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声论坛

标题: 看了之後兩個字(第95集)---- 他從不用手機!探訪香港《HIFI音響》雜誌社及主編何森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4 22:20
标题: 看了之後兩個字(第95集)---- 他從不用手機!探訪香港《HIFI音響》雜誌社及主編何森
大家好,窩是小張!

IMG_4472.JPG (842.19 KB, 下载次数: 98)

IMG_4472.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6 12:12
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新蒲崗,在不起眼的大有街及六合街交匯處,有一棟大樓外牆上掛著醒目紅色的大寫英文字母A,這就是帶給所有老香港人回憶的老牌子“紅A”工廠所在地星光實業有限公司。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是全香港最大之塑膠製品生產商,"紅A"品牌一直以來都是大眾優質產品及信心的標記。紅A生產什麼?不是高精尖的科技產品,而是最接地氣的臉盆腳盆等塑膠製品,而且他們從1949年創業至今,堅持100%香港製造,新蒲崗的25萬呎廠房,就是他們的生產基地。你會說,不可能吧,香港寸土寸金,一個生產塑料面盆的公司還會堅持在九龍區設廠僱傭超過兩百名員工來運作?這要多高的成本啊?為什麼不北上遷址到大陸呢?小張有幸入內參觀過這家公司的廠房,我親眼在這棟工業大廈裡見到成包成包的塑膠材料和大型壓制機械,一個一個紅色及藍色的臉盆被擠壓出來進行包裝;公司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主事人與我們對話,在眾多選擇香港製造的原因中,最經常被重複的,是對產品質量和生產傳統的堅持。

今天不是要介紹LL面盆給大家,照樣是音響話題,就在“紅A”一街之隔的五芳街上,坐落著一棟叫做“新寶中心”的寫字樓,這裡就有著本文的主角,也是我將向隆重介紹的對象,香港音響大佬。

DSC01900.JPG (1.61 MB, 下载次数: 92)

DSC01900.JPG

DSC01901.JPG (822.11 KB, 下载次数: 89)

DSC01901.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7 17:44
按電梯來到九字樓,電梯門一看樓層公司介紹你瞬間開朗了,我們要拜訪的,是陪伴我們一路成長的香港《HIFI音響》音響雜誌總部,我們即將見到領軍者本雜誌三十年的總編輯大人,音響教父何森。書中帶言,沒有人知道何森是真名還是筆名,但何森的洋名千真萬確叫Sam Ho,其實何森本人很反感別人稱呼他為教父或大佬,他更喜歡別人叫他Sam或Sam哥。

沒錯,這就是雜誌社的門面,忽然有一種“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感覺,其實很多音響品牌也是在門面樸素的地方開廠,直到你走進去才發現別有洞天。今次你也沒有看錯,就是這樣不起眼的低調雙開門,甚至連雜誌社的門牌牌匾都沒有,但走進去卻有兩個偌大的聽音室,數間隔開的獨立辦公室,這就是雜誌社的全部。順便說一下,這個單位是多年前雜誌創辦人之一雷明先生購入的,選擇新寶中心大樓單位的重要理由,是在距離編輯部大門十米內,就是通往落貨區的垂直貨梯,有巨型器材搬進來試聽非常方便,既沒有台階高度差也沒有多個彎角。

DSC01902.JPG (660.74 KB, 下载次数: 93)

DSC01902.JPG

DSC01903.JPG (698.72 KB, 下载次数: 80)

DSC01903.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7 17:51
開門的是陳海川先生,他入內通報,我發現他穿著拖鞋,原來在《HIFI音響》雜誌社,為了方便出入鋪設地毯的聽音室,大家都換上了軟底的居家拖鞋(別誤會,不是洞洞眼沙灘鞋)。留著小鬍子的陳海川先生,實際上是雜誌社的首席攝影師、第一掌鏡人,我們看到的很多雜誌封面及內文照片,都出自他之手。陳海川先生一轉身,何森主編就出現了。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何森先生真人,多年來只聞其文未見其人,間中活在雜誌或媒體上見到他的照片,但這是第一次見本人,時間是2017年11月份,照片也拍攝於第一次的拜訪。由於編輯部沒有專門的會議室,所以他直接領我進入《HIFI音響》的試聽室,這是我夢寐以求,最想親眼所見的地方,何森滿足了我。他還告訴我,聽音室也作為會議場所,編輯部要開晨會時,也需要主編、編輯、記者大家統統擠進來,椅子是可以隨意移動的,整個聽音室的面積也夠大,挑空也夠高,你看下面的圖能感受到。

看過《HIFI音響》雜誌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對這間房間感到陌生,這就是雜誌的試聽室,器材的測評就在這裡完成,是出鏡率最高的雜誌社空間。每一次《煮酒論英雄》專欄的器材測評,都會在這個試聽室嚴肅進行,三面牆鋪滿的CD唱片已經成為它標誌性的獨特亮點,據說這個設計,是雷明先生的主意,雷明先生自家聽音室也是這樣的設計,唱片放在三面牆壁上,正面放黑膠居多,鋪厚地毯,頂棚挑空高除了假吊頂沒有多餘處理。這樣的設計方案,從一開始裝修就決定這麼做了,這麼多年來未曾改變。即利用空間來存放大量的試聽片源,又將牆面的光滑平整面打散成為有前有後的波浪狀,是而且我走進去看過,這些唱片經歷這麼多年,外殼成色依舊完美如新,同時按照不同廠牌同色塊排列,黃色的是DG,紅色的是EMI,白色的是PHILIPS。。。。。。術業有專攻,相信除了音樂版主編編劉志剛先生如數家珍外,其他人要找一張唱片都有一些困難。

