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声论坛

标题: 《你更喜歡哪一個》135集 ---- Aurender專題測評 | 歡迎跨入數字音樂標準時代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8:21
标题: 《你更喜歡哪一個》135集 ---- Aurender專題測評 | 歡迎跨入數字音樂標準時代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兩個月前開始對韓國品牌Aurender展開專題測評,我們選擇了ACS10抓軌數播、N10數播、A10解碼數播以及S5W無綫有源揚聲器進行試聽,爲什麽沒有撰寫旗艦W20,因爲寫得人太多了,爲什麽沒有聼大熱A30,因爲太新了當時沒出來:)

根據慣例撰寫的《品牌故事》及《設計者的自述》部分,會有其他親赴韓國采訪的團隊代勞,相信不久之後您會在其他平臺上見到相關内容,這次的測評集中在對四款Aurender產品的深入試聽上,四位評論員傾注他們熱情,向我們展示了Aurender代表的數字音源標準的魅力,爲什麽起這個題目,源自采訪郭烔旭KWAK DONG WOOK先生(Aurender Inc.亚洲地区营销总监)時,我向他提問Aurender是什麽,他的回答簡短而有力:Aurender是標準(Standard),數字時代音樂播放的標準。


手机微博阅读:https://weibo.com/ttarticle/p/show?id=2309404367619212853205#_0

手机微信阅读:https://mp.weixin.qq.com/s/LsLvcAj73iBqNyo-nYingg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13


1. Aurender ACS10说它是数播领域的奔驰宝马绝不算过分,只是区别在于,奔驰宝马偶尔会让用家坐在车里或者引擎盖上哭泣,而Aurender却会让玩家听完之后,被音乐感动到落泪

2. Aurender N10作为数字转盘,更贵价同时更单一功能的N10赢得毫无悬念,功能性更强的N1,或许应该在更适合发挥其最大功能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吧。

3. Aurender A10作为日常客厅会客的小资伴侣,她不会轻易打断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交谈,特别适合那些对生活品味以及声音素质有要求,但又不想折腾过深的用家”

4. Aurender S5WMade in Korea的S5W絲毫沒有給我妥協感,反而覺得這是很用心的作品,要把解碼、無綫和功放都塞進一個桌面輕鬆擺放的尺寸,還能做到這樣的聲音完成度,讓人不得不稱贊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25

你不是PC的杀手,你只是CD的终结者
评Aurender ACS10抓轨NAS数播

文 | 流氓才子  /  图 | 快乐小猪



折腾和升级音响器材的乐趣在哪里?这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有的人是为了体验更换器材带来的全新演绎,有的人是为了探索不同搭配,丰富自己的经验和阅历,对我而言,则更多是为了挖掘经典录音的更多信息。当不同出发点的玩家为了各自初衷开始彼此交流的时候,便逐渐产生了各类聚会和展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越来越认识到:多样性、变化和包容,才是这个世界美丽的本源。

这并不是无病呻吟的感叹!在近些年国内国外音响展上,我们很清晰地看到,音源、功放和音箱传统三大件变化最大的便是音源前端,十年前叱咤纵横的CD(Compact Disc)系统,除了少数高档机型还在残喘,中端以下的几乎消失殆尽,取而代之的,除了正在复兴的黑胶之外,就是各类数播网播和电脑专机,过去在展房地板上堆得七零八落的各种试音碟也常常被一台小小的路由器所代替。虽然自己仍然是一个死忠的CD党,但是也早已习惯接受展会上这种看似矛盾的趋势:一边是代表怀旧和模拟的黑胶,一边是代表科技和时代的次时代数播,各有半壁江山,CD音源徘徊在其中,两不相干举目无亲。仿佛当年三星苹果极力争夺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竞争的结果反倒是饿死了业界老三诺基亚。

今天的主角,便是一台科技含量满满的数字转盘,来自韩国Aurender的ACS10数字播放器。Aurender这个品牌历史并不算太长,但是产品技术的起点颇高,出道数年,在技术实力上已经稳居行业第二把交椅,说它是数播领域的奔驰宝马绝不算过分,只是区别在于,奔驰宝马偶尔会让用家坐在车里或者引擎盖上哭泣,而Aurender却会让玩家听完之后,被音乐感动到落泪。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29


配置私有系统的高配电脑
我想了很久,该如何尽量简洁地向读者介绍ACS10数字播放器的配置。它算是一台电脑吗?从“Aurender Wants to Kill Your Computer”这句官方广告词上看,似乎它和大多数人使用的PC/MAC是泾渭分明的两种存在;但是从宽泛的概念上说,ACS10依旧是一台接近传统电脑架构的数播,有主板、CPU、硬盘、内存和USB输出。总的来说,个人倾向于把ACS10看作是一台配置私有系统的高配一体化电脑。

从电脑角度看,ACS10的配置有多高呢?官方虽然没有告诉我们CPU型号和主频,但却告诉了我们它的储存空间,ACS10机内竟然有三块硬盘,即便是最低配版本,也是两块8T机械硬盘和一块240G固态硬盘的组合,内存8G,3个高性能USB端口和3个网络端口,显示方面则是4寸的IPS LCD屏幕。

这时候肯定有看官要说了,这身价五万多的电脑,给了这么多储存空间,却装不了STEAM,小小显示屏也不是触摸的,连王者荣耀都玩不了,是不是有点浪费啊?且慢,要说这ACS10的配置思路,其实有点类似于网站服务器,术业有专攻,因此简化或去除了和主业无关的几乎所有选项,彻彻底底对音频进行深度优化,另一个和服务器相似的是,ACS10是搭配UPS不间断电源使用的,比服务器更夸张的是,UPS和线性电源都是集成在机器体内的,加上全金属机身,因此虽然体积不大,但整台ACS10轻易达到了12.3公斤的净重,沉甸甸非常坠手。


省心省事的抓轨体验
从观感上说,ACS10与绝大多数其他品牌(甚至是同品牌其他型号)数播不同之处在于,它的前面板右侧配置了一个TEAC出品的工业级光驱,这使得ACS10更像是一台具有数播功能的传统CD转盘。毫不隐瞒地说,让我欣欣然去申请试用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此,然而当我拿到机器以后才发现,这个光驱并不能提供实时播放功能,而仅仅是一个抓轨的工具。但和我们平时用PC光驱配合EAC软件抓轨不同的是,ACS10的抓轨和档案整理是全自动的,用家唯一要做的就是为ACS10连上一根通往INTERNET的网线。

