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tiancailan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其他] 啊呜的“蹭听十年”

[复制链接]
91#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1:39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tiancailan 于 2024-5-13 22:50 编辑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了:“对于数播系统的选择和搭配看似一切顺利成章、初具雏形了。为什么你最后还是选择了黑胶系统呢?” 最主要的一点不外乎是不(shi)忘(zai)初(tai)心(qiong),再加上校长和Mark先生的再(lv)三(ci)劝(you)阻(huo)。在音源选择困难症爆发最严重的时候,校长“不适时宜”地提点了我下,说“殷实友善“的Mark兄弟有数套系统,还不光有数播,同时还坐拥了CD和黑胶系统,你可以去他们家蹭听下,看看不同系统之间的差异再做选择也不迟。” 于是对于Mark兄弟的拜访一蹴而就。正如校长先生的引荐,Mark兄弟给我展示了他的几套系统,并耐心地将不同系统的优劣娓娓道来。不得不说虽然3套系统都看似朴实无华,但那套黑胶着实更令人一见倾心,一耳朵的听感更流畅,黑胶系统的选项立马就在我心里深深地扎了根。这次试听虽说是一个契机,其实后续转向选择黑胶还有另外两个小小的原因,其一,《九段琦谈》2020年5月19日的那次节目中,嘉宾的那句“我想给孩子看看音乐的样子”这句话深深地触动到了我,我也一直在想怎么把自己的爱好以及音乐这种不分国界的交流方式传授于我的家人和孩子;其二,在如今信息化、碎片化的繁杂生活环境中,我们很容易就被一个消息打断,被一个视频分心。而如果我们聆听的音乐是以黑胶作为载体,从放下唱臂的那一刻开始,倾听者即开始进入到音乐的世界,而唯有一张唱片结束,抬起唱针的那一刻,我们才会出离那个音符的世界——没有切割、没有快进,排除干扰,沉浸其中,这才是一种正真的仪式感,一种让我动容的世外桃源的境界啊!

       随着研究黑胶的逐步深入,猛然间发现其实黑胶并不如想象的那样触之不及——像君子Rega和宝碟Project这样的大厂,入门的P3和Debut Carbon Evo也就几千的样子,初浅研究后的结论,其实两者皆可尝试。如果硬要阐述下两者的差异,那即是:相对来说,宝碟调整选项更多些,君子的VTA需要垫片调整。但是君子唱臂的做工更好些。不是天秤座胜似天秤座的我正在犹豫不决的当下,校长先生恰到好处地暗示他手头正好有一台几近全新的Rega P3(原装唱头Elys),这下是真的不用选了:)果断PY拿下。为了让我这个穷人能第一时间听上黑胶,Mark兄弟借了德国精工Trigon Vanguard II的唱放给我,校长先生借了Spacend one耳放前级解码一体机给我作前级用——黑胶初号系统诞生了。


第一次的调试没有经验,于是请来了Mark兄和校长先生协助调试。以下是当时的一些记录。









对比我的数字系统,整套系统声音的流畅感,乐感和动态都有着质的飞跃。这里不得不说,老叶的这个一体机前级还真的做的很不错,比我原来T+A的一体机一耳朵要来的声音更为厚实有情感。但终归还是有那么一点瑕疵:声音的整体刻画力、低频的下潜、人声的细节上面还是不慎满意,勉强坚持听了一段时间。

关于短时间之内的欲望驱动升级
随着使用时间的拉长,对于初号机的升级目标逐渐明确了,即是升级唱头和唱放。
唱头部分很简单,因为君子VTA不可调,如果选用其他品牌的唱头就要选用垫片,不如直接选用君子本家的唱头直接换即可,想法是从ELYS 2换到ANIA(刚好有朋友升级了唱头,闲置ing)。君子唱头的等级由低到高分别是:CARBON、ELYS 2、EXACT、ANIA、ANIA PRO、APHETA 3、APHELION 2,至于最后为啥会直接换APHETA 2(APHETA 3的前一代),这不得不感谢机缘巧合以及Mark兄弟的慷慨馈赠。



至于唱放,升级想法相对简单,第一想法是直接升级柏林之声的唱放。但是首先由于疫情之后设备不断涨价,价格实在是个棘手的问题;其次,校长先生的建议低端黑胶系统使用胆唱放,其声音可能更优,所以就锚定Ear Yoshino 88pb作为实操首选。我对Ear这个品牌有天生的好感,可能是缘于对于Tim de Paravicini先生天才设计的认同——极简的线路设计却能推出相当好的声音,着实让人赞叹。之前也听过Ear同品牌912,以及868+509的组合用来驱动威信Sasha2,当时让我也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然而最终还是选择了国内仿制产品,这多少是受到了价格因素的制约。