DSC01904.JPG (829.83 KB, 下载次数: 82)

DSC01904.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7 17:56
現場的參考器材,儘管也會進行更換,但在一段時間內是穩定不變的。好比這對目前駐場的B&W 802D3,是在沿用多年的WILSON AUDIO SASHA後更換而來,我好奇的並非從威信變為寶華,我好奇的是以雜誌社的財力和關係,完全可以買到更高級的頂班揚聲器,如ALEXANDRIA XLF或B&W 800D3,這樣作為寫文章的參考一定會更有說服力,但有趣的是,該雜誌社總是選擇那些相對負擔得起的消費級製品,選次旗艦而不選旗艦,這到底是什麼理由呢?

何森先生正面回答了我這個問題,斷然不是因為缺錢,而是希望擁有更多共鳴!頂級揚聲器,好是好,但有多少人能買得起呢?動不動幾十上百萬的巨型揚聲器,即使買得起,又需要多大的空間來擺放呢?《HIFI音響》雜誌的大部分讀者,並非使用豪華器材的富豪,他們希望能通過雜誌社的試聽,了解他們能買得起的製品在試聽室的聲音情況,如果我們用太貴的參考器材,勢必曲高和寡,然而,如果用相對便宜一些的製品,反而能更接地氣,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更具有參考價值,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不單單是揚聲器,連同長期駐場的音源(德國AA)、功放(美國MODWRIGHT前級+挪威HEGEL)、線材(英國AUDIO NOTE、美國分析家等)也都非貴價類型,屬於那種發燒友跳一跳能摘下來的桃子。

DSC01905.JPG (715.39 KB, 下载次数: 89)

DSC01905.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9 22:09
我當然不會放過在現場聆聽自帶唱片的機會,何森先生很客氣地請我坐在中間的皇帝位聆聽,我很不好意思,他一句:“你是我的客人嘛,當然坐中間位”,讓我受寵若驚嘗了一次《HIFI音響》評論員寫手的滋味。我要告訴您的是,中間的皇帝位是一張黑色帶扶手的老闆沙發,其派頭、寬大度和舒適感非在場其他座位能比,到底長什麼樣?一樓何森先生坐著的就是這個道具。

當我將聽慣的頭版花姐《獵人》唱片放入AA轉盤並按動播放曲目二,快速回到皇帝位沙發上。。。在等待音樂響起的幾秒鐘裡,我發現其實現場的燈光並沒有雜誌上影出來的這麼亮堂,現場的燈光氛圍是暖色調偏暗的,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朵不會被眼睛搶戲,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耳朵上,捕捉到的一點點變化也會刻畫得入木三分。房間的空間很大,挑空也高,輕易營造出與家中環境試聽不一樣的空間立體三維效果,音樂畫面猶如浮雕一樣前後有層次低地在眼前呈現。目力所及儘管沒有進行“礙眼”的空間處理,整體的聲音卻顯得寬鬆,低頻域沒有誇張的膨脹感,或拜整個房間全鋪厚地毯所賜。

在《HIFI音響》雜誌試聽室聽音,是一種很獨特的體驗,一種與心裡預期的參考級聲音不同的鳴放,並非追求絕對的針尖對麥芒,並非追求動次打次極致動態與細節力表現。令人稱道的是,系統的敏感度到達了極高的程度,即使對於信號線的變化都非常敏銳地展現,我對何森先生說,唯一我覺得可以進步的地方,是低頻域的紮實度和層次感,他聽罷換了一對信號線,結果低頻落力乾淨無贅肉,厚度收緊線條顯現,可見他對本社系統聲音調教功力之深厚。

DSC01906.JPG (750.43 KB, 下载次数: 79)

DSC01906.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2 23:02
這是我請雜誌社大總管KATHY姐為我和何森先生在試聽室留念的第一張合照,為什麼請KATHY姐幫忙?因為當天我與主編談得太盡興,誤了時間令到所有雜誌社同仁均已放工回家,只剩KATHY姐還在辦公室。順便說一下,何森先生帶我參觀了他的音響帝國,讓我進入每一個編輯的辦公室和他們攀談,除了音樂版主筆劉志剛先生碰巧外出無緣見到外,我見到了幾乎全班人馬:擅長文章又負責照片的陳海川先生、經常外出採訪的陳偉昌先生、廣告部大姐大KATHY姐和美術設計KELVIN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負責視聽空間的編輯,專門寫AV器材測評及耳機相關的評論員珍納,以前看《HIFI音響》一位珍納是筆名,只是起一個女性化一些的名字博取眼球,沒想到真人百分百是一位女士,而且她的英文名也真的是JANET(珍納),絕無欺騙!若不是親眼見到不是親口聊過,我不敢相信在這樣老道的音響文章背後會是一位女性寫手,LL!