带着一点点不怀好意的心思,我直接找出一张STAX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发行的《Green Sleeves》放进ACS10的碟仓。绿袖子这个经典曲目,曾被数以百计的乐团所演绎,但是作为人头录音发布的版本,可能也只有STAX这么一张。本身这版录音就是限量发售,加上一些历史原因,STAX对外并不承认旗下人头录音的存在,因此在网上几乎找不到这张碟的任何资料。自己以前在抓轨STAX人头录音时,常常就碰到专辑信息在MusicBrainz、FreeDB完全搜索不到,只能手动输入的麻烦时刻。所以对于唱片信息补全这一点上,这张人头录音绝对是王者级别的难度。

在抓轨方面,ACS10的工作模式是一边抓一边在线寻找和匹配曲目信息,我不知道Aurender ACS10在联网时会读取哪些音乐索引服务器,但是对于这张人头录音,抓轨开始后接近一分钟屏幕上都还是未知专辑的显示,当时的心情就像葛军看着江苏考生被自己的命题折磨得抓耳挠腮一般,既有点兴奋,也有点失望,心说难道你就这点水平吗?等待了一分钟出头的样子,忽然屏幕上灵光一闪,赫然出现了专辑名称、曲目和演绎信息。仔细一对比,所有信息详细无误,Amazing!ACS10在几乎是最高难度的考试稳定通过,让人对Aurender的音乐检索功能不由得肃然起敬。

抓轨结束后,ACS10将这张人头录音的音轨文件从SSD转存到硬盘上。这里需要赘言一下三块硬盘的作用,两块机械硬盘用于存放各类抓轨资源或者来自外接储存介质(如移动硬盘)的音乐文件,虽然总容量是8T+8T,但是这俩硬盘是类似服务器中采取的映射关系,同一个文件在两块硬盘中都有存储,万一其中一块硬盘故障,也可以保证整体数据不丢失,所以实际存放音乐的空间就是8T,大约可以存放近万张CD级别的抓轨,或者数千张HIRES级别的专辑。当然用家也可以选择放弃保险系数,将16T空间全部用于存放不重复的资源。而固态硬盘SSD的存在,主要作用有两个,第一是存放ACS10的操作系统、核心固件程序,第二是在播放的时候,先将音乐数据从机械硬盘拷贝到速度更快的固态硬盘(这一步是带数据校验的复制),再从固态硬盘传递到内存,这样虽然多了一道数据传输,但是好处是可以大大降低最终输出的JITTER,提高声音品质。类似于PC用家采用“内存播放”模式的效果。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31


真的是数播能达到的声音水准吗
与先前只靠点击面板按钮就可以实现一键抓轨操作不太一样的是,在接下来的试听环节之前,用家必须提前准备好一台iPad作为ACS10的遥控器,Aurender旗下的数播目前都只能通过iPad来实现点播,不支持安卓,也不支持iPhone,用家需要下载app之后,将iPad与ACS10置于同一局域网内,app启动后便会自动识别ACS10主机,每次启动之时,会从主机一端自动更新机器内部的音乐目录,让接下来的各类操作更加流畅,虽然并没有采用普及面更大的ROON,但整个app的界面设计、功能布置都是相当好用上手的。

测试完抓轨功能后,便将机器接入自己的后端系统进行聆听和比对,因为聆听的音乐都是手头原版的抓轨,所以对比的前端也很自然地选择了自用多年的THETA Jade CD转盘去播放对应的CD唱盘。Jade CD转盘和ACS10数字转盘分别通过BNC和USB同时直连Chord DAVE,由解码两路输出分别连接到HA5050h+ADX5000耳机系统,以及Xiaudio P1000前级+PASS XA30.5后级+LALS Classic 15M音箱系统。前者主要用于聆听人头录音,后者主要测试其他录音类型的音乐。

首先聆听STAX人头录音《Green Sleeves》,这张专辑发行于1991年的西德,限量2000张,由两位女性音乐家参与录制,分别是长笛演奏家GabyPas van Riet和竖琴演奏家Renie Yamahata。专辑中除了收录著名的《绿袖子》,还有多尼采蒂、罗西尼、比才、弗雷、拉威尔等多位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的小品改编的二重奏版本。人头录音的特点就是“One Take”,即现场演绎,不加混音和任何后期制作,直接灌录为母带。因此回放起来,音质的下限和上限都很高,对中低端器材来说是遮羞,但是对中高端器材的还原度来说是一个严苛的考验。

使用ACS10进行播放,第一曲《绿袖子》开声,头十几秒听得我有些懵,因为开声之前虽然对于声音有一定的期望值(毕竟是定价五万多的高级货嘛),但事先猜测的音色走向却完全没有出现。本以为会听到直白的音色加磅礴的动态,最终结果却是自己从来没有在电脑或数播类前端(包括树莓派)上听到的流畅润泽,一曲听罢,脑子里面冒出来的想法就一句话:这真的是数播的声音?

其实这样的反差不算意外,因为自己对于PC架构对声音影响的多样性认知还不够多,从过去的经验来看,我会认为优化到位的PC或者数播,都应该呈现出突出能量动态、走中性音色的高级数码声,市面上很多数播或者PC专机也确实走的是这种路子,但Aurender之所以成为Aurender,正是因为他们在类似架构上做出了别人实现不来的境界:ACS10播放出来的音色,更像是一台中阶的黑胶转盘。整体非常顺滑,没有任何的毛刺,就像涓涓流淌的小溪流,音色上也是偏活泼的路线,人头录音里长笛的腔体共鸣显得很润泽,竖琴弦拨动之后的余震和尾音,是可以让耳廓感受到空气的颤动的。ACS10演绎这张专辑的表现,整体来说和THETAJade在伯仲之间,ACS10更加顺滑,音色更加娇艳欲滴,而Jade则更加平铺直叙,更强调密度而不是音色。

同样的风格也体现在EMI唱片公司1987年出版的比彻姆指挥法国广播交响乐团演绎比才的第一交响曲和阿莱城姑娘组曲上,这张专辑录制于1957年,是比彻姆爵士晚年留下的为数不多的立体声录音,演绎和音效都达到了无可挑剔程度,既位列企鹅唱片三星榜单,也是TAS天碟推荐。用这张碟测试ACS10在大系统上的表现,也是合适的。

