?

为了更好听吧,至少是自己认为的更好听。
169#
发表于 2023-4-18 11:54 | 只看该作者
fcfcfc 发表于 2023-4-17 17:42
为了更好听吧,至少是自己认为的更好听。


        立体声论坛正在遭受黑客的攻击,谁会对我们的论坛下手呢?

        我们希望有一个可以讲道理的地方。

        这篇帖子非常精彩,几乎没有打酱油的楼层,在道理逐渐讲清楚的时候,遭到了黑客的攻击,真的特别遗憾。但我还是相信玩音响的人干不出来这种事情。
170#
发表于 2023-4-18 13:01 | 只看该作者
沈阳姜兵 发表于 2023-4-17 12:37
指挥家可以回答为什么做调整,唱片演奏家能回答为什么做的调整吗?

为了更好地还原唱片信息做调整(取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6-7 09:58 , Processed in 0.058306 second(s), 15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