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8294|回复: 2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聚会]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三月特輯 —— 唱片背後的故事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21-3-25 20:06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唱片背後的故事

卷首语


曾几何时,你还保存着一盒9块8的卡带?蓦然回首,你还记得哪一张CD曾经深深打动你?随着流媒体音乐的普及和盛行,物理格式的唱片日渐式微,你身边的同事、朋友、客户,甚至是父母都开始用手机听音乐,不过,我们是特殊的人群,还有很多像我们一样的发烧友正使用着黑胶、CD、甚至磁带等实体唱片来播放音乐

一张唱片,无论是黑胶还是CD,它们蕴含的不仅仅是音乐,更代表了一种唱片文化。今天,你是否愿意,与我们分享几张你喜爱的唱片,以及它们背后的故事呢

參與這次主題分享的評論員有三位:Caileiqing、Mr.Q、啊嗚

2#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09 | 只看该作者
我與3B的故事

文  |  Mr. Q

人生的发展是跌宕起伏、不可预料的,新年后一系列工作、家庭、生活上的事,让我有了不少的感悟,趁着贝多芬250周年的余温还没有消散,索性把这次的话题从贝多芬说开去,通过三张和音乐巨匠巴赫(Bach)、贝多芬(Beethoven)、勃拉姆斯(Brahms)有关的唱片,说说Mr.Q的音乐人生

3#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11 | 只看该作者
Philips 巴赫 《赋格的艺术 與 音乐的奉献》 马利纳指挥圣马丁室内乐团

《赋格的艺术 與 音乐的奉献》代表了巴赫音乐艺术创作的最高成就,完全可以把它们看作复调音乐高级对位法的教科书,通过如此严谨的创作,我们能清晰看到巴赫怎样从严肃而简洁主题入手,运用对位、赋格、卡农技法而将其发展至庄严雄浑、精彩纷呈的乐曲。除了第18曲外,巴赫生前并没有指定用何种方式演奏,这版演绎实际是小型乐队、管风琴、羽管键琴和弦乐四重奏方式的混合版

Mr.Q非常喜欢马利纳和圣马丁乐团的演绎,一方面是因为巴赫写作初衷首先或主要具有学术意义,那么演绎能否体现出教科书般的学术性,就成了演绎的关键之一,而马利纳版在这一点上无可挑剔。我不认同有乐评认为马利纳此版显示出浪漫色彩,我以为此版演奏古朴中带有温馨的色调,却并无浪漫的成分,透过演奏,你能清晰感觉马利纳正统严谨的学术思想以及演奏家们对作品深入理解和认真解读,线条清晰、氛围庄重,演奏不温不燥

4#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13 | 只看该作者
这两首作品都体现出巴赫晚年作品的庄严、凝重、博大风格和浑厚的人文传统,而我以为马利纳此版正是忠实地揭示出这些东西,不偏不倚,一丝不苟,味道纯正。此版另一吸引人的方面就在于它的音乐性,乐队中的每一件乐器都能在严谨的基础上尽力与以赋格曲各声部的旋律线以丰富的色彩和丰盈醇厚的织体,特别是使用羽管键琴、管风琴、弦乐四重奏演奏了较多章节,因而在整体上赋予了作品更多样的姿态和新颖别致的韵味,使其更具音乐性和欣赏性,可以说:学术性兼具音乐性,使得此版成为这套作品演奏版的首选

巴赫这部具有历史意义的作品配合马利纳这版的演绎,能够深刻反映Mr.Q对于艺术乃至于整个人生的态度:艺术或者生活的意义不止在作品本身,也在于演绎者的理解上,音乐真正的意义就在于演奏出来!而在对作品的练习和表达中,又能对作品有所感悟、有所启发,从而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所以,动不动就要拿谱说事的,多半是显摆,多半是彰显自己高学问。音乐的意义、音乐的丰富、音乐的再创造、音乐的发展都体现在循环中,流水不腐而源源不绝,一旦循环中止,任何音乐艺术也就失去了发展的可能,艺术就死了

5#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15 | 只看该作者
Altus 贝多芬 《第5 & 6交响曲》 克格尔指挥德累斯顿爱乐乐团 三得利音乐厅

东德指挥家赫伯特•克格尔带德累斯顿爱乐1989年10月18日在东京三得利音乐厅的这场传奇名演,对Mr.Q的人生有着非同凡响的意义,这是我每当感到消沉或者迷茫之际,一定会选择听的录音,每次听完都有振聋发聩之感。这是一场无比悲壮的命运交响曲,如同纪念碑般的崇高气象,音乐像是从地底升腾而起,是指挥家自己的镇魂曲。次年两德统一,克格尔在家中饮弹自尽