合影照片上看得出來這是夏天時的裝扮,時間大概是去年的11月,何森先生完全沒有前輩的架子,對於我的提問也是有問必答,言無不盡,他非常吸引我的地方,是對《STEREO SOUND》雜誌那份割捨不下的情感。等聊起來才知道,原來何森先生精通日語,並與SS雜誌大佬熟絡,尤其是傅信幸先生,他還給我看了他年輕時與老傅的合影,當時年輕的小傅也留著標誌性的方塊小鬍子。

令我最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半壁江山的《HIFI音響》雜誌,其創立的淵源還與中文版《STEREO SOUND》有直接關係,第一個做出《STEREO SOUND》雜誌中文版的人,竟然不是旁人,正是何森!當日天色已晚,這個故事只能嘎然而止,何森和我約定,等我下次再來探訪雜誌社時,一起再“煮酒論英雄”,講述“當年今日”的舊事。

DSC01908.JPG (804.26 KB, 下载次数: 95)

DSC01908.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3 21:02
三個月後又一次踏上了香港的土地,我厚著臉皮又一次來到了新寶中心樓下,“該是何森先生兌現承諾的時候啦”,我心裡這樣盤算著,準備上樓面見SAM哥。書中帶言,何森先生不用手機,我是怎麼和他聯繫的呢?答案是電郵,儘管他不用手機,但電郵還是照舊會回覆。另外熟悉他的朋友知道,他的辦公室有電話,要找他就在辦公時間打他的座機,放工了就千萬別搵佢,一般情況下也搵不到佢,吃飯應酬這些,他基本謝絕不參加,因為他要回家吃飯。

再次踏足《HIFI音響》雜誌社,我們還是選擇在大試聽室見面(很不好意思暫停了陳偉昌先生的聆聽工作,他正在大試聽室測試TANNOY復古揚聲器,連門外都聽得到。另外既然有大聽音室,也就有小聽音室,那是一間大概十來平米的AV房,間中也作為器材拍攝的場地)。推門入內見到揚聲器已經進行了更換,B&W 802D3暫時下崗被推到了聆聽位側面,今次的主角是舊瓶裝新酒的TANNOY CHEVIOT,後面會有講到,其他測試中的測試器材包括AUDIO NOTE的第五元素解碼器,還有讓我彈落眼睛的大丹PROGRESSION前級和後級,我向何森請教他的聽感,他覺得相比旗艦MOMENTUM系列,今次的PROGRESSION更有年輕化傾向,聲音更快速而又趣味性,很多音樂感覺被驅動得“剛剛好”。

IMG_2538.JPG (742.79 KB, 下载次数: 89)

IMG_2538.JPG

IMG_4422.JPG (1.28 MB, 下载次数: 85)

IMG_4422.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4 10:48
圖片上各位可以看到聽音室的正面全貌,在我的座位背後還有幾乎1/3的空間,擺放著其他器材和幾張椅子。為了考慮照片拍攝效果,採用的是頂部的射燈聽音室採用的是筒狀射燈的形式,即便是這樣,何森先生告訴我真實拍攝時還是要增加閃光燈補光並增加補光板。當天看到的系統如圖所示,另外我想指出您或許會忽略的細節——器材架,現場的器材架有三個品牌四種款式(TAOC、SOLIDSTEEL、TIGLON),見到TIGLON像是見到老友硬總一樣,何森先生也和我說起這個品牌對鎂金屬的使用與堅持,順便說一下,這個日本機架品牌香港是LABKABLE社代理的。

器材方面最大的變化是揚聲器,現場正開聲試聽的這對,是英國TANNOY經典的CHEVIOT,第一眼看喇叭就覺得很傳統也很老派吧,這是天朗復刻的經典LEGACY系列的最新製品,選取搭載1974年開發的HPD單元揚聲器(合計有五對揚聲器)其中的三對EATON(10寸同軸單元)、CHEVIOT(12寸同軸單元)、ARDEN(15寸同軸單元),而原來的15寸單元BERKELEY和12寸單元DEVON這次由於單元重合而沒有推出。LEGACY據說是將錄音室揚聲器與家用環境完美結合,做出了在家中使用的錄音室揚聲器,在當年是突破性的技術。這次的揚聲器您可以放心,完全是英國製作,完成度優秀,信心有保證。相信很快就能在《HIFI音響》雜誌上看到此對揚聲器的測評報告。

存心將這對CHEVIOT拍得大一些,實際上只有半人高(85 x 44 x 26厘米),在擺放上完全沒有壓力,隨便設置,倒相孔前置,對後牆距離要求不高,其面罩是分成上下兩塊的,揚聲器灵敏度89dB,比我想像的略小一些,不知道驅動起來能不能很寬鬆。據說在香港市場上,此箱已經賣到斷貨,原因是產量太少,供貨量不夠,我也詢問了價格,香港市場按港幣計算,是56,000元一對(CHEVIOT,十二寸同軸),而更大一號的十五寸同軸ARDEN,也只要68,000元。在現在動不動就要十萬元以上的音響市場上,又搭載十五寸口徑低音,又是同軸設計,又是英國製造,的確抵賣。

