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chrisale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四月愚人特輯 —— 潮流 還是 經典

[复制链接]
31#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12 | 只看该作者
后生可畏

近几年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与模拟技术相比其进步速度可谓突飞猛进。以电子元器件为首的技术革新,席卷着互联网技术如一辆巨型战车,滚滚向前。出生在千禧一代的孩子们正逐渐加入到发烧的队伍里来,同样地,八零九零后的烧友们也是从小听着数字设备长大。对数字技术的不断革新也趋之若鹜。在这个市场上,能够接受数字体系的听众越来越多了

伴随而来的是各大厂商如新月异的新品发布,基于这样的市场现状,如果要选择解码器、数播等设备,完全可以去探查一下最流行的设备,看一下各大展会的重磅新品。这里不得不提到的是DCS。DCS一直在小弟购物清单上占有一席之地,其新产品完全能够比肩老旗舰机型。对于数字设备而言,一直主张要上最新款最先进的技术,这样不容易被淘汰,更容易长期持有——这一观点和我对手机的态度也是保持一致的

DCS给我的惊喜一方面来自于所谓的技术参数,另一方面则来自于双耳的实听感受。还记得那次是接近下班的时间点,校长先生突然致电问几点下班。对于平时下班必定在前半夜的我,没有重大事件他一定不会找我。果然,当我赶到张氏府邸的时候,欣喜地发现原来是一场来自不同年代的DCS的产品聚会——当巴尔托克遇见斯卡拉蒂,会擦出怎么样的火花呢?不得不感叹数字技术进步的神速:从素质层面,巴尔托克作为DCS的入门机型,和当年的老旗舰斯卡拉蒂基本打得有来有回,完全不输。但从声音审美的角度还是更喜欢斯卡拉蒂,虽然素质不如目前的维瓦尔第,可以感受到音乐的活生感和流畅感,时至今日依旧是非常出众的解码 。从外形的角度,我可能会倾向于巴尔托克,更轻巧,有现代液晶显示屏,非常前卫非常时尚;从机器寿命的角度,估计也会选择巴尔托克,因为它年纪轻轻富于活力


32#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16 | 只看该作者
老戏新唱

机缘巧合之下我入黑了,黑胶成为了我今年的新宠。谈到黑胶,总是有一种深深的历史感。“老派”两个字,也许是黑胶最好的代名词。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黑胶可以算是目前在世的最早一批HIFI发烧友钟爱之物的代名词了。再怎么说,黑胶总还是归为模拟设备,过了那么久,造型、技术、指标都和原来相差无几。日本Techdas空军一号称霸天下这么久以来,也终于是出了更上级的空军零号

当黑色的碟片开始转动起来,声音也慢慢地在屋子里流淌开来。模拟系统好过数字系统的最大特点是:音乐还原程度好,虽然版次有所差别,好与坏之间能失之毫厘,差之千里。但最终在烧友们手中传享的都是经典版本。经过对黑胶唱片几个月的学习,开始了解到唱片录制版本对最终音色和声音复原的影响之大。在21世纪的今天,已然选择把玩这个上个世纪的老古董设备,让我仿佛回到了过去,比肩乐手,围观录制。最后也给大家种个草,黑胶系统依旧是我目前玩过的音源系统里声价比最高的,也祝大家早日玩上黑胶,哈哈

经过三年,三年后的今天,真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刻,现在是既需要经典来帮我们怀旧回顾往昔,又需要新潮来刺激好奇重振信心的时刻。我希望自己是个能够啃着葱油饼干掉一杯咖啡的存在。或者说,雅俗共赏,再则或是,老少通吃。嗯,总之一句话:不要让狭隘限制了你接受音乐洗礼的疆域,也不要因为偏见放弃了一整片森林~

33#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26 | 只看该作者
日本揚聲器的當年潮流
文  |  Chrisalex_校長

當年的潮流,今天的經典!

有些音響產品,即使今天看起來,我依舊會渾身顫抖,不單單因為其超凡脫俗的外觀設計,更因為揚聲器背後的超前技術以及物料的瘋狂堆積,當年的日本揚聲器,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有人在中國立體聲QQ群貼了一張老照片,這是一張日本松下音響落地式組合音響的完整套圖,一下子吸引了我的眼球,非常有味道的照片啊,全模擬重放系統,音源從黑膠、開盤帶到磁帶一應俱全,尤其是當我看到這對揚聲器那特立獨行的分體外觀,戴帽子的高音號角,內心湧起波蘭,臨時起義馬上在QQ群做了一期《校長L談》語音節目,今天,就讓我們续写这个话题吧

34#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28 | 只看该作者
Technics

很多發燒友要笑了,呃呃,日本哪有什麼揚聲器呀?高級貨麼都是歐美品牌天下,日本做做音源做做功放還是可以的,但揚聲器沒有一個能拿得出手的吧。歷史上日本遍地開花,咱們說八九十年代,有非常多日本品牌百花齊放,投入巨額資金進行揚聲器研發,獨領風騷地做出了外觀與性能異常出色的揚聲器系統,只有很少流傳到國內來,成為高級發燒友的識貨之選,當時在上海徐家匯美羅城的姜玉林工作室,就經常能見到兩個日本揚聲器品牌的進進出出(進貨和賣出),這兩個品牌分別是Pioneer/Exclusive和Technics

