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声论坛

标题: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下集 [打印本页]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4 21:21
标题: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下集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卷首语


十月國慶重磅選題,2019年最重要特輯

心理素質比較差,在意別人看法的人,與自己不熟悉的人交往時,都會出現一種緊張或激動感,並反射性地引起人體交感神經興奮,正腎上腺素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從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細血管擴張,即表現為臉紅

不管是音響評論員還是音響生產者,你的產品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回顧以往會不會令你臉紅,都是大家悶在肚子裡的話題。今天我們就借題發揮,請評論員談談怎麼寫不令你臉紅的文章,請生產者談談怎麼做不令你臉紅的產品

這次的參與人數超過預期,而且中外嘉賓齊聚一堂,參與這次主題分享的評論員有五位:潘志強、StevenTam、啊嗚、TrashBox、校長,參與分享的生產者有九位:Laurence Dickie、Nelson Pass、細井研志、bwck2000、Angus、戴尚镯、xshorizon、激光鼠、劉嘯天,合計十四位

計劃這個主題已久,如今音響評論文章氾濫,音響產品層出不窮之際,對於音響評論員和對於音響生產者,今次的特輯,都是一種友善的提醒和鞭策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上集  ( 潘志強、StevenTam、啊嗚、TrashBox、校長 )https://stereosoun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07&page=1&extra=#pid129952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中集  ( 細井研志、Angus、戴尚镯、激光鼠、劉嘯天 )https://stereosoun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08&extra=page%3D1


手機微博閲讀:

微信公衆號閲讀: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4 21:23
編者按:你或許不知道他的大名,但一提到B&W Nautilus和Vivid Audio Giya你肯定不會陌生,Laurence Dickie就是它們的設計師

1960年生於英國的揚聲器設計師Laurence Dickie,父母都是老師,一個教數學一個教法語。父親喜愛音響,使用天朗揚聲器和國都電子管功放,於是他從小就受到音響的熏陶,並喜歡動手製作揚聲器。1984年Laurence從南安普敦大學電子專業畢業後加入了B&W公司,開發了名垂青史的Nautilus鸚鵡螺,作為B&W建廠25週年紀念型號。他最新的作品,就是Vivid Audio品牌的Giya和Kaya系列揚聲器

Laurence是一位天才設計師,他設計的揚聲器,都有極強的標誌性外觀,Nautilus被稱為鸚鵡螺,Giya G1則是魷魚須或者魔人布歐,Kaya K90變成了草泥馬,在這些有趣外型的背後,都遵循聲學物理規律,他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做這麼做,他永遠優先考慮聲音好不好,儘管Laurence是英國人,卻並非一本正經也絕不循規蹈矩,相反為人非常鬼馬有趣,總是有出新出奇的設計想法。每一次在音響展上見到他,他的演示或演講都不會枯燥,肢體動作讓人忍俊不禁,另外,他總是樂於以設計工程師身份解答發燒友的疑問,即使是最普通最隨便的提問,他也會盡量耐心解答,往往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十足的技術流

我想請Laurence來寫這個主題,沒想到他太過熱情,用力過猛寫了很多給我,我只能苦笑著將Vivid之前的部分裁切掉,不過那部分非常精彩,我答應他,那些刪除的部分不會白白浪費,我會單獨翻譯出來,另開一篇分享給中國的發燒友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00:19
Vivid Audio Giya G1S
魔人布歐和他的新裝

文  |  Laurence Dickie


自成立14年以来,Vivid Audio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出色的揚聲器製造商之一。據說,我們對工業設計的高度关注被認為是對工程設計的背道而馳,但这完全不是事实!Vivid  Audio是一家以音频工程技术為主導的公司,我們的產品一贯以遵循物理定律为首要原则,其次再考虑基本美学接受的範圍

我們於2008年推出了首款Giya系列揚聲器G1。八年後,在發布了一系列較小的下级衍生產品之後,我們更新了新旗艦G1S。這是我們多年來研究积累工作的總和,请注意,G1S并非G1的小改款,很多設計亮點在G1S是首次運用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00:23
如果說所有Vivid Audio揚聲器的設計都有一個核心理念,那肯定是要消除共振與反射帶來的問題。當然,這可以通過完全消除產生共振與反射的根源而實現,不過在實際情況下,我們通過將影響上移直到脫離可聽頻段來實現。人的耳朵對這兩種影響特別敏感,因為我們已經進化為習慣依靠聲音來揭示關於眼睛看不見的信息:共振會提供有關物質本身的線索,而反射則告訴有關空間環境的信息

Vivid Audio的故事始於我還在B&W工作的時代,當時John Bowers(Bowers & Wilkins的兩位創始人之一)要求我研究如何製造出具有靜電特性的動圈式揚聲器。他在70年代初期成功研發了帶有ESL靜電中高音單元的Model 70揚聲器,隨後在1979年研發生產了Model 801動圈揚聲器,但John始終覺得,儘管ESL有缺陷,但聲音仍然更好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00:33
我的工作將面臨三個難題:首先是振膜,該振膜要起到完美活塞的作用,工作上限遠超於其負責的頻段上限。這與用於中音單元的傳統錐盆振膜相反,傳統振膜在其工作範圍內本身處於分割震動模式,無法完成完美活塞運動;其次是在驅動單元的後部裝上一個不會產生共振的外殼,經過試驗,指數衰減錐形管具有最佳的無共振性能;最後,如何使用沒有銳利邊緣的外殼以防止衍射源和干擾源

