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5634|回复: 35

[耳机] 看了之後兩個字(第95集)---- 他從不用手機!探訪香港《HIFI音響》雜誌社及主編何森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8-3-4 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大家好,窩是小張!
IMG_447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6 12:12 | 显示全部楼层
香港九龍黃大仙區新蒲崗,在不起眼的大有街及六合街交匯處,有一棟大樓外牆上掛著醒目紅色的大寫英文字母A,這就是帶給所有老香港人回憶的老牌子“紅A”工廠所在地星光實業有限公司。

星光實業有限公司是全香港最大之塑膠製品生產商,"紅A"品牌一直以來都是大眾優質產品及信心的標記。紅A生產什麼?不是高精尖的科技產品,而是最接地氣的臉盆腳盆等塑膠製品,而且他們從1949年創業至今,堅持100%香港製造,新蒲崗的25萬呎廠房,就是他們的生產基地。你會說,不可能吧,香港寸土寸金,一個生產塑料面盆的公司還會堅持在九龍區設廠僱傭超過兩百名員工來運作?這要多高的成本啊?為什麼不北上遷址到大陸呢?小張有幸入內參觀過這家公司的廠房,我親眼在這棟工業大廈裡見到成包成包的塑膠材料和大型壓制機械,一個一個紅色及藍色的臉盆被擠壓出來進行包裝;公司的第二代和第三代主事人與我們對話,在眾多選擇香港製造的原因中,最經常被重複的,是對產品質量和生產傳統的堅持。

今天不是要介紹LL面盆給大家,照樣是音響話題,就在“紅A”一街之隔的五芳街上,坐落著一棟叫做“新寶中心”的寫字樓,這裡就有著本文的主角,也是我將向隆重介紹的對象,香港音響大佬。
DSC01900.JPG
DSC0190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按電梯來到九字樓,電梯門一看樓層公司介紹你瞬間開朗了,我們要拜訪的,是陪伴我們一路成長的香港《HIFI音響》音響雜誌總部,我們即將見到領軍者本雜誌三十年的總編輯大人,音響教父何森。書中帶言,沒有人知道何森是真名還是筆名,但何森的洋名千真萬確叫Sam Ho,其實何森本人很反感別人稱呼他為教父或大佬,他更喜歡別人叫他Sam或Sam哥。

沒錯,這就是雜誌社的門面,忽然有一種“小隐于野,大隐于市”的感覺,其實很多音響品牌也是在門面樸素的地方開廠,直到你走進去才發現別有洞天。今次你也沒有看錯,就是這樣不起眼的低調雙開門,甚至連雜誌社的門牌牌匾都沒有,但走進去卻有兩個偌大的聽音室,數間隔開的獨立辦公室,這就是雜誌社的全部。順便說一下,這個單位是多年前雜誌創辦人之一雷明先生購入的,選擇新寶中心大樓單位的重要理由,是在距離編輯部大門十米內,就是通往落貨區的垂直貨梯,有巨型器材搬進來試聽非常方便,既沒有台階高度差也沒有多個彎角。
DSC01902.JPG
DSC01903.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開門的是陳海川先生,他入內通報,我發現他穿著拖鞋,原來在《HIFI音響》雜誌社,為了方便出入鋪設地毯的聽音室,大家都換上了軟底的居家拖鞋(別誤會,不是洞洞眼沙灘鞋)。留著小鬍子的陳海川先生,實際上是雜誌社的首席攝影師、第一掌鏡人,我們看到的很多雜誌封面及內文照片,都出自他之手。陳海川先生一轉身,何森主編就出現了。

這是我第一次見到何森先生真人,多年來只聞其文未見其人,間中活在雜誌或媒體上見到他的照片,但這是第一次見本人,時間是2017年11月份,照片也拍攝於第一次的拜訪。由於編輯部沒有專門的會議室,所以他直接領我進入《HIFI音響》的試聽室,這是我夢寐以求,最想親眼所見的地方,何森滿足了我。他還告訴我,聽音室也作為會議場所,編輯部要開晨會時,也需要主編、編輯、記者大家統統擠進來,椅子是可以隨意移動的,整個聽音室的面積也夠大,挑空也夠高,你看下面的圖能感受到。