我仔細回想下,拿筆羅列出來,發現我們所熟悉的傳統日本音響品牌,無一例外,請注意是無一例外,都涉及過揚聲器產品的製作,也就是說,與中國音響品牌術業有專攻不同,日本品牌在黃金時代往往全面開花,擁有豐富的想像力!這些品牌首當其衝的就是松下Technics,Technics出品過不少外觀讓人印象深刻的作品,比如您熟悉的SB-10000一萬號以及SB-9500九千五,注意,不是數字越大級別越高,10000型是三路三單元搭載一個18寸低音的矮胖型,9500型是五路七單元搭載四個13.5寸低音的旗艦型號,前者的號角像兩個扁口魚,後者則像帶了個草帽,Kenrick Sound主事人細井研志還專門在鏡頭前拍過這樣一個合照,你能感受到SB-9500的強大氣場,超過兩米,190公斤/個,順便說一下,本機儘管身處70年代,設計卻已強調單元線性相位,為了使頻率特性和相位特性盡可能的平坦,採用了全新位置來設置單元佈局。1977年發售的價格,是超弩級的200萬日元,估計可以買一套房子吧


35#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29 | 只看该作者
但這還不是Technics揚聲器的頂點,SB-M家族還有一對一萬號,SB-M10000,價格比SB-10000貴一倍不止,我只在雜誌和網絡上見過此物,直到去日本Technical Brain原廠探訪時見到主事人黑沢先生的收藏,除了ESL-57靜電和THE APOGEE鋁帶之外,還有一套只限量生產55對的M10000型,只對日本本土市場不對海外銷售,那是1995年的事情了,SB-M系列出過五款揚聲器,最早的是老大10000,然後推出簡化落地型1000、800、500和書架箱300。旗艦10000型是為超大空間推出的四路十二單元巨型系統,而且上下可以獨立分開,等一下,十二單元,校長你是不是得了飛蚊症,看東西重影了,哪裡有十個單元,我數給你,前面板六個(包括上下各一個10.5寸低音),背後上下各一個10.5寸低音,箱體肚子裡面還有四個ISOBARIC形式發聲的8.5寸低音

36#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32 | 只看该作者
Yamaha

這個品牌也讓人肅然起敬,Yamaha雅馬哈,該品牌的NS監聽系列高低搭配10系列/1000系列成為不少錄音棚監聽標配,白盆NS-10更受到發燒友追捧,儘管聲音過於直白不太合適欣賞音樂,但這絕不影響其以較高性價比攻占入門HIFI市場;NS-1000儘管沒有NS-10銷量這麼大,它名垂青史之處,是全世界第一對搭載半球形純鈹振膜中音和高音單元的揚聲器(1974年),你沒聽錯,第一家不是Pioneer而是Yamaha,實際上Pioneer就在次年推出,但也分出了先後。不過今天我們要談的不是業務用工作箱,而是正經八百給發燒友在居家環境使用的GF-1

1991年推出市場的GF-1,榮登日本SS雜誌99期封面,可能是最不像雅馬哈揚聲器的雅馬哈旗艦揚聲器,四路四單元有源一體化設計,所有單元鍍金(是的,我從來沒聽說過,低音盆也鍍金的),為的是抗氧化抗腐蝕,且獲得均勻統一的音色(還能夠抑制鈹振膜的輕微嘯聲),所有單元均使用Alnico鋁鎳鈷磁鐵,磁通密度大約是釹的三倍,是鐵氧體的六倍;每個單元搭配一個功放模組,輸出功率125W,低音驅動使用YST雅馬哈伺服技術,以12寸口徑低頻獲得了15寸的水準(低頻延伸到25Hz,-5dB),每個聲道單獨一個外置電源供電,單單這一個電源就有足足25公斤,不含電源的揚聲器有多重?答案是150公斤, 因為箱體材質採用美國硬楓木,厚度達到了28mm

37#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32 | 只看该作者
除了重量驚人外,本機的價格也著實離譜,採用標準胡桃木貼皮的已經要500萬日元(1991年),而採用沙比利木皮並進行鋼琴漆拋光處理的頂配,需要700萬日元!!!為什麼這麼貴?因為是全主動加低音伺服,所有揚聲器設計師都渴望消除不知道客戶搭配什麼功放所造成的不確定性,如果將設計追溯到單元開發階段,即功放和單元均由原廠搭配並進行主動分頻,那麼聲音的妥協性會小很多。GF-1使用了所有揚聲器單元一對一進行直接連接的驅動放大器,也就是說,每個聲道均有四個獨立模組,貼在下半部箱體背部,分頻點是完全固定的,斜率也不能調整,只有輸入電平可以微調±2.5dB。由此可以看出,開發者意圖使該系統完美地調整,且無法輕易的改變平衡