B&W Nautilus鸚鵡螺揚聲器是這項工作的高潮,它於1991年首次作為原型機展示並於1993年正式推出市場,反響良好。鸚鵡螺一推出即被公認為是一種外型古怪卻極富標誌性的產品,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低染色動圈揚聲器設計的新里程碑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00:37
十五年後,Vivid Audio推出了G1 Giya揚聲器。即使是最隨意的觀眾,也不會不注意到它與鸚鵡螺之間的聯繫。在頂部向後彎曲的,是最獨特的錐形管設計,與前作一樣,這種外觀特徵掩蓋了至關重要的一項性能工具

從聲學上來說,直接在驅動單元背後添加一個錐形管相當於添加一個密封的外殼。在Vivid Audio,我們從一開始就決定,在權衡低音延伸、單元偏移、外殼尺寸和音箱靈敏度等問題時,錐形管外殼是最佳選擇。問題是如何將低音反射負載優勢與指數漸縮吸收相結合,如果僅在鸚鵡螺上增加一個通風孔,結果將令人失望,因為錐形管的設計目的是去除低至20Hz的能量,而只開反射口除了作為氣流洩漏之外沒有任何幫助,我們希望其能消除從錐盆單元後部產生的反相位聲音,並能夠再減少一些單元正面的發聲。通過計算機建模,2006年我們發現可以使用具有截止頻率的指數管,從而吸收不良的外殼共振之餘還能對端口共振沒有影響,我們終於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方法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00:40
錐形管增強的低音反射並不是G1或其他Giya系列中唯一發表的創新技術。自2004年推出B1揚聲器以來,我們一直在生產具有多種創新技術的揚聲器:加強型碳纖維球頂網罩、高磁通量徑向磁體、中高音單元指數錐形管、 低音單元全新的鋁錐盆單元(經過具有超過880Hz交叉頻率的活塞性能FEA優化),鏤空的高開放型單元盆架以及密集打孔式音圈骨架,還有所有喇叭單元均不直接安裝在箱體上,低音單元成對安裝在箱體的左右,以消除運動時的反作用力等等

好了,還是讓我們從中高音單元使用的增強型碳纖維球頂網罩開始,來詳細談談這些技術吧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00:45
增強型碳纖維球頂網罩

請注意,我們尋求的,是盡量推高球頂振膜遇到結構性共振的第一頻率點。當達到這個頻率時,振膜中心位置會出現上下擺幅,而外部邊緣會跟隨著出現前後移動。如果在球頂的邊緣添加一個碳纖維環則有助於支撐並抵抗徑向變形並推高其共振頻率。這是首次在Nautilus中完成的結果,第一共振頻率從11kHz提高到了15kHz

其他揚聲器廠商為了簡化製造,大都使用球形頂蓋,但是通過加持FEA技術後,我們發現與碳纖維加強環一起使用的最佳形態,是擁有兩端支撐鏈的十字結構。這種碳纖維環+十字結構的組合將分頻頻率推高到21.5kHz,比普通的半球頂高音幾乎高了八度,對世界揚聲器領域而言是一項重大改進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0:16
高磁通量徑向磁體

使用半球頂高音振膜的揚聲器,一般在單元背後設置常規圓型磁體或選擇在音圈外圍設置扁平狀排成環型的磁體。我們沒有這樣使用圓型磁體的理由,是因為單元背後的空氣量太小會導致基本共振點過高;如果在使用排成環狀的磁體也會有一個問題,外圈直徑會很大,這意味著如果你在高音單元旁邊設置一個中音單元,因為磁力影響它們互相排斥,但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兩者的距離小於一個波長,以防止在聲波交叉處出現垂直波瓣

解決既具有小直徑又有大中心孔問題的方案,是使用徑向極化磁性柱體材料,組成圓環,圓環外面是一個磁極,裡面是另一個磁極。不使用圓型磁體將磁通量引導到間隙,而是使用同心套管設計,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減少雜散磁通量,更好地集中在我們需要的間隙中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0:22
指數錐形管的背部負載

隨著揚聲器單元振膜的來回運動,振膜前後兩側都會產生聲音,但如果允許兩者交匯,兩種聲音就會互相抵消。因此我們必須將聲音從揚聲器單元背部進行封閉。在不增加聲學共振的情況下如何保留背部負載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儘管總是可以通過增加纖維棉填充量來增加外殼阻尼,但這樣做也會為振膜的運動增加阻尼,從而降低整個揚聲器的效率。試驗已經發現,裝有密度不斷增加的纖維吸音棉的指數錐形管可提供理想的負載條件,使背部聲音自由消散,而不會產生共振或反射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0:32
圓滑的表面處理

將單個喇叭單元安裝在圓柱體的側面會具有出色的無衍射性能,不過在多單元的多路系統中,這種外形需要進行調整,使得箱體在高音單元位置比較窄, 越往下越寬,低音單元位置是最寬的,而且始終保持邊緣要盡可能的圓滑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0:37
箱體與單元分離設計

正如Isaac Newton牛頓在其第三定律中首次總結的那樣:对于任何作用力,都会有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反作用力。這意味著當音圈由於電流與磁場相互作用而受力時,磁體也受到相同的作用力,向著相反的方向施力產生振動。不過這種振動很小且聽不見,但如果磁體與箱體接觸,則會激發大面積結構共振,共振就會更加明顯