92#
 楼主| 发表于 2024-5-13 21:51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chrisalex 于 2024-5-14 10:22 编辑

前级部分:千呼万唤始出来
      
       在目前整套系统的配置中,我不得不提到一个新家伙、一个期盼已久的亮点——人民的前级(后称人前)。

       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有在关心“人民的前级”,但至少这个设备与我是期许久矣。不知道算不算第一批预定人前的,但记得那是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了。那是我疫情期间换了工作之后第一次拿到提成的晚上,我在闸北公园的公交车站和主事人电话,依稀记得那个时候人前还在孕育中,但正式设计打样还尚未开启。我说就拿这次提成下个定吧,希望国人开发的设备能够赶超其他国家工匠之作。主事人先生竟然以“大家都不容易”婉言谢绝了。虽然只有一个大致的构想,但如此实诚的主事人坚定了我要下定的决心,是的,我要成为创世版的用户。到了产品真正发布之日,我却因为家里的变故和创业的困境,险些要与创始用户擦肩而过了。眼见如此,却不曾想,在主事人即将出发前往美国AXPONA音响展的某个晚上,一台崭新的人前在深夜落户了我的器材架。至此,我唯有无尽的感谢:校长先生,感谢你帮助我完成了心愿!


当然1号机被Mark先生抢够后,我还是很别苗头的选择了“0000”,以在心中纪念这个故事。





       何为我的心愿?我一直在找一款好的前级,当然这也应该是一款目前我能负担得起的设备。其次,作为设备颜狗的我,是希望能够拥有一台中国人自己制造的、但是审美在线不逊于听感的设备。 我们可以先来看下官方的相关视频,直观感受下这个产品系列的感官: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 ... 73d3bba99493d6c708a

       首先,就外观而言,外观上整个人民的系列是有传承的,无论是最早的合并机,还是人民的后级都是同一种设计语言,这才是一个品牌该做的。不像国内某些品牌,每一次的变化都完全和前一代产品没有丝毫关联。人民系列整体是属于扁长形的外观,“小坦克”的风格是品牌主事人所喜欢和追求的。前面板看似走的是时下流行的极简风,却更极致地没有设计任何的按键,只有一个方形音量旋钮(有种说法是“挺有力量感”,换种直白的说法就是“钢铁直男的审美”,总之还是很有特色的),旋钮的指示灯为白色,在夜里使用会显得高级感满满。面板的旋钮外加底部的两个隐藏式按钮,已经能够满足所有的操作需求了。不可遗漏的还有前面板上那一条细腻的反光装饰,让前面板有些单调的设计增添了几分亮点和质感。两侧各分部了二十五条蓝灰色的粗壮散热装置,这种蓝传承了主事人钟爱的Sony SCD-1的用色,而散热条的形状本身更让人想起了老Krell的一些作品。顶部的散热板选择抽拉式,不仅方便后续维修,也同时减少了螺丝的数量。顶板的两侧总共十四个设计精妙的散热孔分列排布着,让机器工作时的温度控制得到非常好的保障。中间部位印刻着Laurel Volks Vorverstärker,字体的设计也是显而易见的上乘之作。而且如果您真的有仔细的看过、摸过整个机壳,必会不禁感叹其顺滑手感。而且人前采用分体电源设计,可以说很难在这么个价位上看到如此旗舰的设计逻辑。最后,不得不提一下暂时还未定稿的遥控器,虽然目前我手上收到的仅是一个简约的电路控板,但是基于对遥控器早期的设计图的一再更新与设计方案打磨,这想必应该是个非常有造型感的小玩意儿(虽然不如大丹的表头那么弹眼落睛,但确实花了大心思),值得大家期待。总而言之,对于人前整体的外观和做工,我并不意外,因为这就是我所认识的主事人——校长先生一贯为人处事的风格,做什么事情都那么的一丝不苟、考量众多,却又执着地坚持着要在设计中融入对自己所爱作品的致敬与更深入的思考。

       接下来,来聊聊我时间尚短、不太完整的试听感受。为什么是不太完整的听感呢,因为最近家里的事儿实在是占用了我过多的时间和精力,我只能见缝插针地开一下设备,小憩一下。这不,我就基于这些初浅的尝试第一时间来给大家分享下人前的听感。由于人前、唱放和唱头几乎是差不多时间同时升级到位的,因此没有单独对比只上人前的听感,最终听感是同时升级三者的效果,声音也是对比之前的老叶一体机、精工唱放和原唱机自带的ELYS 2蓝色唱头的那套系统做的一个比较,希望大家可以基于这些背景信息做出自己的判断。从总体来看,可以肯定的是整个系统存在完全正向的大幅度提升。

