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chrisale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 看了之後兩個字(第95集)---- 他從不用手機!探訪香港《HIFI音響》雜誌社及主編何森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8-3-17 22:11 | 显示全部楼层
常駐試聽室的前級,是美國MODWRIGHT INSTRUMENTS的IS 36.5/PS 36.5 DM旗艦前級,DM是DUAL MONO的意思,也就是說除了擁有另一箱體的獨立電源部分供電以外,電源部分也是左右聲道完全獨立的單聲道設計。很多朋友或對這個MODWRIGHT品牌不算了解,其實他是MOD + WRIGHT組成的名詞,MOD當然是磨機磨改的縮寫,而WRIGHT就是主事人DAN WRIGHT的名字(什麼,又一個大DAN?其實MRSPEAKERS的老闆也叫DAN,DAN是DANIEL的縮寫而言,在英文名裡算普遍的)。MODWRIGHT很喜歡用電子管,除了出產自己品牌的音響製品,還提供有趣的磨機服務,他們喜歡打磨OPPO的唱機,製作獨立的外接電源PS9.0,還在薄薄的OPPO機頂級開孔再裝上兩顆6SN7電子管,電子管半外露,你能想像這樣的奇幻畫面嗎?除了OPPO,SONY也是他們集中打磨的品牌,SONY HAP-Z1ES,打磨價格3,000美金。

我曾經在瀋陽劉哥家中聽到過MODWRIGHT 36.5旗艦一套的聲音,的確富有樂感,而且我經歷了前級更換前後的對比,更有說服力。在劉哥眼中這個美國小牌很超值很靚聲,性價比非常高,如果是美國頂級品牌如AUDIO RESEARCH、VTL等分體製作,價錢無法想像。

不過當天試聽室正在聆聽的是DAN D'AGOSTINO先生的PROGRESSION前級,這套前級我已經在去年的德國MUNICH音響展上與大家介紹過,這是PROGRESSION後級配套的前級製作,與旗艦MOMENTUM一樣採用兩分體設計,上面是放大部下面是電源部,並且都是實心鋁合金挖鑿出來的框體,上部與下部的結合依靠四周的四個金屬切削腳錐。PROGRESSION前級最大的特徵是可升級性,因為在機箱左後部有擴展槽,可以換用不同模塊,對應更多擴展功能,說不定耳放功能以後就這樣推出了。

IMG_4451.JPG (394.47 KB, 下载次数: 40)

IMG_4451.JPG

IMG_4447.JPG (185.44 KB, 下载次数: 44)

IMG_4447.JPG
12#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0:45 | 显示全部楼层
介紹完揚聲器、前級和後級,接下來便是音源部分了。作為香港音響雜誌的參考系統,音源方面肯定是雙管齊下,模擬數碼兩手抓兩手都要硬。作為常駐的黑膠唱機,便是德國ACOUSTIC SIGNATURE重達41KG的THUNDER,其底盤來自70MM高的實心鋁塊,50MM厚的鋁合金轉盤上嵌入了黃銅製的SILENCER,數一數一共24個,而且鑲嵌得非常緊密,沒有空隙,這些SILENCER是廠家的調音手段,減少諧振,增加轉動質量。本機的唱頭部分是AIR TIGHT製。

數碼音源部分同樣來自德國,ACOUSTIC ARTS的DRIVER II轉盤配同廠TUBE DAC II MKII解碼,兩者之間採用分析家GOLDEN OVAL AES/EBU數碼線連接。很多年前就知道AA大名,他們也一直以德國機的標準堅守製作,沒有推出更為花哨的貴價製品來博取眼球,時至今日依舊是克制定價的參考級製品。從評論員的角度,樸實無華的外觀工藝,不會每年都推出新產品來漲價,如果沒有大變化寧可不出MKII的態度,令人讚賞。不管是轉盤頂部的手動滑蓋的厚重實心鋁塊艙門還是解碼頂部以CNC車床銑出來的品牌LOGO都讓人感受到強烈質感,另外,解碼器是膽石混血結構,現場聆聽絕對沒有大路貨膽解碼的肥厚聲底之感。