簡單的解決方案是把喇叭單元架著安裝在柔軟的矽膠O形圈上,以消除振動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0:39
反作用力相互抵消

雖然矽膠隔離工程在中高頻驅動單元中效果很好,但對於低音驅動單元卻不太實用,因為橡膠太軟而不能有效地支撐起單元重量。我們通過將低音單元成對地安裝在箱體的相對側,這樣一來,振膜運動時向左右兩個方向同時運動,可以完全消除反作用力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0:47
反作用力抵消倒相孔

當空氣從倒相孔湧入和噴出時,外殼箱體會受到反作用力,作用方式與火箭會沿着發動機氣流相反的方向移動一樣。同樣地,完美的解決方案是在箱體相對側使用兩個開口來消除反作用力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0:52
密集打孔式音圈骨架

大多數低音單元的中心極上都有一個孔,以減輕防塵帽後部的壓力,壓力可能會限制極低頻段時低音盆的運動。不幸的是,這個開孔會以幾百赫茲的頻率與中高音單元背後空腔中的空氣產生共振。儘管開孔位於單元後方,但仍會影響低音盆的完美運作,影響來自前方發出的聲音

通過對音圈骨架進行強力打孔,可以使共振頻率向上移動而不會影響人耳聽感頻段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05
當我們設計第一個Giya系列G1模型時,如果使用與Oval系列相同的澆鑄聚合物混凝土,每一個外殼重量將接近200kg。當然,將揚聲器質量與重量劃等號是傳統認知,但作為工程師,我會質疑這是否適當有必要。上面我們說過,使用正統的前向低音單元會產生反作用力,使用沉重的外殼確實有助於使箱體保持穩定,但是一旦施加反作用力抵消措施,就不需要這麼笨重的箱體了

請注意,箱體的主要目的是控制聲壓,因此它必須堅硬,同時任何結構共振模式的頻率都應遠離於單元負責的聲音頻段,這樣的話就需要儘量輕質。因此,揚聲器箱體必須輕巧而且堅固,這樣的要求在航空航太以及高性能汽車領域非常普遍,常用的解決方案是使用三明治複合材料,上下兩層高強度蒙皮,如碳纖維增強塑料或金屬,粘合在低密度芯材料,如蜂窩或輕質泡沫的上下兩側

對於Giya,我們選擇使用玻璃纖維增強外皮和巴爾薩橫斷木芯,在真空環境下將液態樹脂注入材料中以得到具有最低樹脂含量的複合材料,這樣得到我們所需要的輕質外殼材料。最終的G1揚聲器外殼重量為24kg,而不是最初預計的200kg,不僅諧振點盡可能地拉高,對於經銷商和最終用戶來說揚聲器也更容易搬動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42
繼2008年發布G1之後,Giya的後續版本每兩年發布一次,每次的箱體體積都逐漸縮小,從G1一直延續到G4

G1的後續版本G1 Spirit或者叫G1S,最終於2016年推出,200立升內部容積與G1相同,但具有一些重大改進,這些改進或許在外觀上並不明顯,如果將這些改進說出來,我想我絕對不會臉紅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45
低音部分由最新的C225-100低音單元負責,該單元具有100mm音圈,而不是原始G1中使用的舊款76mm音圈

音圈不僅直徑增大了33%,而且長度也增加67%,因此總體使用面積和控制力加倍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47
低音單元音圈規格的變化,會導致單元深度的增加,所以容納低音單元的下部外殼,其寬度增加了40mm,這也是為什麼你們在直接對比是,覺得心G1S變得矮了一些,身高也短了一截,矮胖後的總體容積沒有發生改變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49
不過,僅僅增加低音單元的輸出功率而不增加中低音單元的功率處理能力是沒有意義的,因此全新的C125-75中低音單元使用的是直徑為75mm的大音圈,而不是原來的50mm音圈

不僅如此,新設計的中音喇叭單元的與低單元構造一樣,磁體被紧贴设置在音圈周圍而不是後部。 在音圈旁设置磁性材料會大大降低音圈的非線性效果,減小電感,從而減少失真並改善驅動器的高頻性能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52
更換為更大尺寸的全新音圈也使我們有機會重新優化錐盆和球頂部輪廓,再輔助碳纖維固定環作用,成功將第一共振頻率從6kHz推至11kHz

G1S首次引入了D26高音單元和D50中頻單元的“Integral Screen”版本。 最初純粹是作為設計練習而作的,但我們對全新格柵的美觀性感到非常滿意,尤其適合精緻的D50中音單元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56
當然,G1S的所有驅動單元都安裝有指數錐形管,它們已經過重新調整,以配合旗艦產品達到更高的標準