看過《HIFI音響》雜誌的朋友們,一定不會對這間房間感到陌生,這就是雜誌的試聽室,器材的測評就在這裡完成,是出鏡率最高的雜誌社空間。每一次《煮酒論英雄》專欄的器材測評,都會在這個試聽室嚴肅進行,三面牆鋪滿的CD唱片已經成為它標誌性的獨特亮點,據說這個設計,是雷明先生的主意,雷明先生自家聽音室也是這樣的設計,唱片放在三面牆壁上,正面放黑膠居多,鋪厚地毯,頂棚挑空高除了假吊頂沒有多餘處理。這樣的設計方案,從一開始裝修就決定這麼做了,這麼多年來未曾改變。即利用空間來存放大量的試聽片源,又將牆面的光滑平整面打散成為有前有後的波浪狀,是而且我走進去看過,這些唱片經歷這麼多年,外殼成色依舊完美如新,同時按照不同廠牌同色塊排列,黃色的是DG,紅色的是EMI,白色的是PHILIPS。。。。。。術業有專攻,相信除了音樂版主編編劉志剛先生如數家珍外,其他人要找一張唱片都有一些困難。
DSC0190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7 17:56 | 显示全部楼层
現場的參考器材,儘管也會進行更換,但在一段時間內是穩定不變的。好比這對目前駐場的B&W 802D3,是在沿用多年的WILSON AUDIO SASHA後更換而來,我好奇的並非從威信變為寶華,我好奇的是以雜誌社的財力和關係,完全可以買到更高級的頂班揚聲器,如ALEXANDRIA XLF或B&W 800D3,這樣作為寫文章的參考一定會更有說服力,但有趣的是,該雜誌社總是選擇那些相對負擔得起的消費級製品,選次旗艦而不選旗艦,這到底是什麼理由呢?

何森先生正面回答了我這個問題,斷然不是因為缺錢,而是希望擁有更多共鳴!頂級揚聲器,好是好,但有多少人能買得起呢?動不動幾十上百萬的巨型揚聲器,即使買得起,又需要多大的空間來擺放呢?《HIFI音響》雜誌的大部分讀者,並非使用豪華器材的富豪,他們希望能通過雜誌社的試聽,了解他們能買得起的製品在試聽室的聲音情況,如果我們用太貴的參考器材,勢必曲高和寡,然而,如果用相對便宜一些的製品,反而能更接地氣,能引起廣大讀者的共鳴,更具有參考價值,這是我們希望看到的。

不單單是揚聲器,連同長期駐場的音源(德國AA)、功放(美國MODWRIGHT前級+挪威HEGEL)、線材(英國AUDIO NOTE、美國分析家等)也都非貴價類型,屬於那種發燒友跳一跳能摘下來的桃子。
DSC0190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9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當然不會放過在現場聆聽自帶唱片的機會,何森先生很客氣地請我坐在中間的皇帝位聆聽,我很不好意思,他一句:“你是我的客人嘛,當然坐中間位”,讓我受寵若驚嘗了一次《HIFI音響》評論員寫手的滋味。我要告訴您的是,中間的皇帝位是一張黑色帶扶手的老闆沙發,其派頭、寬大度和舒適感非在場其他座位能比,到底長什麼樣?一樓何森先生坐著的就是這個道具。

當我將聽慣的頭版花姐《獵人》唱片放入AA轉盤並按動播放曲目二,快速回到皇帝位沙發上。。。在等待音樂響起的幾秒鐘裡,我發現其實現場的燈光並沒有雜誌上影出來的這麼亮堂,現場的燈光氛圍是暖色調偏暗的,在這樣的環境中,耳朵不會被眼睛搶戲,所有的注意力都被集中在耳朵上,捕捉到的一點點變化也會刻畫得入木三分。房間的空間很大,挑空也高,輕易營造出與家中環境試聽不一樣的空間立體三維效果,音樂畫面猶如浮雕一樣前後有層次低地在眼前呈現。目力所及儘管沒有進行“礙眼”的空間處理,整體的聲音卻顯得寬鬆,低頻域沒有誇張的膨脹感,或拜整個房間全鋪厚地毯所賜。

