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56142|回复: 62

[音响]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下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9-10-14 21:2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卷首语


十月國慶重磅選題,2019年最重要特輯

心理素質比較差,在意別人看法的人,與自己不熟悉的人交往時,都會出現一種緊張或激動感,並反射性地引起人體交感神經興奮,正腎上腺素等兒茶酚胺類物質分泌增加,從而使人的心跳加快,毛細血管擴張,即表現為臉紅

不管是音響評論員還是音響生產者,你的產品能不能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回顧以往會不會令你臉紅,都是大家悶在肚子裡的話題。今天我們就借題發揮,請評論員談談怎麼寫不令你臉紅的文章,請生產者談談怎麼做不令你臉紅的產品

這次的參與人數超過預期,而且中外嘉賓齊聚一堂,參與這次主題分享的評論員有五位:潘志強、StevenTam、啊嗚、TrashBox、校長,參與分享的生產者有九位:Laurence Dickie、Nelson Pass、細井研志、bwck2000、Angus、戴尚镯、xshorizon、激光鼠、劉嘯天,合計十四位

計劃這個主題已久,如今音響評論文章氾濫,音響產品層出不窮之際,對於音響評論員和對於音響生產者,今次的特輯,都是一種友善的提醒和鞭策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上集  ( 潘志強、StevenTam、啊嗚、TrashBox、校長 )https://stereosoun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07&page=1&extra=#pid129952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特輯  —— 寫不臉紅的文章,做不臉紅的產品  中集  ( 細井研志、Angus、戴尚镯、激光鼠、劉嘯天 )https://stereosound.com.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2008&extra=page%3D1

236-Amazonian-clay-12-hour-blush-exposed-nude-pink-AC-main-img_MAIN - 副本 - 副本.jpg

手機微博閲讀:

微信公衆號閲讀: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4 21:23 | 显示全部楼层
編者按:你或許不知道他的大名,但一提到B&W Nautilus和Vivid Audio Giya你肯定不會陌生,Laurence Dickie就是它們的設計師

1960年生於英國的揚聲器設計師Laurence Dickie,父母都是老師,一個教數學一個教法語。父親喜愛音響,使用天朗揚聲器和國都電子管功放,於是他從小就受到音響的熏陶,並喜歡動手製作揚聲器。1984年Laurence從南安普敦大學電子專業畢業後加入了B&W公司,開發了名垂青史的Nautilus鸚鵡螺,作為B&W建廠25週年紀念型號。他最新的作品,就是Vivid Audio品牌的Giya和Kaya系列揚聲器

Laurence是一位天才設計師,他設計的揚聲器,都有極強的標誌性外觀,Nautilus被稱為鸚鵡螺,Giya G1則是魷魚須或者魔人布歐,Kaya K90變成了草泥馬,在這些有趣外型的背後,都遵循聲學物理規律,他不是為了吸引眼球而做這麼做,他永遠優先考慮聲音好不好,儘管Laurence是英國人,卻並非一本正經也絕不循規蹈矩,相反為人非常鬼馬有趣,總是有出新出奇的設計想法。每一次在音響展上見到他,他的演示或演講都不會枯燥,肢體動作讓人忍俊不禁,另外,他總是樂於以設計工程師身份解答發燒友的疑問,即使是最普通最隨便的提問,他也會盡量耐心解答,往往一開口就停不下來,十足的技術流

我想請Laurence來寫這個主題,沒想到他太過熱情,用力過猛寫了很多給我,我只能苦笑著將Vivid之前的部分裁切掉,不過那部分非常精彩,我答應他,那些刪除的部分不會白白浪費,我會單獨翻譯出來,另開一篇分享給中國的發燒友

vivid-giya-g1 2.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00:19 | 显示全部楼层
Vivid Audio Giya G1S
魔人布歐和他的新裝

文  |  Laurence Dickie


自成立14年以来,Vivid Audio被公認為世界上最出色的揚聲器製造商之一。據說,我們對工業設計的高度关注被認為是對工程設計的背道而馳,但这完全不是事实!Vivid  Audio是一家以音频工程技术為主導的公司,我們的產品一贯以遵循物理定律为首要原则,其次再考虑基本美学接受的範圍

我們於2008年推出了首款Giya系列揚聲器G1。八年後,在發布了一系列較小的下级衍生產品之後,我們更新了新旗艦G1S。這是我們多年來研究积累工作的總和,请注意,G1S并非G1的小改款,很多設計亮點在G1S是首次運用

图片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0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說所有Vivid Audio揚聲器的設計都有一個核心理念,那肯定是要消除共振與反射帶來的問題。當然,這可以通過完全消除產生共振與反射的根源而實現,不過在實際情況下,我們通過將影響上移直到脫離可聽頻段來實現。人的耳朵對這兩種影響特別敏感,因為我們已經進化為習慣依靠聲音來揭示關於眼睛看不見的信息:共振會提供有關物質本身的線索,而反射則告訴有關空間環境的信息

Vivid Audio的故事始於我還在B&W工作的時代,當時John Bowers(Bowers & Wilkins的兩位創始人之一)要求我研究如何製造出具有靜電特性的動圈式揚聲器。他在70年代初期成功研發了帶有ESL靜電中高音單元的Model 70揚聲器,隨後在1979年研發生產了Model 801動圈揚聲器,但John始終覺得,儘管ESL有缺陷,但聲音仍然更好

