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chrisale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 中國立體聲撰稿組 十月休假特輯 —— 搭配的絕配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47 | 只看该作者
如果调整一下器材,CD机换掉,换上日系的金嗓子、马兰士CD机,欧系英国、瑞士的CD机,我相信声音会更上一层楼,可以想见声音更具有韵味,久听不腻

线材在系统中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在上海SIAV音展期间,Sine主事人莫先生来我这,帮我调整摆位,试音线材,换上全部Sine线材后,声音的进步可以说是飞跃性的,Sine功放有100级的音量可调,平时一般音量控制在10-20之间,30-40之间已经很响了,耳朵其实有些受不了的。但奇迹就是,当天把音量直接上到78级,竟然不吵耳,反而声音柔顺度大大增加,唱片中的音乐信息被挖掘出来了,听王羽佳的新专辑《美国往事》,从未听得如此好听的钢琴演奏,甚至听到了吹口哨的声音,大呼过瘾。虽然最后没有留下这些美妙的线材,但说明了线材在音响系统中的搭配环节是非常有用的,不可忽视!

还有一件东西是音响搭配上不可忽视的,声学优化设计,虽然我没用到人民的声学板,但好评如潮,效果是显而易见的

我自己这些器材,多是蛮狙的,听都没听过,买来搭配上就听起来了。这里关键的还是音箱,音箱的特点决定着整个系统声音的走向,搭配的器材好不好,靠运气了。如果是官方搭配,那是保险的办法,平均律音箱搭配平均律电子管前级后级,可以说是绝配了,但也不一定有人喜欢这种搭配的声音

毕竟个人不是经销商,有资金去试各种器材,还得在自己的听音室里试听,这是不可能的,所以二种选择,一是官方搭配,二是自己买了试错

如果运气好,搭配好那就像张学友这首歌的歌名一样,亲亲,和谐了


12#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51 | 只看该作者
日本評論員眼中
搭配的絕配
文  |  Chrisalex_校長

器材的搭配,似乎是音響界永恆的話題,因為音樂回放系統中最核心的部件是人,所以,在人的指揮下,器材搭配可以呈現出一千個哈姆雷特,這也是我認為音響系統好玩的地方,值得報導分享的地方。音響器材有沒有絕配,在代理的市場運作下,的確出現了近乎絕配的組合,這個絕配肯定有一個前提,就是這個組合必須是他們代理品牌,給別人做嫁衣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音響發燒友會有一些常識:耳機耳放的高阻低阻搭配,古董號角的電子管機搭配,MBL需要原廠一套搭配,但這些都不是今天討論的重點,但我還是要重申我的一個免費觀點,對於某些品牌,原廠一套西裝是合理搭配,比如MBL/BURMESTER;如果原廠不出一套器材,那麼在他們公司長期使用的器材可以作為參考,比如Westlake Audio長期使用Boulder,VTL長期使用Wilson Audio等,注意,這裡有兩個詞要加粗:他們公司、長期使用

13#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53 | 只看该作者
盡情鳴放的最佳組合

日本Stereo Sound雜誌,從看完215期(2020年夏季刊)之後,中文版就遺憾停刊了,我們很久沒有接收到日本音響新雨的滋潤與灌溉,只能翻看舊文。收到今次選題,我忽然想起在某一本SS雜誌上,曾經出現過揚聲器與功放最佳組合的選題案例,今天,就讓我們跟隨立體聲雜誌,看看日本評論員心目中的絕配吧

順便說一下,我發現日本SS雜誌日子也不好過,從2019年開始幾乎每年都有固定漲價幅度,或許因為疫情原因成本上升通脹壓力加大,目前一本普通期要價2640日元,Winter期要2860日元,為什麼冬季刊更貴,因為有Grand Prix榜單,什麼有榜單就要貴?可能是因為雜誌會更厚吧,不過中文版一向統一價格,沒有因為冬季刊而調價

190集(2014年春季刊)特集選題《使10款最新揚聲器盡情鳴放的最佳組合》,由六位音響評論員在2013年發售的每對價格50萬日元-500萬日元跨度的最新揚聲器中,精選10個型號並設定合適的播放主題,找到能夠發揮這個目標的最好放大器組合,對於每款揚聲器,音源都是確定的,Accuphase DP900+DC901

因篇幅有限,我將挑選具有代表性和感興趣的三套搭配與各位分享,有些日本當地揚聲器在國內罕見,可參考意義不大,如Sony SS-NA2ESpe和Fostex G2000a,有些揚聲器因為太過小眾或者級別不高,分享意義不大,比如Quad ESL2812與B&W CM10,我將分享的下面三套組合,可謂各具特色,回味無窮

14#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54 | 只看该作者
Sonus Faber Olympica III 