在箱子系统上,播放和人头录音完全不一样类型的大部头管弦乐,ACS10就像油画师一般给听众展现出宽阔的画面,横向声场撑得很开,甚至稍稍大过了Jade转盘。法国作品的特质之一就是旋律中带着色彩,而且往往是明暗交替的光影,比才的阿莱城姑娘就是这样的例子,完全没有同期俄国作品中的灰暗沉重,虽然这样浮华的欢欣热闹也会降低作品的深度和历史高度,但对于比才来说,一生一次的500万大奖已经用卡门这张彩票兑现了,夫复何求?ACS10的特长,也就是用音色的“润”和旋律的“顺”在这张唱片的演绎上,达到了非常契合的地步,乐器群的呼应从不会让人应接不暇,却会在某些俏皮的段子上让人忍俊不禁。相比起Jade,ACS10更加灵动和活泼,轻松自然的路线也让这张作品拥有更大的可听性,而CD转盘更多的是在微动态和中低频纹理上拥有更大优势。可以说用这张比才作品来测试,是我对ACS10的偏心,毕竟不能像抓轨一样,处处都用困难模式的考题嘛:)但是如果换成传统德奥作品,需要沉稳扎实的声线,还是Jade更加匹配。

大奥2,意外的上海耳机展之旅
与ACS10大半个月的相处结束于2019上海耳机展前夕,据说手边这台ACS10要作为主力音源参展,于是便与它依依惜别,但当我跑到展会现场,却没有在Aurender展厅中觅得它的身影(展厅中有ACS10,但并不是在家中听到的那台),惋惜之余,却未想转角遇见爱,意外地在森海塞尔大奥2的试听室看到了它。彼时ACS10连接的解码是Mytek的曼哈顿,于是当即要来iPad当做遥控器,直接找出机器中自己抓录的人头录音和阿莱城姑娘听了起来。

说到这里,看官一定要问,为什么那么肯定ACS10是不是曾经试听那台?原因就在于,对于从移动硬盘等外部储存介质过来的音频文件,ACS10是可以随意拷贝的,但是对于通过光驱抓轨进入硬盘的资源,是只可以删除不可以拷贝的。也就是说曾经在家里抓轨的那张绿袖子人头录音,只能保留在唯一那台ACS10上,不可能被复制出去。这样的设置,也是Aurender在当下音乐非实体化形势下,对版权的保护和尊重。

在搭配自己的系统试听之后,无意间多得到一次用ACS10搭配曼哈顿+大奥2的简短试听机会,自然是不能放过。要问大奥2当天晚上发挥得如何?答案是:好听但并未充分发挥。AurenderACS10是一种细腻流畅不强调动态起伏的风格,搭配曼哈顿输出给大奥2的时候,基础信息量虽然是够的,可以充分感受到静电耳机的丝般顺滑,而且乐器和人声的音色几乎是我听过最真实的。但是可能是前端器材的风格搭配有问题,导致音乐的明暗比对、乐曲中的主题冲突对谈,并没有被刻画到位,给人一种岁月静好却缺了些激情的感觉。听完之后,哪怕是ACS10这样集成度很高的数字转盘,遇上现场几根不甚讲究的线材,又碰上揭示能力超群的静电耳机,综合而言是大大制约了它的发挥。

本文成稿之时,2019上海SIAV音响展刚刚结束,整体来看,今年各个展房依旧是数播和黑胶瓜分天下的局面,数播前端的比例略高一些,这也是和国内消费水平直接挂钩的。高端黑胶器材和片源的价格决定了LP并非太接地气的存在,而数播类产品的档次跨度很大,因此也可以覆盖更多受众群体。尤其是当ACS10这种精准狙击的产品面世之后,像我这样家有大量CD碟片库存的玩家实在没有办法抵抗大容量+一站式抓轨的吸引。很难想象CD彻底消亡的过程,会不会呈现出类似摩尔定律的速度?站在科技引领时代的角度,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38

日韩对决!来自新世代的音源对谈
Aurender N10 vs. Melco N1ZH/2
文 | Manubewin  /  图 | 快乐小猪



在许多资深发烧友口中有这样一种描述,前级是整个系统的灵魂。灵魂虽说是看不见摸不着的物体,但却是每一个个体最为宝贵的特质,毕竟美丽的躯壳千篇一律,有趣的灵魂百里挑一。那么在一套系统中,音源的地位又如何呢?在我的心目中,答案可以是一切的源头,也可以是骨架。源头的逻辑是前端的质量无可辩驳地决定了整套系统的上限,上梁不正则下梁必歪,食材不新鲜,再高明的名厨也无力回天,甚至有人断言在前端上再怎么投入也不为过;而骨架则更像是遵循了木桶效应所描述的,一个平衡完整的系统无法忽略任何一个环节,正如一个健康的人少不了一副好身子骨。

总之无论如何,没有人会否认音源在一套系统中的重要性。在今时今日的音响世界里,数字音源已俨然成为种类繁多各式音源中发展势头最为迅猛的一支,很多音响评论员称之为“代表明天的音源”。数字文件更容易且方便获取和管理,免去了以往发烧友必须收藏和保养碟片等体积庞大且版本复杂的音乐素材。数播一般都支持码率更高的数字文件,且不讨论高码率文件的利与弊,至少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可能,一种追求更完美重播品质的可能。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42


在那个明天到来之前,枕边的Melco和Aurender又是何方神圣
笔者将分享这两台同样来自亚洲,在当今依旧热门的中端数字音源对比。首先出场的是已经陪伴笔者超过半年,来自东瀛日本的Melco N1zh/2(以下简称为N1),这台数字音源有别于以往对数字转盘的了解,首先N1的官方定位是一台音乐专用NAS以及数字转盘,换句话说用户可以把它当作一台NAS存储音乐文件,然后通过特别设计的Streaming网口连接其他网播例如Linn的Klimax或者其他带有网卡的DAC,而另一种连接方式更广为发烧友熟悉,直接通过本机特别优化的USB口连接DAC。参与对谈的踢馆选手是来自韩国的Aurender N10。

说到Aurender,这个品牌应该说是更早进入同类市场的领先者了,经过多年的耕耘并强调本身的STANDARD标准,在评论员心目中已是数字播放器领域的标杆性品牌,前旗舰型号W20凭借强大的数播实力甚至被称作DCS套装中的第五件(其余四件为DCS转盘、解码、升频、时钟),而本次对谈的次旗舰N10(以下简称为N10),在笔者看来是一台更符合传统定义的数字转盘,除了和N1同样具备USB口输出之外,还提供了多种连接DAC的方式,今次对比中也会加入了N10不同输出口的对比。