在《HIFI音響》雜誌試聽室聽音,是一種很獨特的體驗,一種與心裡預期的參考級聲音不同的鳴放,並非追求絕對的針尖對麥芒,並非追求動次打次極致動態與細節力表現。令人稱道的是,系統的敏感度到達了極高的程度,即使對於信號線的變化都非常敏銳地展現,我對何森先生說,唯一我覺得可以進步的地方,是低頻域的紮實度和層次感,他聽罷換了一對信號線,結果低頻落力乾淨無贅肉,厚度收緊線條顯現,可見他對本社系統聲音調教功力之深厚。
DSC0190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12 23:02 | 显示全部楼层
這是我請雜誌社大總管KATHY姐為我和何森先生在試聽室留念的第一張合照,為什麼請KATHY姐幫忙?因為當天我與主編談得太盡興,誤了時間令到所有雜誌社同仁均已放工回家,只剩KATHY姐還在辦公室。順便說一下,何森先生帶我參觀了他的音響帝國,讓我進入每一個編輯的辦公室和他們攀談,除了音樂版主筆劉志剛先生碰巧外出無緣見到外,我見到了幾乎全班人馬:擅長文章又負責照片的陳海川先生、經常外出採訪的陳偉昌先生、廣告部大姐大KATHY姐和美術設計KELVIN哥,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負責視聽空間的編輯,專門寫AV器材測評及耳機相關的評論員珍納,以前看《HIFI音響》一位珍納是筆名,只是起一個女性化一些的名字博取眼球,沒想到真人百分百是一位女士,而且她的英文名也真的是JANET(珍納),絕無欺騙!若不是親眼見到不是親口聊過,我不敢相信在這樣老道的音響文章背後會是一位女性寫手,LL!

合影照片上看得出來這是夏天時的裝扮,時間大概是去年的11月,何森先生完全沒有前輩的架子,對於我的提問也是有問必答,言無不盡,他非常吸引我的地方,是對《STEREO SOUND》雜誌那份割捨不下的情感。等聊起來才知道,原來何森先生精通日語,並與SS雜誌大佬熟絡,尤其是傅信幸先生,他還給我看了他年輕時與老傅的合影,當時年輕的小傅也留著標誌性的方塊小鬍子。

令我最意想不到的是,如今半壁江山的《HIFI音響》雜誌,其創立的淵源還與中文版《STEREO SOUND》有直接關係,第一個做出《STEREO SOUND》雜誌中文版的人,竟然不是旁人,正是何森!當日天色已晚,這個故事只能嘎然而止,何森和我約定,等我下次再來探訪雜誌社時,一起再“煮酒論英雄”,講述“當年今日”的舊事。
DSC01908.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13 21: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個月後又一次踏上了香港的土地,我厚著臉皮又一次來到了新寶中心樓下,“該是何森先生兌現承諾的時候啦”,我心裡這樣盤算著,準備上樓面見SAM哥。書中帶言,何森先生不用手機,我是怎麼和他聯繫的呢?答案是電郵,儘管他不用手機,但電郵還是照舊會回覆。另外熟悉他的朋友知道,他的辦公室有電話,要找他就在辦公時間打他的座機,放工了就千萬別搵佢,一般情況下也搵不到佢,吃飯應酬這些,他基本謝絕不參加,因為他要回家吃飯。

