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44952|回复: 44

[音响]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5-3-24 14: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0
IMG_0487.JPG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4:59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488.JPG


IMG_0493.JPG


那为什么又说这对儿M4是独一无二的呢?刘先生告诉笔者原来标准M4是为录音棚设计的,一般都制作成入墙式,并且使用4只12英寸的低音单元。但刘先生是亲自与Munro公司联系制作这对儿M4,并提出了一些个人要求,比如做成独立箱体以及减少两只低音单元,所以说这可能是世界上唯一一只采用这样配置的M4了,笑称应该改名叫“M4 Mini”。这对儿M4每只音箱使用了1只T330高音、1只M560中高音、2只7英寸中低音以及2只12英寸低音单元,这样的搭配是刘先生考虑到实际聆听面积所需而构建的,如果采用标准的4只12英寸低音单元,恐怕就会有低频过多的影响了。M4还有一个特点是使用了通过插卡方式实现有源数字分频系统的专业后级驱动,官方介绍推荐使用DynaudioAcoustics DCA系列和T系列以及Chord专业后级,刘先生选择了Dynaudio Acoustics T1000型号(其实就是MC2 T1000)。别看只是一对儿音箱,却需要三台T1000来驱动,其中两台立体声后级分别驱动左右声道的高音中高音,余下一台则是驱动左右声道的中低音。刘先生还介绍说,其实Munro公司有更大号的产品M6,但在M系列中仍将M4作为旗舰产品推出,是因为他们认为M4的7英寸单元比M3的5英寸单元或M6的10英寸单元更加适合作为中音单元,这也是刘先生坚定购买M4的一个主要原因吧。


IMG_0499.JPG


IMG_0501.JPG


不过大部分M4出售以后,Munro公司还会派工程师去录音棚/使用场所,根据现场环境进行调整,但由于家庭房间的条件所限,刘先生没有享受到这样的服务,但对比其他传统Hi-Fi音箱来说,已经有相当多可调整空间和特有的定制属性,再加上他专业的解码器(PrismsoundDA2),恐怕只能称之为“Pro-Fi”了。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5:00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504.JPG


刘先生的DynaudioAcoustics情缘

对于刘先生使用这样一对儿专业的“大家伙”,作为普通发烧友的笔者来说是有些诧异的,毕竟很少有朋友在家使用远场监听音箱,刘先生于是讲起了他与Dynaudio Acoustics的缘分。刘先生最早使用过贵族Tablette 50签名版,后来又换成了丹拿Contour 1.3SE,但一直觉得不太满意。后来购入第一对DynaudioAcoustics的音箱是M1.5,虽然不像过去那些音箱高频那么漂亮、低频也没那么猛烈,但就是喜欢它那种“朴素”的声音。刘先生说他最喜欢巴洛克音乐、室内乐还有一些慢爵士乐,所以不会刻意追求所谓的延伸、冲击力、气势之类的“素质”,倒是更注重声音的整体感以及音色的自然协调。使用了大概3、4年以后,刘先生又升级到M3,已经习惯了Dynaudio Acoustics的这种风格,播放音乐更显得相得益彰了,因为小箱子在播放时总显得很局促而不够从容,刘先生情愿把大箱子玩的精致轻松一点,有时干脆就当背景音乐来听了。刘先生也表示,可能箱子也是“随人”的,无论这几年怎么更换音箱或者其他设备,在他家里播放出来的声音都是很相近的,别看这几年用的M3、M4都是很大的音箱,但完全不会显得突兀或者能量感太强,反倒是和他为人一样的朴素、谦逊和温润,着实出乎笔者意料。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5:02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502.JPG


“发烧是需要智商的”