箱體的內部結構完整性最初是通過使用市售的玻璃纖維增強格柵來確保的,但隨著G1S的推出,我們開始使用在自家CNC銑床上切割完成的尺寸精確的真空灌注三明治夾心板製作這些組件。與原始G1設計相比,加上工具和工藝方面的改進,每個G1S箱體可節省約10公斤樹脂原料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1:57
G1S既可以使用常規的內置分頻器,也可以通過帶有專業級接頭的NL-8八芯接線將外置無源分頻器連接到揚聲器上,外置分頻器也有四個端子方便雙線分音,如果顧客希望使用自己的有源分頻器,只需要拔下無源分頻器並將八芯接線接駁至單獨的四個放大器即可,儘管我們沒有提供有源分頻器,但與我們合作的Devialet,Trinnov和Linn,他們都可以提供DSP分頻放大器方案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06
毫無疑問,Vivid Audio Giya揚聲器是世界上工程技術最先進的揚聲器之一,充滿了工程創新技術,帶來了超凡卓著的聲音效果。它們不僅在測試參數上效果完美,全世界的評論員與最終用戶都意識到,Vivid Audio可以消除聆聽者與表演者之間的距離,使得兩者得以步調一致地,共同欣賞美妙的音樂

最後,希望你也喜歡,我不會臉紅的作品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09
校長:順便說一下,Laurence Dickie並不像你想像的這麼一本正經,他平時的感覺,是這個樣子的:

這是他發給我作為個人肖像的照片,我考慮了半天,還是拿出來給大家看看,畢竟,有些粉絲會要做表情包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13
編者按:如果你知道bwck2000這個名字,那一你一定經常逛耳機大家談

是的,他就是那位經常在友壇發表STAX研究的年輕耳機強人,他的強不單單因為他最大深度研究STAX靜電耳機,更因為他復刻自作STAX老款靜電耳機的強大製作能力,我見過他以一己之力復刻生產的STAX Omega和Sigma,至少外觀來說,已經足夠吸引到我

據說他在大學時代一有時間就研究靜電振膜原理,出於對STAX的喜愛,收藏了不少STAX的7、80年代的器材,他自稱STAX忠實粉絲,我不信,於是他發給我看一張照片,足以讓我睜大了眼睛,圖片裡是他的系統,沒想到他擁有STAX上古CA-Y和DA-100M單聲道後級,這兩款作品國內極少見到,另外,你見過STAX耳機,那你見過STAX的喇叭嗎,他就有,而且不止一對,一共兩對STAX ESTA-4U,有一個支架,兩個上下疊起來開聲

我曾經寫過一篇《立體聲之友專訪》文章,叫做《匠心獨韻 靜電耳機中華第一人》,介紹的是單槍匹馬製作出HIFIMAN JADE靜電耳機的Winny大神,在靜電的世界裡,沒有人能撼動他的地位。我沒有見到過第二個擁有如此知識面與進取心的人,直到經友人介紹認識住在香港的bwck2000先生,他在STAX靜電耳機領域取得深入研究的成果,會經常發佈在論壇與同好分享: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985763

http://www.erji.net/forum.php?mod=viewthread&tid=1517939

關於他和Winny先生誰更LL,我無法評論,因為還沒有採訪過他,到底他是第一人還是第二人,我想已經不再重要,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不過我可以肯定的是,和Winny先生一樣:

在他的身上,我看到了原始而純粹的匠人精神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19
能不臉紅地說
這是我做出來最好的耳機

文  |  bwck2000

從DIY踏出的第一步


三年前,我在香港的本地論壇平台上收到一封電郵。內容大概是發信者看到了我DIY 靜電耳放的圖片,感覺做工很可靠,於是他拜託我為他也做一台,配搭他的STAX 009耳機。儘管那時的我,充其量只是一個經驗不足的DIYer , 算起來那次應該是第一次正式做產品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20
食客走進餐廳點菜,會期望食物賣相好,味道好,做不到的話也至少吃完不要拉肚子,這是食客對廚師的要求,也是廚師的責任。做音響產品亦同理:除了聲音好,外觀靚,最基本的是產品要穩定耐用。但做HiFi和做菜不同的是,HiFi用家可是會期望產品至少有數年壽命,甚至用上過十年之久

抱著這個想法的我,戰戰兢兢地開始進行焊板、洗板、裝機等工作,不敢怠慢。 因為靜電耳放需要350v-450v 左右的高電壓工作,所以每個元件的位置都需要特別考慮,電路板上的松香也要特別清理,避免擊穿短路。除此之外,做一台耳放還有各種各樣需要注意的細節,連上一粒螺絲也是學問。如果要進一步延長耳放的壽命,就更不能使用膠水或雙面膠等會有老化問題的的固定方法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21
回想起來,給別人做一台耳放花的精力、所承受的壓力比給自己做一台耳放還要大,還要重。給自己做器材如果發生什麼問題,要問責也是對自己問責: 器材能修就修,不能修就換元件,但如果器材是在用家手上出現問題,那失掉的不僅是維修成本和時間,更有對方的信任和期待。一顆壞掉的晶體管重焊三點就能換好,別人的信任卻不是說一句對不起就能重新建立的。大品牌也許有這個本事令你重新信任它,但對於我這些寂寂無名的手作發燒友,能夠讓用家放下訂金,靜心等待我做好產品已經十分難得,遑論要對方在失敗後再次信任我

耳放前前後後花了一個月時間做好,在交付時用家臉上露出一絲滿意的表情,我也放心了,這是三年前的事。現在回想起來,我還真是吃了豹子膽,一台工作電壓450v 的耳放有問題起來小則燒保險絲,嚴重的話有火光也不是新鮮事。三年過去了,賣家都未曾聯絡過我,我卻偶爾會掛念那台機器的現況如何。儘管如此,我也慶幸我接下了這個單子,因為這次不僅給了我寶貴的經驗,更多的獲得是想法的沉澱,教我做產品是什麼一回事;應該抱著怎樣的想法去做。做產品不能馬馬虎虎回應顧客的信任,也是對自己一個音響匠人身份的基本要求。那一次做靜電耳放戰戰兢兢的心情,我一直珍藏在心底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24
靜電耳機開發