IMG_4450.JPG (821.71 KB, 下载次数: 47)

IMG_4450.JPG

IMG_4449.JPG (416.78 KB, 下载次数: 47)

IMG_4449.JPG

IMG_4446.JPG (326.64 KB, 下载次数: 50)

IMG_4446.JPG
13#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當天特別拜訪的客人,或是整個《HIFI音響》雜誌社最貴的器材,英國AUDIO NOTE THE FIFTH ELEMENT解碼器包含分體電源THE FIFTH FORCE,這是單一框體20KG的作品,也就是說解碼及電源合計40KG,不單單重量驚人價格也絕對重量級,定價超過100萬港幣,連同配套的AUDIO NOTE CDT-SIX CD轉盤(電源分體),合計定價210萬港幣。這套AUDIO NOTE旗艦轉盤解碼四件套,最大的一筆廣告,就是另一本香港音響月刊《音響技術》主編大草先生在自己聽音室草廬中購入使用。說出來你或許不敢相信,這是一套純CD規格的轉盤解碼,在解碼背後只有一個75歐姆的SPDIF RCA同軸輸入口,其他諸如光線、AES/EBU統統欠奉,時下最時興的、在幾千塊解碼器上都要盡量擠進去的USB端口就更更不可能配給你了,在轉盤部分更不可能給你度DSD或高碼率PCM數字文件,這樣一套只能讀CD的200萬元貴價系統,到底有什麼道理賣這麼貴,下個月《HIFI音響》(2018年四月號)就會以它們為封面器材,並向大家揭開謎底。


IMG_4475.JPG (720.84 KB, 下载次数: 46)

IMG_4475.JPG
14#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3:18 | 显示全部楼层
於是,就在這陌生而熟悉的空間裡,我坐在何森主編的身邊,聆聽他講他的音響故事。

這麼好的環境,難道不應該多聽聽器材,多聽聽音樂嗎?當天幾乎沒開音響,我們的時間都用在聊天對談上了。我固執地認為,寫人總要比寫器材有趣,而且是有趣得多!記錄音響人背後的點點滴滴,要比撰寫上天入地的音響器材評論更能吊起我的胃口,激發我的動力,寫作用字雖然更為平鋪直敘而缺少點綴,實際上讀起來卻更為鮮活而有血有肉,夏竹佩先生曾推薦給我看的香港已故才子黃霑先生的《不文集》,就是這個意思吧。

首先續談他和日本SS雜誌的情緣,當年何森早年闖蕩日本學得一口好日語,並與日本音響界大佬們熟悉,他先前在陳浩才先生擔任主編的香港音響雜誌《音響技術》擔當評論員負責寫稿件,一心將日本音響文化帶來香港。於是在離開雜誌社後,何森一人艱苦卓絕擔任翻譯工作,自己出錢在未得日本方面同意便一時衝動出版第一期《STEREO SOUND》中文版,當年(1986年)單槍匹馬搞出來的個人主義第一期《STEREO SOUND》中文版完成度很高,儘管不像我們看到的SS雜誌這麼厚,但裡面的內容一點不缺,各位大佬的評論,各款器材的照片,甚至連香港當地大昌行的廣告都有刊印出來。當何森從他的辦公室拿出他全權翻譯出版的創刊號中文版《STEREO SOUND》遞給我時,我激動地手都顫抖了,這是他多年前心血和熱情的印證啊!

儘管限制於印刷技術,除了封面和部分廣告是彩色的外,內頁都是黑白的,但這一點也不影響當時發燒友的閱讀熱情,據說這本書在當時是試水性質,印量很小,沒有人知道賣不賣得掉,結果是一面世即被一搶而空。於是在何森受到鼓勵,準備一鼓作氣翻譯第二期SS雜誌時,卻收到了來自日本《STEREO SOUND》社的一封信,讓他備受打擊。

IMG_4440.JPG (1.01 MB, 下载次数: 46)

IMG_4440.JPG

IMG_4433.JPG (903.77 KB, 下载次数: 46)