       首先,据保守估计,在整体的素质层面至少上升了2-3个档次,有一些细节在原来的系统上是没有听到过的,据不完全估计,这里的提升主要归功于唱头和唱放的升级;其次,人前的使用使得整套系统的Hifi性全面提升。主事人在产品的设计初期阶段一直就强调的是,人民的系列不能是娘娘腔的声音,不应该是小家子气的。如此一听,确实,感觉这个点是做到了。全平衡的设计让整个系统声音变得更扎实,更权威(即使在我书架箱这样一个小系统上去演绎)。细化来讲,声场的规模、力量感、声音控制力上有非常大的提升。尤其在表现一些大作品的时候,声场规模直观可闻地变大,低频的澎湃感也会随着旋律的推进层层袭来,仅仅5寸主动低频单元仿佛化身为8-10寸的单元在击打着我的耳膜。反观我原来搭配出来的系统,对比起来就变得有点过于温和平实了,像一条平静海面上的水平线在横向平稳推进。而现在的系统体现出来更多细腻的平仄起伏、显著的抑扬顿挫让音乐在整体表达上更为丰满且有层次感;再则,整个声音的透明度变得更好、背景也更显干净,这或许是归功于分体的魅力;而后,会有一些小小的染色,但整体声音还是属于比较中正的风格,毕竟胆前+胆唱放嘛,完全没有任何染色也是不太可能的;最后,细腻度会更好,以前我更多把音乐当成背景音,坐在那听一下,不会特别的专注去扣细节。而现在听到一些自己熟悉的曲子,变得仿佛整个人会被音乐吸进去,融入感大大增强,能够更加身临其境般感受到音乐所带来情感的变化,更能伴随着音乐的情感流动而行进。

未来可期

       听了那么多的优点,不谈谈缺点似乎不够君子,对读者也好,对品牌也罢,为了以后人民的系列能够给诸位烧友带来更好的听觉盛宴,我定要来聊聊一些可改进之处。整体声音风格上还是可以再多带一些自己的审美,虽然可能中正大气的声音是大部分人所希望看到的,也是非常保险的做法,但是就我所接触过的高阶品牌,他们确实都有自己的声音审美体系,这也是他们能紧紧拴住顾客的制胜之道。产品的特点才是区别于他家获得玩家独宠的法宝,如果所有品牌的审美都趋同了,就会演变成当下电动汽车行业般选无可选、只能卷价格的情景。当然未来真的发达了,如果有皇帝的功放的话,元器件上提升的空间也会更大,哈哈。


器材架:不可小觑

      目前我在用的器材架是仿架宗。这里稍稍简单地带过一下,实在地说,在这个价位上,想不到还有什么架子会比他声音更好。你估计要说我在开玩笑了,其实我原本也不信:一个架子,也能为声音的好坏做贡献?不用不知道,原来震动真的对器材设备还真是影响巨大的,良好的结构设计才是王道。有个小点需要提醒大家一下,选择的时候务必选最新款,因为做工一直在改进,最新款的做工一定是最好的。另一个小点,玩黑胶或者是玩CD机的朋友们,务必选黑胶层,因为那块板子非常重、非常稳,听说还有一些内部的结构和奥义,避震的效果远好于下面的层板。这部分我尚未深入研究,大家有机会也一起来挖掘下这款器材加的潜在亮点。最后一个tips,选黑色、选黑色、选黑色,重要的事情说3遍,别问我怎么知道的,一般人我不告诉他。





      对于目前系统的更新和处理,近期浅尝则止,希望未来在情势缓和了之后,能够有机会和大家分享更多的感受。关于我个人系列的停更,多少有点遗憾,今天有机会和大家再一次聊一聊心生一些感慨。又想到之前人民系列的主事人的一席话:每一个音响评论员都没有经过专业的文本的培训,不吹不黑,只要真诚的把自己最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就会有人符合。同样的,一个好的产品,也总是会有人符合的,设备没有曲高和寡一说,希望你们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好设备。

点评

文章写的非常有感情,也有参考性,呜井室也装修的很漂亮,期待能来现场感觉美妙的声音。  发表于 2024-5-14 11:05
93#
发表于 2024-5-14 15:44 | 只看该作者
我6月退烧

点评

讓張氏國際最後也助你一臂之力吧  发表于 2024-5-14 21:35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94#
发表于 2024-5-15 13:13 | 只看该作者
我6月开始退烧

点评

讓張氏國際最後也助你一臂之力吧  发表于 2024-5-15 13:5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6-8 01:15 , Processed in 0.474688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