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楼主: chrisalex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耳机] AKG K1000 耳機說明書 原版掃描件

[复制链接]
11#
 楼主| 发表于 2015-5-19 17:31 | 只看该作者
完畢,謝謝。

如果能讓我有興趣收藏一付耳機的話,動圈是KK,靜電是4070,不為別的,就是情懷。

不是說聲音一定如何如何LL,OMEGA耳機的聲音一定能LL過4070,就是一個念想,當時買不到,拼命想擁有的願望。

KK是聽過之後驚為天人的耳機,鬼斧神工的造型和聲音,完全不同於當時的所有設計,凌駕於耳機系統的寬鬆感和開放性。

當時我沒有聽過KK時,就記得香港雜誌的描寫,說KK是聽了之後像喝香檳酒一樣的暢快舒適,這個比喻,我至今沒有忘記。

當時也沒有喝過香檳,不知道是什麼個滋味,於是就默默期待著一直等待著等待著過了好幾年,終於有機會聽到KK鳴放時,我無話可說,的確是好,這是當時聽過最好的耳機,價格也貴到離譜,無福擁有。

後來也不知道為什麼,突然KK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價錢似乎也屬於跳一跳能把蘋果能摘下來的級別,這時就開始仔細聆聽了,如何挖掘KK的滿負荷驅動呢,用耳放似乎還不夠,於是當時在上海安潤的一次聚會上,我們動用了。。。。。。

我們動用了功放進行驅動,當時的功放有幾套,一套是MCINTOSH的合併機,這是管風琴PIPEORGAN兄的,另外一套是快樂小豬先生的,JOB PRE +200後級,三分體設計,還有一套是喬治C先生的MARK LEVINSON ML10驅動No. 23.5,你看,隔了這麼多年了,我依舊記得那場聚會,什麼人,什麼器材,都清清楚楚,為什麼?因為那是KK,因為那就是情懷。

KK全場最LL的一套,就是喬治C先生的MARK前後級驅動,我從來未聽過能將KK驅動到如此盡的放大器,你說粗聲嗎?當時覺得真不算粗,但就是有力,非常有力,非常飽滿,細節豐富、透明度高,要什麼有有什麼,實在是超越LL到達了CN級別。
12#
发表于 2015-5-19 18:40 | 只看该作者
购买看看玩
13#
发表于 2015-5-19 22:5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儿八经的听kk是十几年前在珠海,在电视那里,科普兰CD机,8pk。这么多年了也忘不了,也是因为校长所说的“情怀”。

话说,电视大哥是不是已经退烧了呢?
14#
 楼主| 发表于 2015-5-20 08:27 | 只看该作者
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正儿八经的听kk是十几年前在珠海,在电视那里,科普兰CD机,8pk。这么多年了也忘不了,也 ...
reedliao 发表于 2015-5-19 22:59


電視大哥怎會退燒,他還在持續使用著耳機與音響,只是不太在友壇發言,有時還會見到他在友壇出貨,很多燒友便會圍攻問寒問暖,人走茶不涼!

謝謝
15#
发表于 2015-5-20 10:57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eedliao 于 2015-5-20 11:11 编辑

回复 15# chrisalex


   其实我时不时上http://lts.bbs.net/bbs/ 看看,友坛很多前辈都经常在那边发言,非常精彩。
从电视大哥的博客里面转载一篇他写KK的文章在这里,不知道是否合适?如果不合适麻烦版主删掉,谢谢。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e1b85bd0100jgm6.html

AKG K1000:第二只耳机
作者:电视

K1000是AKG在80年代末设计的旗舰产品,问世十年后它还笼罩在迷雾中,不为人所了解,随着90年代末耳机发烧热潮的兴盛,K1000慢慢的飞入了寻常百姓家,可是它究竟是个什么样的耳机呢?我想试图通过这篇描绘K1000的面容,虽然经过了3年的探索和多次修改,我仍然无法保证所有内容的准确性,最了解K1000的是那些沉默的创制者。

一、K1000的设计原理

1.眼睛和耳朵

人的听觉与人的视觉是密切相关的,遵循着相同的原则。平时我们的看到的景物是三维的,我们能够判断物体的方位和距离,这是因为两只眼睛可以看到同一物体的不同角度,两幅不同的图像由大脑合成一幅立体的图像。一只眼睛后天视力严重下降的人,看到的也是三维的图像,这是大脑根据光与影的关系凭借经验判断出来的,但是这种情况下无法准确的估计不同物体的距离。

我们听到声音,判断声源的方位和距离依靠的是声波到达两支耳朵的差异,这些差异可以分解为声压差、时间差和相位差,就好象两只眼睛看同一物体的明暗差异、距离差异和角度差异。