IMG_4433.JPG
15#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就在何森翻譯的中文版《STEREO SOUND》出版發行的同一時間,日本雜誌社剛剛將中文版發行權簽署給另一家公司,也就是後來我們見到的港版《STEREO SOUND》的發行社KLH。至此第二期雜誌胎死腹中,從此何大人不能再將他對音響的熱情灌輸中文版《STEREO SOUND》的翻譯之上。就在何森垂頭喪氣之時,在創刊號上發表文章並提供協助的雷明先生站了出來,以前輩之身份鼓勵何森創辦自己的音響雜誌,並願意擔當總編輯一職。雷明先生(ROBERT RAY),原名雷震波,原來是阿拉上海L,在上海長大並接受高等教育,從小愛聽78轉黑膠唱片和古典音樂,1949年來到香港並於華僑日報附屬之雙週刊上發表有關評論文章,更是史上以中文發表音響產品評論文章第一人。

有這樣強有力的LL坐鎮,雷明先生與何森先生創刊的新音響雜誌《HIFI音響》於1986年四月誕生了,以月刊形式發行,至今已經超過 30 載,現在雷明先生因為年事已高已退休(不過他依舊堅持聆聽他家的MBL 101揚聲器),何森先生則接手雜誌運作作為總編輯/總經理。長久以來一直主持“煮酒論英雄”欄目,並撰寫很長很精彩的器材評論,他的文章經常讓人覺得熱血沸騰,讀到一半必須全部讀完才行,否則讀一半會讓人度日如年,你會很想知道後半部他會寫什麼,這是我對他文章的看法。隨著年齡增長,近幾年何森先生開始逐漸退居二線,從寫文章轉向團隊管理,他不再撰寫大篇幅的重量級文章,而開始培養年輕寫手,把機會讓給其他編輯們,他現在還會固定寫的是“主編的話”,除此之外還會以編輯身份參與“煮酒”專欄,撰寫一到兩頁文章,或許,很快他就會學雷明先生一樣,徹底封筆了,在此之前,如果你還想看到何森先生的文筆,《HIFI音響》每一期的“當年今日”欄目,會將以前雜誌上的舊文,刊登出來以饗讀者,方便沒買到當年雜誌的年輕人來閱讀學習,這點,非常有趣和值得。

IMG_4436.JPG (617.7 KB, 下载次数: 48)

IMG_4436.JPG

IMG_4432.JPG (860.68 KB, 下载次数: 42)

IMG_4432.JPG
16#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何森先生回憶起這段《STERE SOUND》往事,還是很有觸動並帶著感激,我們談到了當年SS的那些主筆和他們的愛好,我發現何森不愧是日語通和音響通,對他們的事蹟和趣聞如數家珍,一清二楚。他是香港音響歷史的見證者,見識過、把玩過、聆聽過、拆解過的音響銘器不盡其數,很多觀點在他嘴巴里講出來是那麼地權威而有力,我向他請教J品牌揚聲器和B品牌揚聲器的選擇,我有些猶豫,因為J品牌低音單元尺寸更大,箱體更大,聲音應該更為平衡而低頻無遺憾,但何森提醒我:你喜歡你太太是否只是喜歡她的那對眼睛呢?眼睛再漂亮也要其他器官才會好看,低音口徑大只是一個方面,聲音是全面性的,如果全面性上出色,才會是優秀的揚聲器。另外他還提到要注意聲音的速度感,現代揚聲器和現代音樂鳴放的一大要求,就是反映出聲音的速度感,不要延時不能拖沓,要瞬間爆發出來跟得上才稱得上是好機,然而大口徑低音單元的速度感,目前來看還是略遜於中小口徑單元,目前很多音響基本要素都與聲音的速度有關,如果不能動如脫兔,那麼在參考性方面會大打折扣。

這就是香港音響雜誌《HIFI音響》總編大人的辦公室,是何森先生平日管理雜誌社並撰寫文稿的地方,一切物品和文件堆放得整整齊齊,一雙旅遊鞋脫在旁邊,因為雜誌社內都穿舒適的拖鞋,方便隨時進入試聽室聽器材。牆上書櫃大多收藏兩種雜誌:自家《HIFI音響》與日本《STERE SOUND》,後者當然是日文版,因為何森本人精通日語,他完全無需看中文版,而且他還覺得日文版的原文更為原汁原味,因為翻譯過程中會帶上翻譯者個人的色彩。