IMG_4459.JPG (793.16 KB, 下载次数: 94)

IMG_4459.JPG

IMG_4455.JPG (1.31 MB, 下载次数: 85)

IMG_4455.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5 10:24
驅動揚聲器的後級是設置在SOLIDSTEEL單層機架上的挪威HEGEL參考級H30立體聲後級,這台55KG重後級已經在《HIFI音響》雜誌社服役多年,作為平價(十餘萬定價)的高功率(300W/聲道)後級,卻在用料上毫不吝嗇,在你看不見的內部,使用了2000VA的變壓器和32萬微法的濾波電容,輸出級更搭載了56個15A/150W的高速率晶體管,讓功率輸出更為線性減少失真。有趣的是,我以為他們會配套使用HEGEL前級,結果不是,他們搭配的是美國的MODWRIGHT。

IMG_4444.JPG (833.7 KB, 下载次数: 80)

IMG_4444.JPG

IMG_4445.JPG (655.19 KB, 下载次数: 88)

IMG_4445.JPG

作者: 故事    时间: 2018-3-15 11:52
还能采访到雷先生吗?80多了吧,陈编辑好像是雷先生的外甥。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7 22:11
常駐試聽室的前級,是美國MODWRIGHT INSTRUMENTS的IS 36.5/PS 36.5 DM旗艦前級,DM是DUAL MONO的意思,也就是說除了擁有另一箱體的獨立電源部分供電以外,電源部分也是左右聲道完全獨立的單聲道設計。很多朋友或對這個MODWRIGHT品牌不算了解,其實他是MOD + WRIGHT組成的名詞,MOD當然是磨機磨改的縮寫,而WRIGHT就是主事人DAN WRIGHT的名字(什麼,又一個大DAN?其實MRSPEAKERS的老闆也叫DAN,DAN是DANIEL的縮寫而言,在英文名裡算普遍的)。MODWRIGHT很喜歡用電子管,除了出產自己品牌的音響製品,還提供有趣的磨機服務,他們喜歡打磨OPPO的唱機,製作獨立的外接電源PS9.0,還在薄薄的OPPO機頂級開孔再裝上兩顆6SN7電子管,電子管半外露,你能想像這樣的奇幻畫面嗎?除了OPPO,SONY也是他們集中打磨的品牌,SONY HAP-Z1ES,打磨價格3,000美金。

我曾經在瀋陽劉哥家中聽到過MODWRIGHT 36.5旗艦一套的聲音,的確富有樂感,而且我經歷了前級更換前後的對比,更有說服力。在劉哥眼中這個美國小牌很超值很靚聲,性價比非常高,如果是美國頂級品牌如AUDIO RESEARCH、VTL等分體製作,價錢無法想像。

不過當天試聽室正在聆聽的是DAN D'AGOSTINO先生的PROGRESSION前級,這套前級我已經在去年的德國MUNICH音響展上與大家介紹過,這是PROGRESSION後級配套的前級製作,與旗艦MOMENTUM一樣採用兩分體設計,上面是放大部下面是電源部,並且都是實心鋁合金挖鑿出來的框體,上部與下部的結合依靠四周的四個金屬切削腳錐。PROGRESSION前級最大的特徵是可升級性,因為在機箱左後部有擴展槽,可以換用不同模塊,對應更多擴展功能,說不定耳放功能以後就這樣推出了。

IMG_4451.JPG (394.47 KB, 下载次数: 40)

IMG_4451.JPG

IMG_4447.JPG (185.44 KB, 下载次数: 44)

IMG_4447.JPG

作者: ly123456789000    时间: 2018-3-18 00:59
好文当顶,没想到主编何森先生跟梁文道一样不怎莫用手机,难得===现代人能放下手机,基本就立地成佛了。黄大仙今天才路过,没想到大名鼎鼎的《HIFI音響》杂志社就在附近,话说香港能有这么大听音面积真是难得。小时候刚看香港音响杂志,感觉香港应该遍地是音响真幸福,最起码深水埗鸭寮街应该多一些吧,没想到其实音响这个东西在我去过的一些地方真的是小众,也越来越落寞。祝福吧,望杂志越办越好,立体声论坛越办越强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10:45
介紹完揚聲器、前級和後級,接下來便是音源部分了。作為香港音響雜誌的參考系統,音源方面肯定是雙管齊下,模擬數碼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作為常駐的黑膠唱機,便是德國ACOUSTIC SIGNATURE重達41KG的THUNDER,其底盤來自70MM高的實心鋁塊,50MM厚的鋁合金轉盤上嵌入了黃銅製的SILENCER,數一數一共24個,而且鑲嵌得非常緊密,沒有空隙,這些SILENCER是廠家的調音手段,減少諧振,增加轉動質量。本機的唱頭部分是AIR TIGHT製。