一個STAX Omega 靜電單元的偶然機遇,我開始了靜電耳機的研究,踏上了一條沒有人行過的路。這個時候,體會又不一樣了。按照別人畫的電路圖做耳放至少有譜能跟,不懂上網能問,小心翼翼一步一步總能做好;但做靜電耳機是一個從零開始的學問,從設計、採購、加工到組裝都要自己嘗試,尋找最好的解決方法。在我設計靜電耳機電極的初期,電極是參考了Omega用混合膠水黏的,但缺點昭然若揭,難處理,易剝離,易走位。這個方法不是不可行,市面上用膠水黏單元的耳機大有人在。但對自己的產品要求高才是改善產品的動力,所以前前後後換了幾次方法才找到最合適的。現在回頭想想,設計開發的冤枉路走得太多了,有時原料訂得太多,但因為設計變動也要全部報廢。不過我並沒有後悔,因為這些都是經驗的累積,要做好產品的必經之路

雖說設計之路十分漫長,有趣的是有時兜兜轉轉後竟然是回到起點。 當初我做第一版靜電耳機的時候,銅版電極用了市面產品未曾採用過的設計,把通孔率做得特別大,厚度做得特別薄(0.3mm),加強聲音通透度,減少隧道效應(Channel Effect )。 於是做出來的效果很好,高頻通透度是一絕,但又嫌密度上不去,於是前前後後更動設計十數次,嘗試參考經典靜電耳機的設計。先把孔由1.5mm 降至0.8mm試試,又試過大奧的六角型電極,又試過009 的電極中心通空處理。在多番對比後,還是決定用回第一版的設計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2:26
做不臉紅的產品

我認為,做HiFi產品,甚至是做任何領域的產品設計,都需要同時抱著嚴謹而開放的心理。嚴謹,是實驗精神和對細節的執著。設計HiFi產品時為細節每做一個決定時眼前總有好幾個設計。只有不斷地A/B 試聽,在雞蛋裡挑骨頭,才能找到答案;開放,是不冗於其他經典產品的設計思維,跳出框架嘗試不同的可能。當採用創新設計時要有信心。其實,當設計每改一次,產品推出的日子就越來越遠,對於開發成本方面的壓力就越來越大。但產品既然是代表自己,那就要追求最好,之後當別人問起我自己的產品時,我能不臉紅地說:「這是我做出來最好的耳機」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3:11
編者按:我沒想到享聲音響背後,是這樣一位年輕的主事人

享聲音響2011年成立於南京,得益於數字音頻領域的專利性構架研究,他們的產品涵蓋了移動便攜播放機、網絡數字播放機、數字轉盤及耳放等發燒友熟悉的製品,享聲產品,在年輕客戶群中口碑一直不錯,同時他們也向其他品牌提供OEM/ODM服務,走出國門。當第一次見到主事人林先生,我完全想像不到這是一個技術骨幹主導的科技公司

有一些音響企業,主事人並非技術工程師,只是職業經理人或市場營銷奇才,比如Mark Levinson品牌/Constellation品牌等,業務與管理分開,據說只有這種模式才能把企業做大。享聲從創立伊始就不是這樣,主事人就是設計師,這是一個以技術背景技術研發為主導的企業,他們追求的兩樣東西,一個是優秀的聲音,還有一個,就是核心技術

談話之中,林先生喜歡談的是發燒友感興趣的話題,他也很習慣聆聽來自發燒友的反饋,國內大小耳機音響展,他們基本都會參加,產品推出後也經常與商家一起舉辦試聽會,聽取發燒友們的意見建議。另外,他們的服務據說也很厲害,如果你所在城市聽不到享聲,只要你和他們寫電郵,他們就會和你聯繫,把機器發給你聽,到底是不是真的,你可以看看他們的網站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3:14
不忘初心
轻松享受的好声音

文  |  xs_horizon

如果关注我以前分享文章的朋友,或许多多少对我有些了解,我是一个从小非常爱折腾的人,不安分,爱闹腾

小时候,幸好脑袋瓜还好使,成绩一直排名很前。所以玩得各种疯,也基本上没人管。从小折腾收音机、磁带机、电视,一个人躲在房间里,仅凭手中一把烙铁及一些简单元件与工具,从里到外拆到底。被市电电过无数次,最吓人的一次,电视机的显像管高压漏电,手指直接被电到变黑。除了没做伤天害理之事,其它各种熊孩子做过的事情,小时候基本都做过,而且都做得很疯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3:16
但是,我也有认真的时候,认真起来眼睛是看不见别人的,耳朵也完全听不见其它声音,很忘我的状态。都说我很执着,小到吃一样东西、做一件事情,大到一个爱好,我都是十年以上时间没有任何变化。虽然从来没有什么大决心,也没有被别人强烈要求过什么,但就是有那种没做成死不甘心的“犟”,而且非常享受最后成果带来的那种难以言表的愉悦感