克格尔出生在德国的德累斯顿,师从著名指挥大师卡尔•伯姆,长期担任莱比锡广播交响乐团和德累斯顿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作为莱比锡指挥学派的杰出代表之一,与马舒尔、桑德林并称前东德乐坛三杰。克格尔指挥的作品范围广阔,除了古典音乐外,还积极推广现代音乐。1990年,两德统一后,他深感绝望,于次年冬天自杀,很多猜测自杀原因是关于红色理想的破灭,真正的原因对我们这些局外人恐怕永远也不会了解清楚。可能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主义”破灭,心灵失去了居住的场所,为了信仰,克格尔选择了死。克格尔对艺术的要求很高,对自己与他人都是如此,固执的怪脾气使得他很难与人相处,这可能也导致了他有三次失败的婚姻。他无法忍受心目中的完美诠释与乐团的现实表现相差太远,在一次广播演出的排练后他受采访说:“哪怕是只被聆听一次的演出也没有马虎的余地,无论有没有电视、广播以及录音,我总会追求最好。”克格尔对演绎现代音乐的要求也很严苛,他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合适的方式演绎莫扎特的作品,所有观众都会认为这是乐团和指挥的错;如果我们对一位现代作曲家的作品演绎不够充分,听众则会认为这部作品本身不好,这对作曲家不公平”

6#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20 | 只看该作者
克格尔在死前不久,说出“基本上我是一个浪漫主义者”这样的话,一般很难想象这位脾气固执待人严苛的完美主义者会说出这样的话。对于整天也喜欢说自己是“浪漫主义者”的Mr.Q来说,这实在太好理解:所谓浪漫,就是相信奇迹,相信永恒!每当有人向我发出灵魂提问:你为何想要购买昂贵的Hi-End级音响器材?我会答道:“唱片把大师们经典的录音永远地保存下来,让我可以无拘无束地亲近我热爱的音乐记忆,为了表达我对唱片艺术的尊重,我只能竭尽全力将它们回放好。”追求浪漫的人,也是追求完美的人

绝不沉醉于把玩任何音响器材,只是为了得到最满意的回放;即使永远无法身临那些已经远去的现场,也不能停止去追寻还原每一个瞬间——这就是身为爱乐者的浪漫啊


7#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21 | 只看该作者
Decca 勃拉姆斯《钢琴独奏作品全集》卡钦独奏

Mr.Q的性格更像罗伯特•舒曼一些,内心敏感细腻,兴致高昂时可能会过分热情,心情阴郁时又显得浑浑噩噩。不过在爱情上罗伯特•舒曼是幸运的,他遇到了情投意合的克拉拉,即使面对岳父的极力反对,有情人也终成眷属。而作为舒曼徒弟的勃拉姆斯可没那么幸运了,长达几十年对师母克拉拉的爱也只能深埋心中,随着一篇篇被自己亲手烧掉的书信一起化作尘埃——因而在深层情感的理解上,我对勃拉姆斯的钢琴独奏作品的共情是大于对舒曼的

卡钦是演奏勃拉姆斯的权威,他以爽朗富于激情的演奏显示了对勃拉姆斯深刻的理解,这样正宗纯粹的德奥风格钢琴家在中生代中可不多见,这版变奏曲、奏鸣曲特别出彩,尤其表现了青年勃拉姆斯的气质与精神,技巧处理的很自信,而晚期的狂想曲、钢琴小品等作品演奏也属一流

8#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24 | 只看该作者
或许中国男子对爱人的那份深情都不表露于色,勃拉姆斯那外方内圆、外冷内热的表达方式就格外受到青睐。Mr.Q也有自己心心念念而还不能在一起的爱人,每当读到各位评论员和女听众故事的時候都嫉妒不已!正如Mr.Q对于生活、音乐的热情和坚持一样,对爱情的执着也绝不会少一分半点,相信这篇文章发表之后,我能得到广大爱好者们的祝福吧(笑)

9#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29 | 只看该作者
吉列尔斯的“天鹅之歌”

文  |  Caileiqing

1981年,在荷兰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的一场独奏音乐会结束以后,吉列尔斯的心脏病发作,之后他的健康状况每况愈下

到1984年,在日本的上野文化会馆音乐厅(1984年3月20日),吉列尔斯迎来了自己的“天鹅之歌”,之后吉列尔斯再未公开演出,直到1985年10月离开我们


10#
 楼主| 发表于 2021-3-25 20:30 | 只看该作者
今天我想分享的,就是吉列尔斯的这张“天鹅之歌”——《Gilels in Japan 1984》

这张唱片收录了3个曲目:1. 舒曼 交响练习曲,2. 舒曼 4首小品,3. 勃拉姆斯 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

在舒曼交响练习曲中,综合反映了吉列尔斯深刻的音乐构思,正如乐评家们的评价,吉列尔斯用黄金般的触键和6个踏板营造出丰富变幻的美妙音色,把钢琴独奏技巧的无穷可能性发挥了出来,也将钢琴的交响性推向了极致

曲目来到舒曼的4首小品,仿佛是演奏家的蓦然回首,其内敛真诚的表达方式,结合巧妙的曲目安排,仿佛让人联想到霸王别姬时的悲壮与温柔,“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5-5 11:37 , Processed in 0.061567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