值得一提的是,代理原本提供的试听机是Aurender旗舰W20,无疑是一台完成度更高毫无妥协的机种,但我却执意要求试听N10,理由是其与N1在各自产品系列中都定位于次旗舰,售价也相对接近,笔者当初选购数字转盘时这两者均是强力候选者,却苦于未有机会对比试听,所以今次更期待弥补这一遗憾,两者的对谈相信是更有看头的碰撞。

暂且不谈声音,两者在设计和使用上有何异同
笔者有幸和N10共处了两周时间,除了各位观众关心的声音层面之外,笔者还会从使用的便利性以及其他体验与各位分享使用心得。

首先两台音源都装备有颇为厚实的铝合金外壳来隔绝恼人的震动,N1更是在机身底部用上了日本TAOC高丘出品的避震脚及减震软垫,意图更为彻底地消除震动。沉甸甸的机身给人感觉就是两个字:诚意。在操作和连接的便利性上,N10的iPad软件无疑更为成熟,连接方便快捷,操控软件涵盖了所有需要设置的选项,使用时几乎用不到任何机身按钮,而N1的iPad操作界面基本只负责播放功能的操作,app的稳定性也稍有欠缺。有趣的是,不怎么用到机身屏幕的N10却有着两块显示效果不俗,面积不小的彩色屏幕,而更依赖机身操作的N1却只有一块小小的黑白屏幕,可能在原始设计上,N1就更偏向于不怎么需要操作只是静静呆在角落干活的角色吧。

接口方面,两者都提供了文件拷贝备份以及容量扩展专用的USB3.0接口和网络接口以及为连接DAC专门优化过的USB接口,除此之外N10还为数字输出准备了同轴、AES以及光纤输出。N1则多提供了一个专用于播放的网络接口,另外还有一个连接光驱用于CD抓轨的USB接口,多说一句,N1的抓轨功能设计得非常不错,专辑封面以及曲目信息在抓轨完成的同时会自动联网下载,对于有相当CD收藏的烧友而言应该是实用功能。此外,在杜绝硬盘震动的干扰上两者运用了不同解决方案,N10是将要播放的文件由机械硬盘转存至固态硬盘,然后停止机械硬盘的工作,而N1则是为两块特殊定制的低速机械硬盘设计了减震底座从而减轻干扰。除去这些宣传中广为介绍的设计亮点,两台设备都还可以找出为提高声音品质作出的很多有意思的细心优化,比方说播放时可以选择屏幕关闭,硬盘和播放模块设计独立供电等等,在下文中将会逐一提到。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45


那么,听起来到底怎么样
对广大发烧友来说,使用上的问题可以选择性忽略,设计和用料即便再用心,最终好与坏都逃不过耳朵的仲裁。在分享听感之前,首先要请出本次对谈的其他驻场成员:

Melco N1ZH/2 & Aurender N10(SAEC PL8000电源线,Ye Audio 0号USB线)
Chord DAVE(SAEC PL8000电源线,SAEC XR-1平衡线)
Brio ES电子管耳机放大器(Kubala Sosna Emotion电源线)
Stax SR-009s静电耳机

N1这台机器笔者算是比较熟悉了,声音风格内敛而温和,素质并不突出,但是该有的透明度和解析力并不欠缺。细腻温润的个性让人不会和干冷刺薄产生任何联想。平顺柔和的表达方式让它基本不会演砸任何形式的音乐,甚至还能在某些曲目的处理上给你一点惊喜,算得上是久听不累,值得厮守的好战友。

尽管都在USB输出方面下了功夫去优化,但恐怕还不是各自最优的输出方案。受限于手头的参考器材,在首回合对谈中两台设备同样使用USB口输出至DAVE DAC。几乎是开声的第一瞬间N10就展现出了和N1的不同个性——更宽阔更有深度的声场,更高密度的三频带来的包围感和氛围感瞬间给人一种来者不善的感觉。在播放大编制交响乐作品时,N10优势明显,它可以营造出更为宏大的场面,各个乐器组都得以完整而且具有形体感地呈现在听众眼前,用友人的一句话来形容就是N10打得更开,现场感更为强烈。

N1相对来说要内敛不少,虽然在解析力和透明度方面都有着不错的表现,但素质强悍的对手N10显得更气定神闲、游刃有余。以著名发烧碟《Tutti!》中收录的Track15和16《图画展览会》为例,开篇的打击乐弦乐以及管乐营造出来的宏大场面N10无疑有着更好的重现能力,下盘稳重全频能量充沛,动态也明显占尽优势,低频的punch感和弹性也更为出色,这样的低频表现足以让我得以环顾四周,谁说静电低频残废呢?相比之下N1的整体重心要稍稍偏中上一些,同时能量感稍逊,其个性更偏柔和,低频的弹性可交功课,不过量感和宽松感确实只能甘拜下风。在低频的层次感与解析力方面,同样也是N10给出更满意的表现。细节方面,两台机器都能提供丰富而细腻的内容,乐器质感和形体都经得起推敲,只是在重放大动态作品时碰到N10这样的对手,N1是占不到任何便宜了。

在弦乐方面,两者都以不同性格给出风格迥异但都令人满意的声音。以《Stereo Sound Reference Record 1》中Track 6为例,前半部分小提琴群组表演,N10的高频延伸更加充分,泛音也更为丰富,依然给人很好的代入感,而N1则是一种更婉转的表现方式,更柔和的高频带着些许暖意,让人暂时忘记硬素质,静静地安心聆听下去。后半部分的吉他独奏,N10对乐器形体的重现包括扫弦细节的刻画都要更优,宁静背景之下充分的泛音描画出一个更立体真实的空间。N1则还是短于硬素质的差距,耐听度不错,无对比之下也能交出满意的答卷。如果说弦乐部的对比让风格差异更为显著了,那么到了钢琴演奏这个战场上,素质差距带来的听感差距可就明显多了。以同一张专辑Track 8-14为例,N10在钢琴形体感的刻画上明显更加立体、饱满和完整,N1相对而言会平面一些。琴箱的共鸣和泛音的处理上,N10更为强力的低频和两端延伸再次显现优势,从击锤落下,琴弦震动发声与箱体的共鸣,再到琴声充满空间慢慢弥散,素质的优势使N10在钢琴重播的每一个环节的表现力都明显胜出。