十多年前进入HIFI音频行业算是偶然,其实回想起来可能也是一种必然。个人兴趣一旦被点燃,其实很难灭掉。小时候,磁带机把我这么一个不安分的小皮孩儿变得安静下来,变得能够非常专注。长大以后,音乐变成了隔离外界纷扰的利器,特别是感觉孤独难受时,音乐成为了一位最好的伙伴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3:27
那时候沉迷于音乐,不可自拔。也因为对电子产品的动手能力比较强,小学时我就成了邻居们的电器维修工,到高中时已经成为了同学们的磁带机维修员(高考前几个月,班主任家访让老妈把所有维修工具封锁后,我的成绩才开始了火箭般提升)。大学时,因为专业相关,也和几位电子学院老师关系较好,我顺利进入了实验室做助理,大学生活因此非常充实而忙碌。毕业工作的前几年比较辛苦,后几年个人闲余时间变多了,尤其买房后也有独立的实验空间,就又乐此不彼地开始天天晚上折腾到零晨两点,白天正常上班的状态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3:27
终于到了2011年,在一些音响行业朋友和声学所老师的鼓励下,想着自己一年HIFI花费也较高,何不试一下投身音响行业呢,抱着这样的心态,拉了几位朋友一起创立了享声。创立之初,公司一直从事偏研究的方向,完全的工程师心态,并没有任何商业化,声音以及核心技术,成为了享声最重要的追求

选择中文叫“享声”,英文是SOUNDAWARE,其实就是希望烧友不要变成我之前那样。我曾经为了调试一台喜欢的功放,没日没夜整整持续了好几个月,花的钱肯定比一台好的成品功放贵,更重要的是投入的精力难以置信,那几个月整个人都非常疲惫。“享声”就是希望大家能轻轻松松享受好声音,不要把烧友变成调音师或者电路设计师,降低享受的门槛,而SOUNDAWARE= Aware of the Pure Sound, 也是类似含义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3:29
享声这几年,一直坚持把自己已有的产品线做好,一直在练内功。数字重放还有很多要做的,播放器都做不过来,干嘛还要去做其它类目产品呢?近十年来,我们一直从事数字音乐重放的工作,特别是网播,从来没有改变。到现在为止,我仍然认为这一领域要做的事情还有不少,至少还没有一套整体解决方案,越做越深,好像永无止镜。不管做什么产品,我首先会扪心自问,如果我是用户,会不会买?它对我的价值在哪里?这也是公司决定研发生产这个产品的核心理由

也许,享声的销量并不大,从商业上来说不少产品谈不上什么成功,比如A200S、D300REF等,但是这些产品确实是一部分烧友的真实需要。我们做了,而且投入还很大,耗费数年时间,部分产品甚至因为太小众而导致亏损。但声音是我的基本要求,也希望大家不要忘了HIFI的初心:享受声音的感动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3:30
享声的产品,光网播类就有数十款在产,就是为了满足不同用户群体不同场景的需要,有的价格低,有的相对较高。有些烧友并不明白有些型号之间的差距,有时会买错,以致对享声产生误解。其实大家买HIFI产品时要记住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产品能否真正开放免费试听?第二,当产品需要售后时,厂家会不会帮你解决?因为免费试听才是真正的试金石,更多的用户才是最好的口碑,享声几乎每款新品都进行过全网免费试听,每年也有几十场线下各地免费试听活动,全国有几十家代理随时可以线下试听

享声创立近十年,几十款网播产品,近十万级别用户,我不知道什么叫不脸红,但我无愧于心,我始终坚持关注每一款产品的声音表现,确保对得起它们的用户。声音以及核心技术,也始终都是享声最重要的追求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18:22
編者按:有人採訪Dan D'agostino:請問你的音響偶像是誰? 一位是John Curl,大Dan回答,還有一位是Nelson Pass

1951年,Nelson Pass出生於馬薩諸塞州,在加利福尼亞北部長大,大學上的是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取得物理學學位,在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時,他遇到了其他從事功放設計的人,於是逐漸走上了音響職業生涯。我曾經拜訪過美國Pass Labs工廠,但卻沒有見到Nelson本人,因為他平時不在工廠辦公,而在Sea Ranch的自家屋企搞設計,我將當時的廠商報導寫在這裡:美国西海岸音响厂商巡礼4——没有试听室的放大器厂商PASS LABShttps://stereosoun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7391&highlight=PASS

Nelson是開公司經歷豐富的人,他和大Dan一樣,成立過兩個音響品牌,第一個是Threshold,第二個是Pass  Labs,等等,實際上他比Dan更LL,他還有第三個品牌,叫First Watt,他背後的故事,一定很吸引人吧

我以為這次專題撰稿,Nelson的回覆會像Magico公司的Alon wolf一樣,因為時間太忙而婉拒,實際上Nelson本人欣然接受了,不過他也坦言,他平時接受採訪或撰文都要花好幾個禮拜來撰寫回答,因為還要設計功放,碰巧十月份也很忙,因為要加班加點準備四款新產品,都是這個月或下個月要發布,於是他問我:可以你提問,然後我回答嗎?