IMG_4460.JPG (849.26 KB, 下载次数: 41)

IMG_4460.JPG
17#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主編的書桌原來是這個樣子的,乾淨與整潔令同樣寫文章的我感到汗顏,我經常是需要查資料時就會各類文件雜誌擠滿檯面,無處下手。書櫃裡除了雜誌機音響參考書之外,還有中文、中英、日漢至少三本字典,老一輩寫手大概都是這麼傳統與較真吧。何森先生平時也會在書桌前使用耳機聆聽音樂來放鬆,他選擇的耳放和耳機分別是DIGNITY AUDIO DA-HA1電子管耳放和BEYERDYNAMIC DT1990耳機。

對了,我有和大家說過,何森至今不用手機嗎?別說智能手機,連老土的諾基亞他也不用!我不用微信,已經被女聽眾視為古怪了,連我父母都有微信,而何森本人,卻連手機也沒有,在二十一世紀這是真的嗎?千真萬確!而且他還要管理一本雜誌運營,我很難想像他是怎麼辦到的,要有多大的恆心和毅力才可以。當有經銷商要請你吃飯,或者雜誌寫手要向你請教問題,親戚朋友要聯繫你,怎麼辦呢?公司事務讓他們打我公司電話,何森如是說:如果私事就打家裡電話,如果是急事,就打我身邊人手機,比如公司同事或者我太太。熟悉何森的人都知道,他不喜歡應酬,也很少應酬,要一起吃飯就選擇吃午飯,晚飯他一定要回家去吃,所以放工後千萬別找他,因為他不太會外出飯局。

那麼,別人不知道他電話如何和他聯絡?答案是電郵,完全沒有問題,我寫給他的電郵,何森先生也會及時回覆,相信有很多發燒友,會用電子郵件向他請教問題。

IMG_4464.JPG (528.9 KB, 下载次数: 52)

IMG_4464.JPG

IMG_4463.JPG (579.03 KB, 下载次数: 47)

IMG_4463.JPG
18#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19:47 | 显示全部楼层
我與何森先生在《HIFI音響》雜誌社拍照留念,擔當攝影師的是女聽眾。儘管何森先生不習慣別人稱呼他為音響教父,但最終拍攝《教父》風格的攝影作品,他還是無條件配合了,在此表示感謝。我也想通過這張照片,表明他在我們發燒友心目中的地位,小張希望他永遠不要退休,永遠不要封筆,繼續將他的熱情延續下去,將他的音響經驗傳遞給年輕發燒友,讓更多的燒友了解什麼是好聲音,理解聲音的奧秘並熱愛音響音樂這一有趣的藝術。與我們年輕發燒友追求目標不同,三十年出版音響雜誌的經驗已經讓他一一圓了心願,目前或沒有什麼更高的山峰等著他攀登吧,何森先生的下一個目標是什麼?我和大家一樣很期待。

與何森先生聊天,時間總是過得很快,音響發燒友碰到一起,話匣子總是關不起來,他似乎總是有很多嘢要分享,我也總是有很多問題要請教,不知不覺已經夠鐘下班,他的同事們都已經一一離開了辦公室,我心想糟糕,無法拍攝雜誌社同仁的工作情況了,非常遺憾,我很想將雜誌社背後的人一一介紹給大家認識,他們是一幫有趣的寫手,每人都有一個獨立的小房間,小房間裡就是他們的獨立空間,他們在裡面完成每一期雜誌十幾頁到數十頁的稿件,這是很有趣也未曾有人介紹過的經歷,我只能留待下次將這些故事講給大家聽了。

我與何森先生商量,以後小張每次返港,如果他有時間,我都會來雜誌社聽他講故事,我會將他幾十年的音響經歷與見聞記錄下來,編輯成《立體聲之友》的專訪文章獻給所有喜歡音響和希望了解何森的發燒友,這件事只要堅持做,我覺得就挺有意義義,何森先生的生平經歷我覺得是發燒友重要的財富,小張願意將它們記錄下來,小張就是您的音響記錄員!