人声方面选择的曲目主要是流行类,包括区瑞强、Jennifer Warnes以及张学友的流行歌曲,单就以人声而言,N10在男声的表现更加出色,中频的厚度以及嗓音纹理的刻画十分出色,千万不要认为素质更强的N10就是直白和粗旷的代表,虽然不像N1那样柔软的声底,但N10的人声还是十分细腻而有感染力的,足够的信息量和解析力仿佛能将歌唱者的面部表情和情绪也同步传达给聆听者,活生自然而又宽松大气。如果以流行音乐作为对比的素材,N1在一些比较偏抒情细腻的作品还是有独到之处的,毕竟通常抒情的段落总是温柔的娓娓道来比较动听,然而以全面性来说,N10更加外向更加热情的个性来得更受欢迎一些。

AES/EBU上场又会怎么样
看到这里各位看官都心知肚明了吧,就USB输出的结果来看,两者不仅是个性有所不同:N10在音响素质方面,尤其是低频域、声场开阔度以及密度方面都占据了明显优势;音乐性方面,包括流畅度和活生感在内的评判,也绝不是N10的短板。N1则在耐听程度上保留着自己的领地,其作为一台用在小型系统上的数字源,这样的表现已经令人满意。接下来的试听是演奏会结束后的ENCORE,幸得代理出借VITUS AUDIO的AES/EBU数字线,笔者得以领略N10更为擅长的AES数码输出,值得一提的是当切换到AES输出时,N10会自动切断USB口供电以减少干扰。

令人意料之外的是,在AES数字线的加持下,N10的整体水准又更上一个台阶!USB输出下的钢琴如果说还欠缺一些圆润饱满,琴声还略微后缩,那么加持AES线后火力全开后,重现出一个更加规整的形体,强弱分明的触键力道也更能将演奏家时而澎湃时而平静的情绪完美传达出来。大编制作品中的瞬态反应以及大动态的还原都有着更进一步的表现。最大的提升体现在声音的安定感以及宽松度上,举个例子,在一些乐器数目较多的合奏部分,USB输出难免出现一些杂乱的感觉,各种乐器难免互相遮盖互相干扰,也许得益于AES输出提供的更大信息量,各声部的分离度明显改善,不论从整体的画面感还是对细部的探究,AES输出都给出了明显更好的表现,最重要的是,这并不只是单纯的素质提升,AES带来的提升应该说是基于更优素质下全面的听感进步。最后需要说明的是,这条AES线还并非高班线材,如果换用五位数高级数字线,变化定将更为明显。

高下立判,胜负已定了吗
并非这么简单!毫无疑问,以数字转盘角度去评判这两台机器,N10不论在USB输出还是AES输出下,笔者认为都要胜过N1的USB输出。难道就可以得出结论N10胜过N1了吗?请别忘了N1屁股上多出来的那一个网络接口!这个被我们一路忽略的网口有个特别的设计,网口上闪烁的LED灯可以关闭,以减少对电源的扰动,这实在是让笔者惊讶的设定,连那一点微不足道的用电干扰都考虑在内,想必网络输出应该是设计者花费了不少心思的终极部分,遗憾的是,笔者目前还没有机会可以一睹风采,只能冀希望于其他发烧友了。

最后我能说的恐怕只有,作为数字转盘,更贵价同时更单一功能的N10赢的毫无悬念,功能性更强的N1,或许应该在更适合发挥其最大功能的舞台上大显身手吧。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19:49

为精致生活添一分美
Aurender A10评测报告
文 | 爱车的友哥哥  /  图 | 快乐小猪


这个时代总不缺乏弄潮儿,从Nokia Symbian皇朝的没落到Android、IOS系统的全面崛起,几乎就是那么短短几年的时间。念旧的我,手拿着iPhone仍然难以忘记Symbian S40/S60系统曾经给我带来的无限快乐。如今,家里的数百张CD因为占据了妻儿的生活空间,早已被我堆在杂物间的一角,不是我不爱CD,而是如今的数播系统实在太方便了!无损音乐储存在硬盘中,拿着手机或iPad都可以轻松点播。这是时代的进步,也是科技的发展。CD我永远不会丢弃,闲事抽出几张来聆听一番,还是充满着浓浓的仪式感,鱼与熊掌兼得的滋味,或许更能填满内心的快乐,为精致生活添一分美。

今天,迎来了AurenderA10,她是否能成为时代的弄潮儿?让我们拭目以待!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20:02


一体化数字音乐播放器
A10是韩国Aurender旗下主打“一体化”理念的高保真播放器,集合音乐储存、数字转盘、DAC于一身,致力于成为传统CD机的替代品。作为Aurender在数码流时代的拳头产品,其主要卖点有三个:一是大容量,搭载2.5寸4T HDD硬盘储存和120GB SSD缓冲储存,足够应付绝大部分的本地音乐储存和高码率播放需求;二是互联网化,支援MQA格式以及Tidal网络播放服务;三是易用,支援Aurender家族专享的Aurender Conductor APP,全机的操作及功能设置均可在iPad上动动手指予以实现。总体而言,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all in one andeasy use!这些特性较传统CD机而言,已经是跨越式的进步。

A10整体外形设计简洁,金属加工精度较高,机箱两侧的散热块及内外铝件之间的拼接都完全足够细腻。正面为一块3英寸的AMOLED屏,显示效果已属出众,不仅如此,在液晶正面类似有机玻璃的材质边缘上,做了类似菱形的处理,令显示效果多添一份情调和精致。得益于主打iPad操控的关系,主面板只保留了少数按钮,分别为最左侧的“开机/待机”按键,最右侧的音量旋钮,以及排列在右方的四粒按键:左上为显示内容切换,右上为播放及暂停,下方为上下曲。和采用金属加橡胶圈的常规脚垫不一样的是,底部的四粒避震应用了软木材质,类似的避震产品我第一直觉想起的就是英国Ringmat避震板,一款小众而又传奇的调音产品。这个细节的处理使我对AurenderA10的声音表现非常期待。

机器内部同样令人欣喜,掀开上盖映入眼帘的是规整的电路布局,做工和用料非常扎实,时刻透露着大厂的霸气。采用双声道AK4490芯片和分离式设计体现了Aurender A10的高端定位,决不妥协的全线性电源模块为整体的声音素质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保障。电容方面大量应用Nichicon Fine Gold系列音频电容,无论是性能或寿命均有绝佳的表现。