當然可以,最節約時間的方法,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23:14
沒有人會比Nelson Pass自己更了解他的生平,我請他寫一段自我介紹,以下是他的自說自話:

Nelson:我在音頻放大領域工作了大約50年,從套件開始,接著是商業製品的磨改與維修,最後是自創品牌。我的一份工作從1972年ESS揚聲器公司開始,我協助德國科學家Oscar Heil 博士開發Heil海爾氣動高音,直到1974年離開,我和ESS原來的職員Rene Besne一起,成立了Threshold公司,生產放大器。
在Threshold,我們一起開發了800A後級放大器,這是第一款動態偏壓的純甲類放大器,隨後是400A和4000等產品,它們很快就出了名並被廣泛地復刻線路。1978年,我們發布了Stasis系列放大器,這些放大器經過40年歲月至今依然在生產,而且聲音不錯。1991年我離開Threshold,成立了Pass Labs,發布了Aleph系列單端甲類放大器,並在1995年推出了X超對稱線路設計,這在24年後仍是Pass Labs放大器的基礎。與此同時,我在1998年創建了另一家小公司First Watt,該公司致力於生產數量很有限、設計獨特且有趣的小型甲類放大器,最初是我自家在家裡一台一台地做,後來訂單多了才委託Pass工廠做,First Watt最著名的是搭載了SIT晶體管(也稱為VFET晶體管)

科普一下,什麼是SIT,這是SemiSouth公司為他設計的定制的Static Induction Transistors功率晶體管,無需真空環境即可提供最接近三極電子管特性的晶體管)

Nelson:我當時一直在為其他一些品牌提供設計,包括Adcom(他們告訴我,我設計的GFA555是有史以來最暢銷的功放)、Mobile Fidelity、Nakamichi、Soundstream等品牌,我喜歡設計,當我頭腦裡有很多新想法的時候,我就喜歡分享出去,在不同機器上試驗看看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23:17
校長:你的無私分享一直在論壇上廣受好評,現在哪裡可以看到你的分享呢

Nelson:我一直對音頻DIY很感興趣,自1972年以來,我已經在《Audio Amateur》,《Audio Magazine》和其他雜誌發表了約85篇文章(其中大多數可以在www.firstwatt.com網站上找到),我每天都會在線瀏覽www.diyaudio.com網站,有時也會回帖,順便說一下,如果你對我的文章和作品感興趣,你可以去下面四個網站找找:www.passlabs.comwww.passdiy.comwww.firstwatt.comwww.diyaudio.com

校長:你的功放設計,似乎在不同時期有不同的追求,每一個時間的關注點不太一樣

Nelson:我最初的十年設計,想把放大器在不加大反饋的前提下保持較小失真,因此我使用了純甲類電路;在那之後的十年中,我一直在研究僅通過局部反饋來降低失真的其他方法;然後又過了五年,我摸索了單端甲類FET放大器可以做什麼;在接下來的十五年時間裡,我花費了很多時間來開發完善X超對稱電路;在最近的十年裡,我一直在努力研究,諧波和相移的微妙分佈會如何改善主觀感受,現階段,我只使用FET晶體管,我會特別中意JFET管,其中當然包括SIT管

校長:這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話題,不過我想听一下你的答案,你最喜歡的放大器是哪一個?換句話來說,哪一個放大器,你最不會臉紅

Nelson:我最喜歡的放大器,永遠是下一個(笑)。不過,以我個人口味來說,我會偏向Stasis 3 / SA3.9e這兩部Threshold後級;在Pass Labs,也許是Aleph 2和XA60.5後級;而在First Watt產品中,我的選擇會是SIT-1和SIT-3後級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23:20
校長:為什麼都是低功率版本的小傢伙,美國人不是都以大為美,喜歡坦克車嗎

Nelson:你說的對,這些都是大功率旗艦設計的小功率版本,或許因為我通常以較低的音量聆聽,不需要這麼大功率,還有一點,這些後級我一個人可以抬得起來

校長:設計功放時,你遵循什麼原則

Nelson:音響設計中,我一直強調聲音品質、可靠性和簡單化

首先不僅要測試數據過關,聽起來也必須要好聽,這是至關重要的。二選一的話,實際聆聽更為重要

我認為所呈現的測量數值不足以描述放大器是否聽起來不錯。考慮到放大器的最終用途不是測試工具,而是給人聆聽音樂,所以在設計過程中進行試聽是非常合適的。失敗是常有的,也是可以預料的,因為我們面對的是人類,以及複雜的聽覺神經網絡

如果放大器在全面測試中表現良好,我會說它是準確的。至於是否聽起來“好”,則是一個主觀判斷。我在職業生涯的前20年中一直致力於使放大器準確無誤,這通常仍然是我的目標

不過,音響設計是折衷的科學,有時候為了追求目標要放棄一些目標,打比方我可以選擇失真度為0.01%的高次諧波放大器,或者選擇0.1%的二階諧波的放大器,那麼我會兩個都做出來聽一下再做出決定。結果往往是我這兩種產品都提供給消費者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23:24
校長:Pass Labs創立的初衷是什麼

Nelson:Pass labs成立於1991年,背後的初衷是,我希望創建線路更簡單,元件更少量的的放大器,它們必須工作性能良好,無需大量反饋或複雜構架。我也早已停止使用雙極晶體管作為增益元件,而改為使用場效應晶體管。在Pass Lab和First Watt的所有放大器中都可以看到這一點

設計必須盡可能簡單,但這並不是說簡單而無趣,應該做加法,錦上添花加上一些有趣的新思路新想法,否則,音響設計還有什麼藝術可言呢?