GF-1是上下箱體拼接完成結構,上三路加下面一個超低音,這種結構在市售產品中很少見,優點是超低音不干擾其他頻段,低音和超低音採用Kevlar編織材料振膜+橡膠懸邊,高音和低音採用鑄造鈹金屬,注意,一般鈹比如TAD所使用的,都是真空蒸鍍沉積法獲得的,但Yamaha採用了僅為該機型開發使用的鍛造GC鈹膜,據說這種鍛造鈹的的抗拉強度是真空蒸鍍沉積的兩倍,延展率則是十倍,純度能做到99.9%,而且請注意看,本機的純鈹中音振膜超大的,達到3.5寸

38#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33 | 只看该作者
Sony

Sony的早期揚聲器產品,充滿潮流感地使用平面振膜揚聲器單元,而且是高中低單元統統平面振膜,在當年錐盆單元大行其道之時,看到平板單元真是創意十足!90年代SONY有三對揚聲器令人垂涎三尺,不過都是買不起或者進不來的那種,最不值得提的(笑),就是90年代末推出的Sony高級揚聲器末代皇帝SS-M9ED,為啥說是末代皇帝,因為在此以後,Sony就暫停了高級揚聲器的研發工作,SS-M9ED成為絕唱,順便說一下,SS是Sony Spirit的縮寫

1999年10月2日,Sony在新加坡希爾頓賓館召開亞洲區SACD超級光碟機的新聞發布會,現場Sony搭建了一整套專門的SACD重播系統來展示肌肉,因為SACD的頻寬可以輕易到100KHz,所以一般的揚聲器和功放無法重放,當時的系統是SCD-1音源,TA-E1前級,TA-N1立體聲後級,SS-M9ED揚聲器,這套系統聽過的人很少,因為產量太少,流通的也很少,為了兼顧寬頻而特別製作的四路五單元SS-M9ED揚聲器是今次的亮點,當時是訂製生產品(M9ED是海外編號,日本國內編號SS-1ED),採用歐洲生產的單元,美國組裝完成,設計師也是Polk Audio前設計師Dan Anagnos,脫胎於之前的小型化SS-M9音箱,這對揚聲器特別注意對超高頻段的重播,所以在頂部有一個可以調整左右角度的鋁合金外殼超高音,SONY還很貼心將這個部件獨立出售,以吸引那些原本就有高檔揚聲器但想體會SACD寬頻的用戶,一對SS-M9ED的價格當時是16,000美金

39#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34 | 只看该作者
除了SS-M9ED之外,更往前的是SS-R10,沒錯,一看型號就知道,這就是Sony家族七顆龍珠或七件秘密武器之一,它們都以R10冠名,除了前級ER1有所出入是1型之外,其他都是R10。售價300萬日元的SS-R10揚聲器,一看外觀就知道異於常人,因為這是對平板外觀的全音域靜電揚聲器,注意,不是像Martin Logan後來的錐盆低音加持混血型,而是從高音到低音全部靜電型發聲的超級體積系統。作為大廠的Sony花費六年時間研究靜電型揚聲器,推出了這款作品,後續也沒有在靜電之路上繼續走下去。SS-R10是三路設計,表面看上去是低音、中音、高音上下等面積兩單元,合計六單元的配置,實際上低音部分採用了雙層振膜,增強了低音的量感,這是Sony花費時間研究確認靜電喇叭天生低音不足所進行的補償措施

振膜厚度是6μm (6/1,000mm) 振動膜,其重量僅為家用保鮮膜的 1/10 左右。因此,與工作時揚聲器前後空氣層的有效質量相比,振膜本身顯得非常輕,並且由於整個振膜表面都受力被驅動,因此具有出色的分析力。靜電式揚聲器是通過在電極和振膜上施加偏壓,然後經過變壓器升壓後的音樂信號施加到電極上,使電極上的電壓發生變化,在振膜後面以推拉運動驅動振膜以產生精確細膩的聲音。由於這種工作原理,靜電型需要電源供電,SS-R10的電源變壓器、保護電路、偏壓電路和信號變壓器內置在主機後部的盒子中,並以環氧樹脂密封,另外還有一個外置金屬盒裡面是分頻電路

40#
 楼主| 发表于 2023-4-18 14:34 | 只看该作者
在SS-R10之前還有一對旗艦揚聲器,Sony Spirit GR-1,最大特徵是超級橢圓形外殼箱體,圓角部分將數十塊1mm厚木板對壘彎曲在一起,形成一塊無縫擋板,實現了平滑的形狀及柔和美感,外箱套內箱,內部是被稱為RC(Resonance Control)的框架箱體,還使用了細菌生物振膜,這對揚聲器上的黑科技和新技術也有很多,來不及講了,有興趣的朋友了解下,反正聽是不可能聽到的了,因為生物振膜在自然環境中老化速度超過常規化學材質振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4-30 19:29 , Processed in 0.105225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