大头仔完全站得住阵脚
测试专辑:《SoundSpectacular》,测试曲目:March of the Grenadiers/Yankee,评分:★★★☆☆
一上机我便毫不客气地出动《Sound Spectacular》大头仔,企图让Aurender A10露出马脚。曲二:March of the Grenadiers/Yankee Doodle是令人闻风丧胆,神憎鬼厌的曲目之一。要播好“March of the Grenadiers/Yankee Doodle”有两个难点,一是不能吵耳,这仅仅是60分合格线;二是全频段的控制力、声音分离干净度和声场定位,这是合格线后的加分项。一轮急鼓之后,传令兵的马蹄声如期而至,高呼“The British are coming…”马蹄声、人声、敲钟声、乐队奏乐声分离度良好,心中悬起的大石终于可以落地!Aurender A10完全能站得住阵脚嘛!声音并没有乱成一团,合格是无疑的。加分项方面,全频段的控制力有不错的表现,声音分离度良好,唯独声场稍显精致,有种小家碧玉的感觉。如果硬要给出一个分数,整体表现大概可以去到78分。

测试专辑:《JVC hifi flamenco》,测试曲目:Fandangos,评分:★★★☆☆
速度节奏毫无拖沓,背景几把人声的分离度稍稍欠缺。低频的分量感和力度感让人值得肯定,但距离拳拳到肉的感觉还差一点霸气。

测试专辑:上海国际高级HiFi演示会2006,测试曲目:天地英雄,评分:★★★★☆
速度及控制力不俗,低频尾韵收得比较干净。

测试专辑:上海国际高级HiFi演示会2010,测试曲目:丑末寅初,评分:★★★★☆
脍炙人口的传统京韵大鼓唱段,女声柔美中饱含着力量,Aurender A10对于这种小曲的演示显得游刃有余。

测试专辑:上海国际高级HiFi演示会2010,测试曲目:Mozart : Alla turca,评分:★★★☆☆
琴键声粒粒分明,整体带着胆机的暖声。琴键声的落地谈不上铿锵,但绝对是如小桥流水般流畅的演绎。

测试专辑:陈奕迅-《lifecontinues》,测试曲目:人车志,评分:★★★★☆
低频保持一定的量感,毫无压迫感的同时确保了耐听度,听感舒适自然。

测试专辑:玉置浩二-《酒红色的心》,测试曲目:《酒红色的心》、Friend,评分:★★★★★
人声的口型演绎得恰到好处,中频的耐听度极高,玉置浩二略带沧桑感的嗓音在喊唱处并没有被过度地刻画和突出,反而在稍厚稍暖的氛围烘托下显得格外的让人舒适,让人倍感惬意。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20:08


与复杂数码音源对谈
参与对比数码音源系统如下:Thinkpad(win7)+Jiver+Singxer SU1(I2S)+Holo泉(Jensen Cap),与All-in-one的Aurender A10相比,整体风格差别明显。先说最熟悉的自用系统,Holo泉搭配Singxer SU1,更倾向于美国器材那种气势蓬勃,大开大合的性格,普通电容版的泉解码在同价位器材中拥有很高的声音素质,但却稍显寡淡,而升级版在Jensen电容的加持下,声底立马华丽大变身,中低频浓郁,HiFi性较强,小编制下微动态更为出色,但应对部分节奏性较强的流行音乐则显得中低频过于厚重。这有点类似南美女性般拥有前凸后翘的丰腴身材,男人们每每嘴上说这比例不符合逻辑,但这过瘾的身姿总能让人欲罢不能。

Aurender A10则犹如亚洲女性般的温文尔雅和小家碧玉,声音总体更为中性均衡,无论任何类型的音乐都能信手拈来。场面规模较自用系统相比更显精致,表现不过不失,耐听程度极高。最值得称赞的是其倾力打造的Aurender Conductor控制软件,上手零难度,人机界面设计人性化,完善程度较高。只要完成音乐拷贝,那种安坐沙发,手捧iPad,抿着香茶,随意点歌那种轻松惬意无疑为Aurender A10加分不少。

Aurender Conductor一点使用感受
经过轮番轰炸测试,与Aurender A10大斗法的我听力开始显露出疲惫,而机器始终没有露出明显的短板,为此,我决定中止测试环节,好好地感受一番Aurender Conductor操作的便利性。首先来谈谈音乐的拷贝,Aurender A10支持NAS、USB拷贝以及同款器材之间的“克隆Aurender”功能,多渠道和便捷的拷贝方式极大地降低了Aurender A10的把玩门槛。简单说说常用的NAS和USB的操作方式,NAS既把机器连接到家庭局域网中,然后通过局域网中的任何一台电脑对Aurender A10内置硬盘进行登录访问,在电脑端可完成拷贝操作;USB模式即把音乐文件储存设备插入机器后端的USB接口,通过APP浏览储存设备内的音乐并进行选择和拷贝。

为了测试Aurender A10的拷贝速度,选用WD My Passport Ultra 2T(USB3.0)作为文件拷贝源,经过粗略统计,USB拷贝4GB的WAV和FLAC资源,耗时约2分30秒,平均速度约为1.6GB/min。若选用SSD硬盘作为拷贝源,估计速度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值得注意的是,为了确保音乐播放的流畅度,在播放音量期间进行拷贝操作,机器会自动停止播放。

适用人群分析及总结
如果预算设定为10万元,希望拥有一套简易的高素质系统,Aurender A10作为音源,再添置一台合并式功放和书架箱,无疑能轻松搭建出一台具备“甜美均衡”、“厚暖耐听”、“素质均衡”、“操作便利”特制的小型系统,享受音乐的同时也成为一种精致生活的习惯。

标榜The future of sound的Aurender A10,一直在朝着追求更高水准的声音素质和易用方面而努力。从官方代理四万多的售价看,Aurender A10具备同级别极优越的使用便利性,同时间又能提供十分耐听和高度均衡的声音素质,作为日常客厅会客的小资伴侣,她不会轻易打断主人与客人之间的交谈,特别适合那些对生活品味以及声音素质有要求,但又不想折腾过深的用家。

Pros and Cons
通过数周的聆听,我对Aurender A10的评价如下,首先是赞赏之处:

1. 耐听,中性,点到即止的甜、厚暖色
2. Aurender Conductor稳定性高,使用流畅,对硬件需求较低
3. 同机型间支持克隆功能
4. 类似量贩KTV般的点歌模式,使用相当便捷
5. 一般无损格式歌曲切换速度快,频繁切换无出现爆音
6. 支持Tidal,支持PCM(最高 32-bit / 384 kHz)、DSD(DSD64、DSD128)
7. 机身AMOLED显示屏精度高,支持皮肤更换
8. 内建4TB (2.5" HDD)硬盘,容量充裕
9. 机身厚重,内外部做工用料扎实

同时,也有不足及改善建议:

1. 音量旋钮阻尼手感较为单薄
2. 不支持在线更新专辑封面和曲目名称
3. 不支持cue文件
4. Aurender Conductor设置菜单点击反应稍慢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20:14

魚與熊掌 或可兼得
Aurender S5W無綫有源揚聲器
文 | Chrisalex_校長  /  图 | 快乐小猪

倒向數播的重要砝碼
連女聽眾都承認,我有時太過OLD SCHOOL,紙巾不用隨身帶方巾手帕,吃麵永遠是辣肉麵一個套路。聆聽音樂我也是這樣,抱著CD和44.1KHZ不放,嘴裡不說LL心裡已經開始接觸到數字高清文件的豐富世界,像是為我打開了數字新時代的一扇窗戶,我正探出頭在外面的世界裡睜大眼睛拼命呼吸著新鮮的空氣,內心天平逐漸向數字文件傾斜,倒向數播的重要砝碼,是韓國Aurender。

知道Aurender不是這兩年的事了,參觀世界各地音響展經常能見到Aurender纖薄的機身作為數字播放器登場;美國發燒天書The AbsoluteSound主編Robert Harley一早就自購W20作為數字參考音源,Jeff Rowland先生也在使用;友人的DCS系統升級,第一件事情就是將Dcs Bridge換成Aurender W20,至今非常滿意沒有升級;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2019年1月份「校長和他的朋友們」聚會,盲聽測試Aurender W20對談Esoteric P-01,數字文件來自ACS10直接CD抓軌,結果是五五開,大家都是頂級貨,數字轉盤並未遜色於CD轉盤。

對於撰寫Aurender產品特輯我著實很期待,因為還沒有在家裡正式試用過這家以“厘定數字音源標準”為定位的廠商作品,相信會有不小的火花。我興沖沖等待任務卻被撰稿組告知不是寫數播,而是分配到寫Aurender有源無線書架揚聲器S5W。不寫一個數播起家廠商的拳頭產品,卻讓我關注知名度並不高的有源揚聲器,評論員心裡涼了半截,揚聲器送到家裡後也雪藏在角落裡,一直沒動力開箱。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20:17


沒想到這麼方便
時間過去有一個多月,截稿時間快到了,不得不拖著懶惰的身軀將揚聲器拿出來試聽,一抱起來才知道這箱子不輕,別看尺寸小巧只有22CM*15.6CM*18.5CM,單個重量卻超過5KG,原因有二,首先這是有源數字揚聲器,也就是說單元的50瓦放大模組和解碼線路都塞進箱體裡,其次這是鋁合金箱體音箱,外殼是鋁合金材料打造,你知道使用鋁合金製作箱體的YG和MAGICO,他們的揚聲器又重又貴。

說到有源,我本能地以為和近期聆聽的Wide Audio一樣需要接駁電源線,實際上S5W可以徹底感受到無線的便利性——採用電池供電,只要把一塊Bosch的18V電池塞進後背就可以開聲,一塊電池能持續使用50個小時,原廠強調使用電池的聲音會好於穩壓電源供電。供電都不需要電線,信號傳輸就更無線了,使用品牌專用的USB棒以2.4GHZ方式傳輸信號,這個U盤可以通過OTG轉接插在手機或其他任何USB音頻輸出口,開機後會自動匹配成功。

包裝箱裡沒有說明書,我有些擔心用不來,結果證明我多慮了。第一次試用為貪圖方便插在iPhone上,使用附送的OTG轉接線連上U盤,打開音箱背後的POWER開關,然後坐回沙發播放QQ音樂,結果沒有任何延遲,屁股一碰到沙發音樂就出來了,不是從手機外放,而是直接從揚聲器裡傳出來,我以為匹配還要找尋網絡,結果是自適應配對,完全不需要人干預,完全不需要輸密碼,沒想到這麼方便。連接到數字播放機也是一樣,使用Auralic大白羊直接將U盤插上,操作軟件上已經認出Aurender S5W揚聲器,播放文件後聲音也即刻從揚聲器裡傳出來。

接駁手機直接聆聽

出於音響發燒友的習慣,我開始打量單元和箱體,前面板有LOGO銘牌並將電源指示燈融進去,通電/無信號/配對等都會用不同顔色/頻閃顯示。高音是ScanSpeak D3004/602010一英寸軟球頂高音帶金屬保護網,中低音是4.5寸SEAS W12CY003子彈頭中低音,除了鋁白色子彈頭相位錐之外,單元外框、振膜和保護網都是黑色系的,非常協調。與其他廠商採用六塊鋁合金拼縫箱體不同的是,S5W的上下前後箱體是ONE PIECE的鋁合金腔體,沒有接縫和螺絲,只有散熱用側板是用螺絲卯住的,達到盡可能的高剛性。外觀的噴漆水平也很高,據說顏色有藍色黑色和紅色三種,試聽的是酒紅色塗裝版本,選色及噴塗完成度都很高。

接手機聽QQ音樂聲音毫無緊張感,聽上去與其他同等單元尺寸的有源書架箱差別很大,沒有那種音色和動態上的壓縮,意料之外的彌散感,只是隨意拿出腳架放上去,結果音結像就很穩定,完全不像小箱子表現,而是中型音箱的開揚感。請注意,這是精簡到不能再精簡的系統,一部手機+一套有源無綫揚聲器,就已經能夠營造出令大部人滿意的音樂世界。就這樣的音質,在下班晚上回到家是完全能夠聽得下去的,背景乾净、密度適中、鳴放輕鬆、最重要的一點是,低頻沒有那種强烈的PUNCH感。如果你嫌單元口徑及箱體容積制約,希望更火爆一些,原廠在背後設置了根據房間空間而做出的高音與中低音獨立的補償按鈕,按進去可以提升頻段量感(如同打開Turbo一樣效果),可以搭配出四種組合口味,適合更多人的不同要求。