線路簡單,元件少量的優點是穩定性,我年輕時曾經管理過一家音響維修店長達一年時間,這一年時間給我留下的最深刻印象,就是器材穩定性的重要。不管產品功能性怎麼花哨,聲音怎麼好,它都必須毫無故障地工作下去才算合格

校長:我曾經與Desmond聊過,他說Pass Labs不會去做D類放大器,你認為 D類放大在聲音品質上不能與傳統甲類或甲乙類設計競爭嗎

Nelson:10美元一瓶的葡萄酒能否與100美元一瓶的葡萄酒競爭嗎?當然可以,而且10美元的往往會因為性價比而勝出。目前,D類功放設計師似乎仍專注於客觀測量數據,我希望在將來某個時候,市場經濟學會鼓勵他們更多地關注主觀聲音評價,這樣他們可能會在高端音響市場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23:26
校長:從興趣發展到嗜好,然後變成了職業,你是怎麼做到的

Nelson:這很簡單也很容易,我喜歡音響、喜歡設計、也喜歡動手做東西,最終,這個手藝開始給我賺錢了,而且我也能夠專注於自己喜歡的那部分工作,是放大器設計而不是運營公司,另外我還想說,在最近的45年裡,我很幸運有一些業務上的好夥伴好朋友,沒有他們的通力合作,我不可能像今天這麼成功

校長:到底有沒有讓你臉紅的產品

Nelson:我從未發表過令我不滿意的產品,我要很滿意地說,這些年來我的設計在商業上取得了成功,在發燒友之間享有良好的聲譽。說到臉紅,在Pass Labs,我負責後級,Wayne Colburn負責前級,Desmond Harrington負責外觀,我們一直這樣合作,很少會爭吵,即使爭吵,也從未因為吵架而吵到面紅耳赤










作者: chrisalex    时间: 2019-10-15 23:29
以上為《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的全部文章,發布完畢,向所有撰稿者致敬,感謝你們的付出,感謝所有觀眾的捧場,下期見


作者: 流氓才子    时间: 2019-10-16 08:54
看看表情包
作者: tiancailan    时间: 2019-10-16 09:05
pass先生就是音响界的“极简风”,赞一个。
作者: inspirlg    时间: 2019-10-16 09:32

ll
作者: 访客    时间: 2019-10-16 10:06
一睹尊容
作者: ybcqb    时间: 2019-10-16 20:16

作者: StevenTam    时间: 2019-10-16 21:06
好文章!
作者: 故事    时间: 2019-10-16 23:59
再多些撰稿人和设计师的文章就更过瘾,现在是欲罢不能阿。
作者: oooxxx1981    时间: 2019-10-17 08:24
回复可见
作者: 故事    时间: 2019-10-17 10:24
本帖最后由 故事 于 2019-10-17 10:26 编辑
故事 发表于 2019-10-16 23:59
再多些撰稿人和设计师的文章就更过瘾,现在是欲罢不能阿。


有个提议,不知道哪个代理,厂商够胆写:脸红的器材,代理叫:代理了脸红的器材,厂家叫“推出了脸红的器材”。
当然我觉得代理应该会写,最近几年随着大陆经济的腾飞,更多的内地代理商加入了抢厂家的竞赛中,大部分是从传统香港代理那边抢产品,但也有大陆代理商之间互相抢,你争我夺,你许诺销量,我许诺销量加商誉的提升,各出奇谋,各出好处,来引诱,来吸引厂家。厂家大部分是看钱的份上的,当然大陆市场够大,也是一块引诱对方的条件,大陆HiFi市场很大吗?不见得,各大论坛,真正讨论HiFi的人,其实来来去去都是那些人,还有大家看看音响展中的人,看头顶,大部分是地中海了。HiFi,hiend已经是在垂死挣扎中了,我想各大厂家一定也能看到这点,所以趁机快速赚取最后的钱?各大代理有严选产品,有严选厂家吗?这些代理的产品是为了凑数,为了自己代理的产品线丰富,还是只是对方是进口牌子,就代理,就引进来赚钱?有了解对方的理念,技术,材料运用吗?有想怎样推广吗?你的卖点在哪里?横向对比其他牌子差不多价格的产品,表现如何?质量稳定吗?是国内oem的吗?如何宣传呢?如果真是国内oem,但厂家一定咬死说是原产地,但拆开机器里面,发现就是国内oem的风格,又该如何圆场,但价格就比国内的贵几倍?又如何推广呢?几年后,不做这个产品了,你回首看,你会因为你曾经代理过这个产品感到骄傲,还是脸红呢?
作者: 故事    时间: 2019-10-17 13:42
发烧友也要反思自己是个会脸红还是不会脸红的发烧友?
作者: sf15    时间: 2019-10-17 22:57
好文章要支持
作者: dinupeng    时间: 2019-10-20 13:55
Laurence Dickie
作者: spitz    时间: 2019-10-21 15:39
慢慢阅读 LL
作者: spitz    时间: 2019-10-22 12:07
LL 可惜了 希望看到MAGICO的文章 一直对魔域箱感兴趣
作者: james_0075    时间: 2020-11-24 08:48
争取每天看校长一文。
作者: caileiqing    时间: 2020-11-27 17:06
看看~
作者: duzuoyouhuang    时间: 2022-11-20 15:14
买不起系列,但神往之。




欢迎光临 立体声论坛 (https://stereosound.com.cn/)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