數碼音源部分同樣來自德國,ACOUSTIC ARTS的DRIVER II轉盤配同廠TUBE DAC II MKII解碼,兩者之間採用分析家GOLDEN OVAL AES/EBU數碼線連接。很多年前就知道AA大名,他們也一直以德國機的標準堅守製作,沒有推出更為花哨的貴價製品來博取眼球,時至今日依舊是克制定價的參考級製品。從評論員的角度,樸實無華的外觀工藝,不會每年都推出新產品來漲價,如果沒有大變化寧可不出MKII的態度,令人讚賞。不管是轉盤頂部的手動滑蓋的厚重實心鋁塊艙門還是解碼頂部以CNC車床銑出來的品牌LOGO都讓人感受到強烈質感,另外,解碼器是膽石混血結構,現場聆聽絕對沒有大路貨膽解碼的肥厚聲底之感。

IMG_4450.JPG (821.71 KB, 下载次数: 47)

IMG_4450.JPG

IMG_4449.JPG (416.78 KB, 下载次数: 47)

IMG_4449.JPG

IMG_4446.JPG (326.64 KB, 下载次数: 50)

IMG_4446.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11:41
當天特別拜訪的客人,或是整個《HIFI音響》雜誌社最貴的器材,英國AUDIO NOTE THE FIFTH ELEMENT解碼器包含分體電源THE FIFTH FORCE,這是單一框體20KG的作品,也就是說解碼及電源合計40KG,不單單重量驚人價格也絕對重量級,定價超過100萬港幣,連同配套的AUDIO NOTE CDT-SIX CD轉盤(電源分體),合計定價210萬港幣。這套AUDIO NOTE旗艦轉盤解碼四件套,最大的一筆廣告,就是另一本香港音響月刊《音響技術》主編大草先生在自己聽音室草廬中購入使用。說出來你或許不敢相信,這是一套純CD規格的轉盤解碼,在解碼背後只有一個75歐姆的SPDIF RCA同軸輸入口,其他諸如光線、AES/EBU統統欠奉,時下最時興的、在幾千塊解碼器上都要盡量擠進去的USB端口就更更不可能配給你了,在轉盤部分更不可能給你度DSD或高碼率PCM數字文件,這樣一套只能讀CD的200萬元貴價系統,到底有什麼道理賣這麼貴,下個月《HIFI音響》(2018年四月號)就會以它們為封面器材,並向大家揭開謎底。


IMG_4475.JPG (720.84 KB, 下载次数: 46)

IMG_4475.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13:18
於是,就在這陌生而熟悉的空間裡,我坐在何森主編的身邊,聆聽他講他的音響故事。

這麼好的環境,難道不應該多聽聽器材,多聽聽音樂嗎?當天幾乎沒開音響,我們的時間都用在聊天對談上了。我固執地認為,寫人總要比寫器材有趣,而且是有趣得多!記錄音響人背後的點點滴滴,要比撰寫上天入地的音響器材評論更能吊起我的胃口,激發我的動力,寫作用字雖然更為平鋪直敘而缺少點綴,實際上讀起來卻更為鮮活而有血有肉,夏竹佩先生曾推薦給我看的香港已故才子黃霑先生的《不文集》,就是這個意思吧。

首先續談他和日本SS雜誌的情緣,當年何森早年闖蕩日本學得一口好日語,並與日本音響界大佬們熟悉,他先前在陳浩才先生擔任主編的香港音響雜誌《音響技術》擔當評論員負責寫稿件,一心將日本音響文化帶來香港。於是在離開雜誌社後,何森一人艱苦卓絕擔任翻譯工作,自己出錢在未得日本方面同意便一時衝動出版第一期《STEREO SOUND》中文版,當年(1986年)單槍匹馬搞出來的個人主義第一期《STEREO SOUND》中文版完成度很高,儘管不像我們看到的SS雜誌這麼厚,但裡面的內容一點不缺,各位大佬的評論,各款器材的照片,甚至連香港當地大昌行的廣告都有刊印出來。當何森從他的辦公室拿出他全權翻譯出版的創刊號中文版《STEREO SOUND》遞給我時,我激動地手都顫抖了,這是他多年前心血和熱情的印證啊!

儘管限制於印刷技術,除了封面和部分廣告是彩色的外,內頁都是黑白的,但這一點也不影響當時發燒友的閱讀熱情,據說這本書在當時是試水性質,印量很小,沒有人知道賣不賣得掉,結果是一面世即被一搶而空。於是在何森受到鼓勵,準備一鼓作氣翻譯第二期SS雜誌時,卻收到了來自日本《STEREO SOUND》社的一封信,讓他備受打擊。

IMG_4440.JPG (1.01 MB, 下载次数: 46)

IMG_4440.JPG

IMG_4433.JPG (903.77 KB, 下载次数: 46)

IMG_4433.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14:39
就在何森翻譯的中文版《STEREO SOUND》出版發行的同一時間,日本雜誌社剛剛將中文版發行權簽署給另一家公司,也就是後來我們見到的港版《STEREO SOUND》的發行社KLH。至此第二期雜誌胎死腹中,從此何大人不能再將他對音響的熱情灌輸中文版《STEREO SOUND》的翻譯之上。就在何森垂頭喪氣之時,在創刊號上發表文章並提供協助的雷明先生站了出來,以前輩之身份鼓勵何森創辦自己的音響雜誌,並願意擔當總編輯一職。雷明先生(ROBERT RAY),原名雷震波,原來是阿拉上海L,在上海長大並接受高等教育,從小愛聽78轉黑膠唱片和古典音樂,1949年來到香港並於華僑日報附屬之雙週刊上發表有關評論文章,更是史上以中文發表音響產品評論文章第一人。