濃密濃密的潤澤度/在蓬鬆而豐富的厚度下聽低音/弦與木管甘甜而濕潤/以超越Cremona的聲音為目標的組合,柳沢功力先生為意大利揚聲器寫下了這樣的評語,他喜歡意大利作品,今次他需要在Einstein大合併機一機種、Mcintosh C50/MC302前後級一機種以及Uesugi U Bros 2011P/300前後級一機種中選定Sonus Faber Olympica III的最佳搭配

合併機首先出局,儘管是晶體管/電子管混血機種,理論上味道力量兼備,但實際聆聽發現強奏時,女高音表情有些變硬,芭蕾舞《胡桃夾子》的低音成分過重過大,令人感到暗淡;之後是分體機型,在晶體管一機種和電子管一機種之中,他投票給了後者,對於晶體管Mcintosh,他的原話是:期待落空了,這種契合度不佳的程度,甚至超過與Einstein的組合

上杉研究所的Bros系列是他們的常青樹,在日本當地擁有大量人氣,儘管後級使用300B膽每聲道輸出區區12W,卻能夠令人滿意的驅動,究其原因柳沢先生分析是揚聲器獨特的低音播放方式,通過位於背後的狹縫開口,發揮出低音鳴放的威力,令到小輸出的電子管機取得優勢

看到這裡,國內Sonus Faber玩家不要開心,也想按圖索驥購買古色古香的Uesugi?很遺憾,該品牌只針對日本當地市場,沒有輸出海外市場的220V電壓版本

15#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56 | 只看该作者
Magico S1(M-Coat)

精緻的聲音空間/實現超越時空的音響之魔法/出現超越牆壁的巨大管風琴/高解像敢於豐富的音色感得到兩立,我冊那,每次看SS雜誌都要被日本評論員那細膩的文字毒翻,這好像不是S1,而是旗艦M9了嘛!擁有如此筆觸的,是曾經擔任過SS雜誌編輯長的小野寺弘滋先生,他是徹徹底底的黑膠系統玩家,這次入選最後榜單的功放包括Daniel Hertz M6L/M5L一套、Devialet 240合併機,Constellation Virgo II/Centaur一套

顯而易見,就當我們都認為他會選擇星座一套作為最穩妥選擇時,他給了我們一個驚喜,只猜對一半,選擇前後級是對的,因為能充分發揮金屬密閉箱體S1的精緻高性能和音色強項,不過他居然選擇了不同品牌的前後級,Constellation Virgo II搭配CH Precision A1後級,原因是從S1的體型和氛圍出發,避開了超弩級的怪獸後級

他承認星座一套已經可以決出勝負了,但更換為A1後級之後竟然出現了不同的精彩世界,首先感受到色彩之濃厚,空間表現也更好,聲音非常有魅力,相比之下,Centaur就有些過於客觀了,A1更能讓人對和聲產生深刻的印象,音樂聽的空氣變得更加濃密,將聽眾緊緊包裹起來

我查驗了兩台後級在日本的價格,居然是輸出功率更小的A1更昂貴一些,我能讀懂小野寺先生的意思,不過這種美國前級搭配瑞士後級的做法,在國內估計不太吃香,尤其是,當驅動Magico這種揚聲器的時候

16#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56 | 只看该作者
Focal Scala Utopia V2

潤澤的爵士樂播放/無論新作舊作/樂隊爵士可堪欣賞的系統/血流通的聲音/有著吸音聽者的魔力,寫下這些開篇語的,是喜歡研究近場聆聽魅力的貝斯手和田博巳先生,我有時看SS雜誌,也會雲裡霧裡,什麼叫“吸音聽者的魔力”,可能也是因為這個道理,我喜歡多看幾遍吧,我後來才知道,是翻譯者筆誤,應該是“吸引聽者的魔力”

Focal Scala Utopia在國內是熱門高級揚聲器,快點看看日本評論員選擇搭配哪些放大器,首先是Luxman C900U/M900U愛國前後級一套,然後是德國Octave HP300se/MRE220一前兩後電子管機一套,最後還有Einstein The Pre/The Light in the Dark Limited前後級一套,注意,如果按照驅動力水,和田先生肯定不會選Einstein,因為Octave是單聲道後級,每聲道輸出200W,不過,日本評論員可能我們想得不同,和田前輩恰恰選了功率最小的Einstein

因為和田先生喜歡爵士,所以他就以爵士為主題展開聆聽,Luxman顯得有些漂亮了,男性化的Octave擁有粗獷而豐富的低音,最後上場的Einstein,第一印象就是高S/N比,聲音更為成熟,不會像Octave那麼前凸,表現出法國揚聲器的潤澤度與芬芳的色香,比另外兩者更擁有官能性,或許可以被成為妖艷性,是呈現爵士樂中極其重要的