很多小音箱都會有一個通病,因爲成本考量,箱體材料與單元素質有所妥協,導致聲音發悶細節動態縮在音箱裏面打不開,所以小喇叭都給人感覺刻畫力不夠或聲音不夠寬鬆。Aurender S5W是在這個尺寸讓我驚喜的作品,箱體夠小卻能量飽滿,聲音透明高音穿透力強,中頻結實密度高,低頻速度快有一定解析力,我認爲單元素質是一方面,另一方面是箱體材料所致,很少見在這樣迷你尺寸的揚聲器上肯出動鋁合金箱體,讓人感覺的動態快速跟得上,你覺得利用鋁合金聲音會比木頭的薄?實際聆聽一點也不覺得,我反而認爲在這個尺寸用木箱會造成低頻域的嚴重不平衡,聲音硬素質會打折。我現在聽到的,是健康的新時代聲音,在頻寬、透明度、細節、飽滿度等方面完全超越體積而存在。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5-2 20:18


沒想到這麼好聽
正式聆聽是接駁AuralicAries大白羊音源進行,沒錯,這是徹底的無綫連綫,大白羊在我右手邊的地板上,背後插上了Aurender專用的配對無綫USB盤,揚聲器在我眼前三米的地方,兩者中間沒有任何信號接綫,如果你走到揚聲器背後,你根本看不到任何接綫,這樣的作品,讓我回想起當年見到Devialet第一代放大器D-Premier時希望的:音源與放大器之間沒有接綫了,如果放大器與揚聲器之間也沒有接綫就好了!當年無法實現的技術,現在完全可以做到,關鍵是,聲音有多少的妥協?

Made in Korea的S5W絲毫沒有給我妥協感,反而覺得這是很用心的作品,要把解碼、無綫和功放都塞進一個桌面輕鬆擺放的尺寸,還能做到這樣的聲音完成度,讓人不得不稱贊,在聆聽一段時間後,我想我可以對它的聲音進行描述和歸納,打動我的地方至少有以下三點:

首先是平衡感,S5W將平衡耐聽拿捏得很不錯。衆所周知,箱體太小或單元太少會讓廠家調音時妥協平衡感,所以有些喇叭仔聼上去中高頻太刺激或者完全不刺激,長時間聆聽有疲勞感,就是平衡感出了問題。S5W的高頻透明度與穿透力請完全不必擔心,低頻方面得益於專屬搭配的原廠功放模組以及鋁合金箱體的框架,致使低頻質感完全不像4.5寸,在播放爵士樂選段時,大牛筋的質感可以和幾倍箱體尺寸的Wide Audio媲美,只是量感上稍欠。S5W沒有什麽過分突出的頻段,在整體耐聽的前提下,播放什麽像什麽。

其次是硬素質,很多小型揚聲器將耐聽性作爲首要考量,結果就在硬素質上放水,S5W沒有這樣做,恰恰相反,我覺得Aurender首先想做好的,就是硬素質上要過關!各頻段質感、音場的營造、透明度、解析力、速度感、兩端延伸、强弱對比等能在這個價位段交足功課,我還能聼到女聲的纖細以及男聲的中氣十足,聲音能夠輕易地呈現在音箱之外,離箱感出色,音像穩定不散。這不是一對用來取代LS3/5A只聽中頻的厚暖型揚聲器,這是一對現代派的高素質耐聽的書房用揚聲器。

最後是點聲源帶來的聆聽樂趣,簡單來説就是兩個字,好聽!擧個例子,TAD家族從頭開始排,有R1/CR1/CE1/E1,最後才輪到老幺ME-1,除了最大的R1之外,我最感興趣覺得最有趣味的,是ME-1,不是因爲素質上了得,恰恰相反,它的組合素質是所有TAD揚聲器裏最入門的,那爲什麽還會有聆聽的趣味呢?因爲越小型的揚聲器越接近真實世界的點聲源,在鳴放人聲作品與簡單樂器時,會獲得出乎意料的現場感,揚聲器宛若隱形一般存在,S5W就有這樣的本事,相比大型前障板帶來的聲波繞射反射,S5W短小的高剛性前面板基本沒有這樣的問題。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有沒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如果你對音質有極端要求,請不要用手機,盡量用數字播放機,播放高質量的16BIT/44.1KHZ數字文件,聲音會有飛躍提升,如果你并不追求頂級音質,只要求便利性,完全可以用手機播放QQ音樂聆聽;如果你對低頻和音場有要求,請將它單獨放在脚架上,不需要一對很昂貴的脚架,因爲S5W本身的金屬箱體已經能讓它穩定工作,當然如果你將它放在書桌桌面上,箱體下的透明橡膠墊可以起到諧振作用;考慮到單元物理天限,大動態交響樂和樂器數目較多的作品一定不是其强項,爵士樂及人聲會非常合拍,ACG音樂以及民樂也能完全勝任,總之是要擅於選擇曲目揚長避短。

不可控因素最低方案
需要暖機?不存在的!很多複雜的大型系統,不管是解碼,還是甲類前級,還是大功率后級放大器,都需要開機暖身一段時間才能進入最佳鳴放狀態,但我發現S5W幾乎沒有這樣的情況,平時只要像有源喇叭一樣不關電源,一開聲就達到極佳的狀態,聲音的舒展性給人的舒適感從一開始就存在。我想這是有原因的,首先是解碼部分、前級、后級、電源部、分頻器、揚聲器單元都安裝在一個箱體内,以最短距離和最高效率整合,各部分之間的配合由原廠調教到最佳,令到傳輸損耗降低,對用家而言,是不可控因素最低的解決方案。

古人云,魚與熊掌不能得兼,在Aurender S5W身上見到了反例,能夠如何方便地接駁使用,卻還能這麽好聲,近年少見的案例。千萬不要小看友邦韓國的音響產品,今年的上海音響展上出現了不少韓國製品,SEAWAVE、ALLNIC、SANCTUS、ASTELL&KERN、DYNAMIC MOTION、HIFISTAY這些品牌都來自韓國。Aurender是2009年創立的音響企業,至今發展不過10年卻已經奠定了響亮的名聲,假以時日若再給主事人Harry Lee十年,他會交出怎樣的答卷呢,我充滿了期待。

作者: eagame007    时间: 2019-5-2 21:35
原子弹!
作者: Phase    时间: 2019-5-3 07:23
LL,Aurender
作者: 不倒翁    时间: 2019-5-3 17:59
长知识了,数码时代发展真快




欢迎光临 立体声论坛 (https://stereosound.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