有這樣強有力的LL坐鎮,雷明先生與何森先生創刊的新音響雜誌《HIFI音響》於1986年四月誕生了,以月刊形式發行,至今已經超過 30 載,現在雷明先生因為年事已高已退休(不過他依舊堅持聆聽他家的MBL 101揚聲器),何森先生則接手雜誌運作作為總編輯/總經理。長久以來一直主持“煮酒論英雄”欄目,並撰寫很長很精彩的器材評論,他的文章經常讓人覺得熱血沸騰,讀到一半必須全部讀完才行,否則讀一半會讓人度日如年,你會很想知道後半部他會寫什麼,這是我對他文章的看法。隨著年齡增長,近幾年何森先生開始逐漸退居二線,從寫文章轉向團隊管理,他不再撰寫大篇幅的重量級文章,而開始培養年輕寫手,把機會讓給其他編輯們,他現在還會固定寫的是“主編的話”,除此之外還會以編輯身份參與“煮酒”專欄,撰寫一到兩頁文章,或許,很快他就會學雷明先生一樣,徹底封筆了,在此之前,如果你還想看到何森先生的文筆,《HIFI音響》每一期的“當年今日”欄目,會將以前雜誌上的舊文,刊登出來以饗讀者,方便沒買到當年雜誌的年輕人來閱讀學習,這點,非常有趣和值得。

IMG_4436.JPG (617.7 KB, 下载次数: 48)

IMG_4436.JPG

IMG_4432.JPG (860.68 KB, 下载次数: 42)

IMG_4432.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14:40
何森先生回憶起這段《STERE SOUND》往事,還是很有觸動並帶著感激,我們談到了當年SS的那些主筆和他們的愛好,我發現何森不愧是日語通和音響通,對他們的事蹟和趣聞如數家珍,一清二楚。他是香港音響歷史的見證者,見識過、把玩過、聆聽過、拆解過的音響銘器不盡其數,很多觀點在他嘴巴里講出來是那麼地權威而有力,我向他請教J品牌揚聲器和B品牌揚聲器的選擇,我有些猶豫,因為J品牌低音單元尺寸更大,箱體更大,聲音應該更為平衡而低頻無遺憾,但何森提醒我:你喜歡你太太是否只是喜歡她的那對眼睛呢?眼睛再漂亮也要其他器官才會好看,低音口徑大只是一個方面,聲音是全面性的,如果全面性上出色,才會是優秀的揚聲器。另外他還提到要注意聲音的速度感,現代揚聲器和現代音樂鳴放的一大要求,就是反映出聲音的速度感,不要延時不能拖沓,要瞬間爆發出來跟得上才稱得上是好機,然而大口徑低音單元的速度感,目前來看還是略遜於中小口徑單元,目前很多音響基本要素都與聲音的速度有關,如果不能動如脫兔,那麼在參考性方面會大打折扣。

這就是香港音響雜誌《HIFI音響》總編大人的辦公室,是何森先生平日管理雜誌社並撰寫文稿的地方,一切物品和文件堆放得整整齊齊,一雙旅遊鞋脫在旁邊,因為雜誌社內都穿舒適的拖鞋,方便隨時進入試聽室聽器材。牆上書櫃大多收藏兩種雜誌:自家《HIFI音響》與日本《STERE SOUND》,後者當然是日文版,因為何森本人精通日語,他完全無需看中文版,而且他還覺得日文版的原文更為原汁原味,因為翻譯過程中會帶上翻譯者個人的色彩。

IMG_4460.JPG (849.26 KB, 下载次数: 41)

IMG_4460.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15:21
主編的書桌原來是這個樣子的,乾淨與整潔令同樣寫文章的我感到汗顏,我經常是需要查資料時就會各類文件雜誌擠滿檯面,無處下手。書櫃裡除了雜誌機音響參考書之外,還有中文、中英、日漢至少三本字典,老一輩寫手大概都是這麼傳統與較真吧。何森先生平時也會在書桌前使用耳機聆聽音樂來放鬆,他選擇的耳放和耳機分別是DIGNITY AUDIO DA-HA1電子管耳放和BEYERDYNAMIC DT1990耳機。

對了,我有和大家說過,何森至今不用手機嗎?別說智能手機,連老土的諾基亞他也不用!我不用微信,已經被女聽眾視為古怪了,連我父母都有微信,而何森本人,卻連手機也沒有,在二十一世紀這是真的嗎?千真萬確!而且他還要管理一本雜誌運營,我很難想像他是怎麼辦到的,要有多大的恆心和毅力才可以。當有經銷商要請你吃飯,或者雜誌寫手要向你請教問題,親戚朋友要聯繫你,怎麼辦呢?公司事務讓他們打我公司電話,何森如是說:如果私事就打家裡電話,如果是急事,就打我身邊人手機,比如公司同事或者我太太。熟悉何森的人都知道,他不喜歡應酬,也很少應酬,要一起吃飯就選擇吃午飯,晚飯他一定要回家去吃,所以放工後千萬別找他,因為他不太會外出飯局。