IMG_4471.JPG (835.31 KB, 下载次数: 48)

IMG_4471.JPG

IMG_4430.JPG (820.42 KB, 下载次数: 49)

IMG_4430.JPG
19#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20:20 | 显示全部楼层
後記:

上一回拜訪《HIFI音響》雜誌社時,臨走何森先生贈送我一本紀念雜誌創刊三十週年而專門精裝本製作的古典音樂唱片天書《圓轉縱橫》,我捧回家後仔細拜讀,方覺得其有滋味,方覺得作者的用心。我也看過其他一些音樂音響圖書,結果是往往虎頭蛇尾,三天打魚兩天曬網,翻了幾頁就扔在一邊,因為純粹將音樂的話題不太能提起我這個硬件發燒友的興趣。不過這本書不太一樣,越讀越覺得輕鬆,反而不是沉重,反而能讀下去。

此書分為兩部分,前半部分是音樂版主編劉志剛編撰的一百一十位古典演藝名家的生平和藝術風格特色。這些藝術家涵蓋了玩樂器的、指揮的和唱歌的,那麼一百一十個名額怎麼分配呢?指揮家、鋼琴家、小提琴家與聲樂家是最受關注的,各20個名額;玩別的樂器的,再加20個名額;最後還有在古典音樂界上舉足輕重的大家,列出十個名額,一共一百一十位。你會問,這100多個人的生平看了不會悶嗎?我覺得不會,因為這些人不是裡我們很遠的古典音樂作曲家,這些人是近代或現代的演奏大師,相對而言都能對發燒友引起共鳴,比如阿巴多、阿格里奇、霍洛維茲、海飛茲、杜普雷、羅梅羅、卡拉斯、帕瓦羅蒂等,除了他們的生平及風格介紹外,還有標誌性錄音的羅列,可以供發燒友參考購買,按圖索驥。

DSC07000.JPG (976.19 KB, 下载次数: 43)

DSC07000.JPG

DSC07003.JPG (1.04 MB, 下载次数: 41)

DSC07003.JPG
20#
 楼主| 发表于 2018-3-18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雜誌的第二部分,是創刊人雷明先生撰寫的《黑膠與我》,發表於《HIFI音響》第156期-179期(1999年五月刊-2001年四月刊),是雷明先生封筆前最後一批音樂唱片文稿,彌足珍貴。編者序裡這樣寫到:“雷明是一本古典音樂唱片的活字典,一連廿四期的《黑膠與我》,即使不是畢生絕學的全部精華,也足夠後輩津津有味的反覆越度而從中獲益”。光看題目標題你就知道文章的可讀性極強,香港寫手的引入如勝絕對老道:制碟工序百餘年不變、HIFI教父 史托高斯基、黃金時代中之黃金、早年HI END友必備的試機碟。。。。。。

為什麼為這本書取名《圓轉縱橫》呢?圓轉,解完善、婉轉;亦對應LP\CD的形狀。至於縱橫,就是指本書論及古今各地多位音樂家。我花了一些時間將這本書看完,覺得甚好並推薦給幾位好友,這是適合發燒友閱讀的通俗易懂的圖書。後來與何森先生商量,從雜誌社購買一些寄回國內,但由於運輸需經過圖書公司會造成成本上增加,於是建議自己人肉帶回來。不過,我希望再多做一些。這本《圓轉縱橫》淘寶上也能買到,為什麼要大費周折從香港親自背回來呢?我覺得必須要是有特別意義的地方,才值得這樣做,於是,我嘗試著與何森先生溝通,可否請他幫忙在每一本雜誌上簽名留念,做成真正的簽名紀念版,電郵發過去了,遲遲沒有回复。

DSC07004.JPG (2.14 MB, 下载次数: 42)

DSC07004.JPG

DSC07007.JPG (1.26 MB, 下载次数: 42)

DSC07007.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5-6 09:46 , Processed in 0.201653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