從定價上來看,Einstein一套的日本價格,也的確超越另外兩套不少,尤其是前級部分的價格,幾乎可以買三台Luxman C900U,如果在國內就會偷著樂了吧

17#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1 18:57 | 只看该作者
寫在最後

本文還有YG Hailey 1.2和Tannoy Westminster Royal/GR兩對揚聲器的搭配沒有分享,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買一本190期查看,我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在這10對揚聲器裡,價格入門的,往往搭配石機,價格越往上,越出現膽機搭配的例子,而且越高端,越出現拉郎配的現象,即前後級不屬於同一品牌,這讓我有些尷尬,因為我一直推薦使用一套西裝的擁躉

但不管則麼說,這就是音響系統的魅力吧,對於一個回放系統而言,最至關重要的核心因素,還是人,不是器材

18#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4:39 | 只看该作者
为什么选配JBL
文  |  蔚蓝天空

感觉我已经好久没有在中国立体声撰稿组发文了,也不是因为音响退烧之类的理由,不避讳地讲主要是因为懒惰了。工作上的压力,让自己在音响上的投入也变懒了。任何事情都贵在坚持和认真。特别提下音响评论员费云虎先生,每晚的《每日一碟》节目从来没有一天间断过,每月供稿组的文章也没有一个月中断。相当地佩服,能有这样的耐心,也一定能搭配出好声的音响系统

19#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4:40 | 只看该作者
言归正传,接我上回文章所述我最近刚换了箱子,也正面临功放搭配问题。这次置换箱子也是因为新换了房子,未来会有一个崭新的独立听音室,原先服役中的KEF已经用了十几年了,也该换个新箱子了。至于为什么购入JBL 4367十五寸低音的号角式扬声器,正好借此次机会说下

首先本人偏好大厂作品,更喜欢悠久历史的大厂,最好是行业内沉淀几十年的老品牌。还要有这么一位传奇式的设计师或者主事人,这样作品才有灵魂。说起JBL不得不提Greg Timbers,在JBL工作43年,曾经的JBL总工程师、前哈曼国际消费类事业部总工程师(Chief Engineer),也许是JBL史上最有个性的一位声学工程师。Greg在过去20年里负责JBL的所有旗舰音箱的全部设计工作。它从DD55000开始,接着是K2系列。他和KEF的创始者Raymond Cooke都是我非常尊敬的大神级人物

然后我对交响乐情有独钟,家中唱片基本50%都是交响乐,20%爵士乐,20%古典小编制作品,10%人声作品。所以大编制作品特别是马勒、布鲁克纳必须要放得像模像样,所以从一开始的设想中已经确定必须大口径。我之前的音箱是12寸三分频,所以听惯大口径之后,对于主力系统确实不想买小的

另外一方面Greg的一些观念我也非常认同。他相信宽广的动态范围表现对于获得逼真的声音是至关重要的,动态范围需要高转化效率。另外他也认为,舞台声场表现是极其重要的,一对好的扬声器应该能够准确表现舞台的宽度和深度。他认为音箱变得更立体、更小,就意味着和大箱子相比它们的整体动态特性会差一些。与电子产品不同,微型化对音箱来说不是一件好事。体积和功率是无法替代的。在过去到现在,物理定律没有变化,所以要使声音的动态逼真所需要的条件是不变的。这里插个题外话,关于我对音箱和耳机的看法。即便相似的灵敏度/动态范围,音箱往往实际的动态表现也比耳机好很多。尤其是在有对比的情况下,音箱的动态表现相对来说更接近真实乐器,耳机则很难给人一种“真实”的感觉

20#
 楼主| 发表于 2023-10-16 14:41 | 只看该作者
那么各位可能会问为什么不选Greg设计的更经典老音箱呢?比如4344,DD55000,L300,4365等,因为箱龄问题。我不是一个器材党,可以一直换器材。不想为买到有瑕疵的二手箱子而烦恼。那各位又要问了,为什么不直接上S9900、DD66000、DD67000啊?那肯定比我4367好很多啊,因为当前经济不好预算有限呀,哈哈。不过讲回来JBL的S9900、DD66000在高端音箱对标中确实也是有相当的性价比,和现在一些新秀厂家动不动就上百万的价格比确实很厚道

JBL4367灵敏度高达94DB,我现有的电子管前后级可以轻松驱动,一开声播放大编制的那种从容感和声场已经非常好了。调试方向就是要在现有的空间内控制好号角的能量,不能冲,并找到相对不容易产生驻波的位置。毕竟是15寸大单元,我需要它既要有力,又不能轰头。一番调试之后,就能感受到中高音号角带来的巨大信息量特点,原先唱片中一些弱细节呈现得非常清楚。当然号角灵敏度高,那些模拟录音的录音底噪也会明显一些,这也完全不影响欣赏作品。为了追求更高水准的交响乐回放能力,我还是希望能搭配一台晶体管功放,当然官配一定是马克功放,主要考虑到3系列年代太久远不敢买,4系列故障率比较高,5系列全新价格有点超预算,目前还没选定目标。也许400W的人民后级可以尝试下,到时候问校长借几台功放,哪台合适就配哪个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4-28 21:08 , Processed in 0.060791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