那麼,別人不知道他電話如何和他聯絡?答案是電郵,完全沒有問題,我寫給他的電郵,何森先生也會及時回覆,相信有很多發燒友,會用電子郵件向他請教問題。

IMG_4464.JPG (528.9 KB, 下载次数: 52)

IMG_4464.JPG

IMG_4463.JPG (579.03 KB, 下载次数: 47)

IMG_4463.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19:47
我與何森先生在《HIFI音響》雜誌社拍照留念,擔當攝影師的是女聽眾。儘管何森先生不習慣別人稱呼他為音響教父,但最終拍攝《教父》風格的攝影作品,他還是無條件配合了,在此表示感謝。我也想通過這張照片,表明他在我們發燒友心目中的地位,小張希望他永遠不要退休,永遠不要封筆,繼續將他的熱情延續下去,將他的音響經驗傳遞給年輕發燒友,讓更多的燒友了解什麼是好聲音,理解聲音的奧秘並熱愛音響音樂這一有趣的藝術。與我們年輕發燒友追求目標不同,三十年出版音響雜誌的經驗已經讓他一一圓了心願,目前或沒有什麼更高的山峰等著他攀登吧,何森先生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我和大家一樣很期待。

與何森先生聊天,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音響發燒友碰到一起,話匣子總是關不起來,他似乎總是有很多嘢要分享,我也總是有很多問題要請教,不知不覺已經夠鐘下班,他的同事們都已經一一離開了辦公室,我心想糟糕,無法拍攝雜誌社同仁的工作情況了,非常遺憾,我很想將雜誌社背後的人一一介紹給大家認識,他們是一幫有趣的寫手,每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小房間,小房間裡就是他們的獨立空間,他們在裡面完成每一期雜誌十幾頁到數十頁的稿件,這是很有趣也未曾有人介紹過的經歷,我只能留待下次將這些故事講給大家聽了。

我與何森先生商量,以後小張每次返港,如果他有時間,我都會來雜誌社聽他講故事,我會將他幾十年的音響經歷與見聞記錄下來,編輯成《立體聲之友》的專訪文章獻給所有喜歡音響和希望了解何森的發燒友,這件事只要堅持做,我覺得就挺有意義義,何森先生的生平經歷我覺得是發燒友重要的財富,小張願意將它們記錄下來,小張就是您的音響記錄員!

IMG_4471.JPG (835.31 KB, 下载次数: 48)

IMG_4471.JPG

IMG_4430.JPG (820.42 KB, 下载次数: 49)

IMG_4430.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20:20
後記:

上一回拜訪《HIFI音響》雜誌社時,臨走何森先生贈送我一本紀念雜誌創刊三十週年而專門精裝本製作的古典音樂唱片天書《圓轉縱橫》,我捧回家後仔細拜讀,方覺得其有滋味,方覺得作者的用心。我也看過其他一些音樂音響圖書,結果是往往虎頭蛇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翻了幾頁就扔在一邊,因為純粹將音樂的話題不太能提起我這個硬件發燒友的興趣。不過這本書不太一樣,越讀越覺得輕鬆,反而不是沉重,反而能讀下去。

此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音樂版主編劉志剛編撰的一百一十位古典演藝名家的生平和藝術風格特色。這些藝術家涵蓋了玩樂器的、指揮的和唱歌的,那麼一百一十個名額怎麼分配呢?指揮家、鋼琴家、小提琴家與聲樂家是最受關注的,各20個名額;玩別的樂器的,再加20個名額;最後還有在古典音樂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家,列出十個名額,一共一百一十位。你會問,這100多個人的生平看了不會悶嗎?我覺得不會,因為這些人不是裡我們很遠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這些人是近代或現代的演奏大師,相對而言都能對發燒友引起共鳴,比如阿巴多、阿格里奇、霍洛維茲、海飛茲、杜普雷、羅梅羅、卡拉斯、帕瓦羅蒂等,除了他們的生平及風格介紹外,還有標誌性錄音的羅列,可以供發燒友參考購買,按圖索驥。

DSC07000.JPG (976.19 KB, 下载次数: 43)

DSC07000.JPG

DSC07003.JPG (1.04 MB, 下载次数: 41)

DSC07003.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20:56
雜誌的第二部分,是創刊人雷明先生撰寫的《黑膠與我》,發表於《HIFI音響》第156期-179期(1999年五月刊-2001年四月刊),是雷明先生封筆前最後一批音樂唱片文稿,彌足珍貴。編者序裡這樣寫到:“雷明是一本古典音樂唱片的活字典,一連廿四期的《黑膠與我》,即使不是畢生絕學的全部精華,也足夠後輩津津有味的反覆越度而從中獲益”。光看題目標題你就知道文章的可讀性極強,香港寫手的引入如勝絕對老道:制碟工序百餘年不變、HIFI教父 史托高斯基、黃金時代中之黃金、早年HI END友必備的試機碟。。。。。。