BW_801_2-542x1024.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工作將面臨三個難題:首先是振膜,該振膜要起到完美活塞的作用,工作上限遠超於其負責的頻段上限。這與用於中音單元的傳統錐盆振膜相反,傳統振膜在其工作範圍內本身處於分割震動模式,無法完成完美活塞運動;其次是在驅動單元的後部裝上一個不會產生共振的外殼,經過試驗,指數衰減錐形管具有最佳的無共振性能;最後,如何使用沒有銳利邊緣的外殼以防止衍射源和干擾源

B&W Nautilus鸚鵡螺揚聲器是這項工作的高潮,它於1991年首次作為原型機展示並於1993年正式推出市場,反響良好。鸚鵡螺一推出即被公認為是一種外型古怪卻極富標誌性的產品,最重要的是,它代表了低染色動圈揚聲器設計的新里程碑

1112b8fae75be572c34aae2d1f2808b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00:37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五年後,Vivid Audio推出了G1 Giya揚聲器。即使是最隨意的觀眾,也不會不注意到它與鸚鵡螺之間的聯繫。在頂部向後彎曲的,是最獨特的錐形管設計,與前作一樣,這種外觀特徵掩蓋了至關重要的一項性能工具

從聲學上來說,直接在驅動單元背後添加一個錐形管相當於添加一個密封的外殼。在Vivid Audio,我們從一開始就決定,在權衡低音延伸、單元偏移、外殼尺寸和音箱靈敏度等問題時,錐形管外殼是最佳選擇。問題是如何將低音反射負載優勢與指數漸縮吸收相結合,如果僅在鸚鵡螺上增加一個通風孔,結果將令人失望,因為錐形管的設計目的是去除低至20Hz的能量,而只開反射口除了作為氣流洩漏之外沒有任何幫助,我們希望其能消除從錐盆單元後部產生的反相位聲音,並能夠再減少一些單元正面的發聲。通過計算機建模,2006年我們發現可以使用具有截止頻率的指數管,從而吸收不良的外殼共振之餘還能對端口共振沒有影響,我們終於找到了兩全其美的方法


DSC00151.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00:40 | 显示全部楼层
錐形管增強的低音反射並不是G1或其他Giya系列中唯一發表的創新技術。自2004年推出B1揚聲器以來,我們一直在生產具有多種創新技術的揚聲器:加強型碳纖維球頂網罩、高磁通量徑向磁體、中高音單元指數錐形管、 低音單元全新的鋁錐盆單元(經過具有超過880Hz交叉頻率的活塞性能FEA優化),鏤空的高開放型單元盆架以及密集打孔式音圈骨架,還有所有喇叭單元均不直接安裝在箱體上,低音單元成對安裝在箱體的左右,以消除運動時的反作用力等等

好了,還是讓我們從中高音單元使用的增強型碳纖維球頂網罩開始,來詳細談談這些技術吧


TC0A5290c.jpg

TC0A5308a.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增強型碳纖維球頂網罩

請注意,我們尋求的,是盡量推高球頂振膜遇到結構性共振的第一頻率點。當達到這個頻率時,振膜中心位置會出現上下擺幅,而外部邊緣會跟隨著出現前後移動。如果在球頂的邊緣添加一個碳纖維環則有助於支撐並抵抗徑向變形並推高其共振頻率。這是首次在Nautilus中完成的結果,第一共振頻率從11kHz提高到了15kHz

其他揚聲器廠商為了簡化製造,大都使用球形頂蓋,但是通過加持FEA技術後,我們發現與碳纖維加強環一起使用的最佳形態,是擁有兩端支撐鏈的十字結構。這種碳纖維環+十字結構的組合將分頻頻率推高到21.5kHz,比普通的半球頂高音幾乎高了八度,對世界揚聲器領域而言是一項重大改進

12.pn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0:16 | 显示全部楼层
高磁通量徑向磁體

使用半球頂高音振膜的揚聲器,一般在單元背後設置常規圓型磁體或選擇在音圈外圍設置扁平狀排成環型的磁體。我們沒有這樣使用圓型磁體的理由,是因為單元背後的空氣量太小會導致基本共振點過高;如果在使用排成環狀的磁體也會有一個問題,外圈直徑會很大,這意味著如果你在高音單元旁邊設置一個中音單元,因為磁力影響它們互相排斥,但理想情況下我們希望兩者的距離小於一個波長,以防止在聲波交叉處出現垂直波瓣

解決既具有小直徑又有大中心孔問題的方案,是使用徑向極化磁性柱體材料,組成圓環,圓環外面是一個磁極,裡面是另一個磁極。不使用圓型磁體將磁通量引導到間隙,而是使用同心套管設計,這樣做的另一個好處是減少雜散磁通量,更好地集中在我們需要的間隙中


G1S exploded annotated  2-12-16.jpg

 楼主| 发表于 2019-10-15 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指數錐形管的背部負載

隨著揚聲器單元振膜的來回運動,振膜前後兩側都會產生聲音,但如果允許兩者交匯,兩種聲音就會互相抵消。因此我們必須將聲音從揚聲器單元背部進行封閉。在不增加聲學共振的情況下如何保留背部負載一直是一個大問題,儘管總是可以通過增加纖維棉填充量來增加外殼阻尼,但這樣做也會為振膜的運動增加阻尼,從而降低整個揚聲器的效率。試驗已經發現,裝有密度不斷增加的纖維吸音棉的指數錐形管可提供理想的負載條件,使背部聲音自由消散,而不會產生共振或反射

图片1111.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4-17 06:18 , Processed in 0.080331 second(s), 1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