再次踏足《HIFI音響》雜誌社,我們還是選擇在大試聽室見面(很不好意思暫停了陳偉昌先生的聆聽工作,他正在大試聽室測試TANNOY復古揚聲器,連門外都聽得到。另外既然有大聽音室,也就有小聽音室,那是一間大概十來平米的AV房,間中也作為器材拍攝的場地)。推門入內見到揚聲器已經進行了更換,B&W 802D3暫時下崗被推到了聆聽位側面,今次的主角是舊瓶裝新酒的TANNOY CHEVIOT,後面會有講到,其他測試中的測試器材包括AUDIO NOTE的第五元素解碼器,還有讓我彈落眼睛的大丹PROGRESSION前級和後級,我向何森請教他的聽感,他覺得相比旗艦MOMENTUM系列,今次的PROGRESSION更有年輕化傾向,聲音更快速而又趣味性,很多音樂感覺被驅動得“剛剛好”。
IMG_2538.JPG
IMG_442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14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圖片上各位可以看到聽音室的正面全貌,在我的座位背後還有幾乎1/3的空間,擺放著其他器材和幾張椅子。為了考慮照片拍攝效果,採用的是頂部的射燈聽音室採用的是筒狀射燈的形式,即便是這樣,何森先生告訴我真實拍攝時還是要增加閃光燈補光並增加補光板。當天看到的系統如圖所示,另外我想指出您或許會忽略的細節——器材架,現場的器材架有三個品牌四種款式(TAOC、SOLIDSTEEL、TIGLON),見到TIGLON像是見到老友硬總一樣,何森先生也和我說起這個品牌對鎂金屬的使用與堅持,順便說一下,這個日本機架品牌香港是LABKABLE社代理的。

器材方面最大的變化是揚聲器,現場正開聲試聽的這對,是英國TANNOY經典的CHEVIOT,第一眼看喇叭就覺得很傳統也很老派吧,這是天朗復刻的經典LEGACY系列的最新製品,選取搭載1974年開發的HPD單元揚聲器(合計有五對揚聲器)其中的三對EATON(10寸同軸單元)、CHEVIOT(12寸同軸單元)、ARDEN(15寸同軸單元),而原來的15寸單元BERKELEY和12寸單元DEVON這次由於單元重合而沒有推出。LEGACY據說是將錄音室揚聲器與家用環境完美結合,做出了在家中使用的錄音室揚聲器,在當年是突破性的技術。這次的揚聲器您可以放心,完全是英國製作,完成度優秀,信心有保證。相信很快就能在《HIFI音響》雜誌上看到此對揚聲器的測評報告。

存心將這對CHEVIOT拍得大一些,實際上只有半人高(85 x 44 x 26厘米),在擺放上完全沒有壓力,隨便設置,倒相孔前置,對後牆距離要求不高,其面罩是分成上下兩塊的,揚聲器灵敏度89dB,比我想像的略小一些,不知道驅動起來能不能很寬鬆。據說在香港市場上,此箱已經賣到斷貨,原因是產量太少,供貨量不夠,我也詢問了價格,香港市場按港幣計算,是56,000元一對(CHEVIOT,十二寸同軸),而更大一號的十五寸同軸ARDEN,也只要68,000元。在現在動不動就要十萬元以上的音響市場上,又搭載十五寸口徑低音,又是同軸設計,又是英國製造,的確抵賣。
IMG_4459.JPG
IMG_4455.JPG
 楼主| 发表于 2018-3-1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驅動揚聲器的後級是設置在SOLIDSTEEL單層機架上的挪威HEGEL參考級H30立體聲後級,這台55KG重後級已經在《HIFI音響》雜誌社服役多年,作為平價(十餘萬定價)的高功率(300W/聲道)後級,卻在用料上毫不吝嗇,在你看不見的內部,使用了2000VA的變壓器和32萬微法的濾波電容,輸出級更搭載了56個15A/150W的高速率晶體管,讓功率輸出更為線性減少失真。有趣的是,我以為他們會配套使用HEGEL前級,結果不是,他們搭配的是美國的MODWRIGHT。
IMG_4444.JPG
IMG_4445.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3-29 18:14 , Processed in 0.064668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