為什麼為這本書取名《圓轉縱橫》呢?圓轉,解完善、婉轉;亦對應LP\CD的形狀。至於縱橫,就是指本書論及古今各地多位音樂家。我花了一些時間將這本書看完,覺得甚好並推薦給幾位好友,這是適合發燒友閱讀的通俗易懂的圖書。後來與何森先生商量,從雜誌社購買一些寄回國內,但由於運輸需經過圖書公司會造成成本上增加,於是建議自己人肉帶回來。不過,我希望再多做一些。這本《圓轉縱橫》淘寶上也能買到,為什麼要大費周折從香港親自背回來呢?我覺得必須要是有特別意義的地方,才值得這樣做,於是,我嘗試著與何森先生溝通,可否請他幫忙在每一本雜誌上簽名留念,做成真正的簽名紀念版,電郵發過去了,遲遲沒有回复。

DSC07004.JPG (2.14 MB, 下载次数: 42)

DSC07004.JPG

DSC07007.JPG (1.26 MB, 下载次数: 42)

DSC07007.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21:36
終於收到了何森先生的回信,他願意為發燒友簽名,如果他的簽名能讓這本紀念冊更具有收藏意義,他願意這樣做,不過我也不好意思勞煩他簽太多,於是敲定總數三十本。那天就在現場,我問他寫什麼呢?他思考了很久,最終寫下他在《HIFI音響》雜誌創刊三十年之紀念文章中用到的“與眾同樂”四個字。我們一拍即合,這四個字我覺得恰如其分地代表他作為音響人的立場,或也是創刊的初衷,這麼多年的堅持,儘管樸素,卻甚為貼切,甚為傳神,LL!

於是,小張秒變小書僮,為音響前輩Sam哥磨墨執頁,在三十本《圓轉縱橫》扉頁留下簽名墨寶:“HIFI音響  與眾同樂”。我將這三十本圖書每一本獨立封裝,保鮮膜包裝妥善,親自和女聽眾兩人背回了上海,這書可真是沉,精裝版的圖書就更沉甸甸,希望我們的一路辛苦,能傳遞作者的熱情,換來發燒友的滿意。

簽名版獨一無二,收藏意義非凡,唯一購買渠道來自《中國立體聲》淘寶店鏈接:https://item.taobao.com/item.htm ... p;abbucket=9#detail,歡迎大家選購,不必擔心運費,小張熱情包郵。

IMG_4466.JPG (1.38 MB, 下载次数: 41)

IMG_4466.JPG

DSC07013.JPG (1.86 MB, 下载次数: 43)

DSC07013.JP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8 22:07
《圓轉縱橫》封面有墨綠、酒紅、寶藍三種顏色的封面供選,我專門選擇了酒紅色封面請何森先生單獨為我簽名,我不好意思開口請他寫“中國立體聲LL,校長金幣多多”這樣的話,最終何森先生會不會寫下特別的話語呢?請回覆可見:



感謝何森先生的款待,雜誌社100%對小張開放,讓我見到了未曾想像的寬容度,希望在不久的將來,能將我眼睛見到的一切,耳朵聽到的一切,用圖片文字錄音拍攝的形式,展現給大家觀看,記錄一個平凡音響人不平凡的一生。

謝謝Sam哥,謝謝《HIFI音響》!

IMG_4467.JPG (858.59 KB, 下载次数: 42)

IMG_4467.JPG

作者: bigeagle    时间: 2018-3-18 22:11
精彩的音响旅程

作者: 故事    时间: 2018-3-18 23:58
这本杂志相对低调一点,不知道现在大陆的读者多不多,他们和feversound 搞了一届的音响展,相对音响技术搞的那个要低调很多,参展商也少很多,他们这个展是叫做可以负担的音响展,就是器材基本都是可以负担的(对香港人平均所得而言。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8-3-19 09:22
“可以負擔”、“接地氣”、“引起更多發燒友共鳴”這個思路,的確是貫穿《HIFI音響》雜誌文化各方各面的。從《HIFI音響》聽音室所使用的監聽參考器材就能看出端倪,完全沒有頂級品牌坐鎮,前後級都只是十多萬元級別的,以揚聲器來說,先前的威信SASHA和現在的寶華802D3都並非旗艦產品,而是可以在相對小空間使用,容易驅動不會造成壓力的高級品牌消費級製品。

對音響雜誌社來說,使用頂級器材坐鎮、百萬級器材做參考,是很方便的事,但又有多少人家裡會有這樣的器材呢?雜誌的目標客戶群是哪些人,他們希望在雜誌上看到他們的器材,了解他們能買得起器材的聲音,這樣才更有參考性,才更有讀者緣。這或是《HIFI音響》的獨特性亮點吧。

謝謝
作者: 无题    时间: 2018-3-19 12:06
看看看看看看
作者: iverson    时间: 2018-3-19 16:01
:)
作者: aihifi    时间: 2018-3-19 23:06
想看个究竟
作者: StevenTam    时间: 2018-3-19 23:09
LL!!!!!
作者: ljq_ws    时间: 2018-3-20 00:46
值得拜读!
作者: ltgrboy    时间: 2018-3-20 10:42
LLLLLLLLLLLLLLLLLLLL
作者: james_0075    时间: 2021-1-10 08:57
介绍可以负担、接地气的器材也应该是“立体声"介绍器材的一个方向吧。




欢迎光临 立体声论坛 (https://stereosound.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