问起这些年刘先生的发烧经验,他说Hi-Fi不易,很多事情并不是光花钱就能解决问题的,是需要智商的。在搭配和试听的过程中,对声音的认知需要不断摸索才能成型,很多朋友都不了解声音本来是什么样子的,就盲目追求“个性”。其实要做到声音的基本正确其实都很难,就好像画画,构图色彩都要大致协调,才有可能还原心中的景象。如果一开始框架色彩就有问题,让人很不舒服,那这种个性就是一种不健康的表现。在他听过的很多系统当中,有些的确是非常出色,但也有一些很贵但表现平平的系统,他也打趣说觉得自己搭配系统的难度太大,干脆就选择一套“西装“套机,虽然M4可能没有那么贵或者用料有多么奢华,但发出的声音与真实不会有太大偏差,毕竟这才是他追求音乐的初衷。就像套机中的放大器T1000,每台售价只有不到一万元,跟很多传统Hi-Fi功放相比算是很便宜了,但在搭配M4时,无论是均衡度、细腻度还是各方面都有上佳的表现,完全没有大家印象中专业功放的粗糙与直白。


刘先生在家访过程中一直称自己是一个越来越“Pro-Fi”的“非主流“玩家,因为他认为专业的产品声音朴实无华,身为一名“草根阶层”的发烧友,“山珍海味”般的高档器材也不一定适合自己。我们也聊到民用和专业其实在发烧圈里一直都有争论,各人玩法不同,百花齐放也是一个行业欣欣向荣的特征。然而现在的音响系统也越来越复杂,对诸如电源、外壳、避震、屏蔽等等都有许多讲究,当然这些方面会对声音有正面的帮助,但多少是不是存在一点“噱头“?这些讲究真正从听音乐的角度来说,能感受到的毕竟是一小部分,刘先生过去也玩过一些万元级线材,有的线的确能改变系统的走向,区别很明显,也用过FE的避震脚钉,但现在已经不太在乎这些小细节,思路已经离传统烧越来越远,现在系统里用的线大部分都是购买M4时厂商附送的”机线“。


也有朋友会争论真实与好听的关系,刘先生对此阐述了自己的观点:真正的真实应该是不难听的。器材虽然从一定角度说是无法与现场相比较的,但聆听现场会给发烧友一个起码的感受,在调整系统的时候也能给自己一个参考。例如CCTV、瑞鸣唱片等录音棚都是使用M4作为监听音箱,所以对刘先生个人来讲,系统已经尽量保证与录音师所听到的保证一致了。但他也认为真实也是相对的,在监听音箱中也有众多品牌,ADAM、西湖、ATC、PMC等等,每个品牌也都有自己的个性,什么器材搭配好都能发挥的很好,那在这种情况下,还是要挑选自己喜欢的,追求自己心目中的声音。

 楼主| 发表于 2015-3-24 15:03 | 显示全部楼层

IMG_0481.JPG


谈笑中也聊起刘先生的家庭,夫人与孩子都很支持他的音乐欣赏工程,尤其是他的女儿,很喜欢音乐,之前M3更换M4的真空期里,换上了搁置已久的ADAMA5,声音上的差距让家里好像少了很多乐趣。M4到了之后刘先生的女儿高兴道“音乐又回来了!”。拥有一个和睦的爱乐之家,又有着多年的”不发烧“的音乐经历,刘先生谦和、恬淡的性格也让笔者二次体验到了音乐之美,它是会使人变得更加美好的艺术,听起来平淡,但会潜移默化的改变些什么。(全文完)

发表于 2015-3-24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混混的确是我们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发烧友啊!支持萧萧。
发表于 2015-3-24 15:20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的OCX还差点亮一盏灯 150324150057f476015d9a12b2.jpg
发表于 2015-3-24 15:2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萧总大作!慢慢拜读
发表于 2015-3-24 15:33 | 显示全部楼层
非常向往的一套器材,特别是定制的M4,混混长老虽然自谦不太发烧,但投入的精力、时间、金钱也是相当可观,感谢萧总的美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3-29 20:48 , Processed in 0.068011 second(s), 20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