声压差是由头部对声波的遮蔽效应造成的,频率较高的声波无法绕过头部,两只耳朵听到的响度的差异就大;低频率的声波可以绕过头部到达另一支耳朵,两耳的声压差就小或者不存在。时间差和相位差是由于声源到两只耳朵的距离不等造成的。频率高的声源,其方向的确定主要依靠声压差和时间差,频率低的声源则主要依靠相位差。自然界的声音极少是单一频率的,不同的频率成份达到两支耳朵的量和时间不同,一只耳朵听到的音色与另一支就不同,这就引起了音色差。这些差异是我们日常感受声音的基础,把这些差异合成为有机的“音场”是由大脑完成的。仅靠一只耳朵也能分辨声源的方向,这源于“耳廓效应”:耳廓的不同部位向耳道反射声音,会产生一些有极短延时的反射声,耳廓本身的结构还会造成声波的衍射,这些反射和衍射发生在2KHz以上的频率。人脑将这些信息与经验比较,就可以判断声源的方向。

然而,大部分情况下人判度声源的位置,特别是身前和身后的判断主要依靠眼睛。

2.立体声录音的耳机重放

立体声录音原理基于双耳聆听,在唱片录制过程中,声源到达不同麦克风膜片同样存在着声压差、时间差和相位差,这些差异被录制下来并通过后期制作修正。回放时要求在同一个空间里具备两只相同的扬声器,使得这些差异得到还原,也就还原出了一个虚拟的“声场”。耳机由于结构和位置的限制,左右声道的声音是相互遮断的,无法象音响那样自然的交融,也就是遮断了“双耳效应”。但既然唱片中已经存在了反映声源方位的信息,通过大脑的处理,用耳机听一样可以听到“声场”。立体声录音的声像是排布在扬声器的连接线上,(前后位置的感觉由延迟产生的),这样耳机的声像给人的感觉就是在头中的,这就是头中效应。而且耳机又不涉及空间的反射问题,用耳机听到的声场的形式、自然程度与音箱是不同的。

3.K1000的设计

K1000是AKG的旗舰产品,它要能充分的体现AKG的音响美学观念。实现这样一只HI-END级的参考监听耳机,AKG的做法是在声学设计上做最少的妥协,保证耳机能够重放出纯净无染的声音。

如果一只理想的音箱在无反射房间内做声源,麦克风摆放在0度轴1米的距离上,音箱发出的声音被麦克风收录的,就是没有染色的声音。现实的房间里的音箱发出的声波会被墙壁和家具反射和吸收,反射声和直射声同样馈进了麦克风,这时麦克风收进去的是就是带有染色的声音,声音畸变的程度是由房间特征决定的。如果音箱是我们的耳机,麦克风是我们的耳朵的话,耳机的耳罩、磁路形成的腔体、耳机的外壳都要反射声音,都会带来染色。

在K1000的设计上,AKG大胆摈弃了耳罩,消除了振膜前的“声室”,解决了耳罩对双耳效应的遮断作用。根据AKG提供的数据,K1000的互馈带来的声压差达30-40dB,高于4dB的阈值。K1000的振膜后面也没有遮挡物,磁路特别设计成非封闭腔体的无反射结构,这样在振膜的前后去除了一切可能产生反射的包围物,振膜处于一个相对的自由空间内。反射当然是不可能完全避免的, K1000的说明书中指出 “声学开放因数”(AOC:acoustic openness coefficients,它是指声学透射部分与声音反射部分的比)值越高,反射声产生的越少,声音就越自然真实。AKG称,普通动圈耳机的声学开放因数一般低于30%;等磁式耳机的声学开放因数可达到55%,但仍存在严重的反射问题,而且随着声学开放因数的升高,效率降低;静电耳机的声学开放因数为45%-50%。AKG为K1000设计了VLD(Ventilated Linear Dynamic Magnet System)磁路系统,声学开放因数可达75%。

    这样的结构是理想化的,为了实现它,AKG在K1000的振膜设计、磁路设计、框架设计方面,充分运用了话筒和耳机设计的经验,做了很多的创新。当我们拿起一只外形简洁的K1000,应该知道这是一个公司凝聚了自己全部经验和能力的心血之作。

二、K1000的构造和性能

K1000银灰色的金属网罩,黑色的真皮头带,红色的过梁,这样的组合有着强烈的质感。丑也好美也罢,确实有过目难忘的效果,据说这是欧洲设计大师乔治亚罗的手笔。

K1000的组件比较多,使用了数枚螺栓固定,手工装配的痕迹明显。

在耳机外框的下端,有两颗螺丝,取下之后,就可以拿掉金属外框,金属网用热融胶粘合在耳机的台面边缘上,去掉胶,就可以拿下金属网,K1000的心脏部分就完全暴露出来了。内部并不复杂,中间是振膜和磁路,四周是台面,下面还有一块线路板。K1000的整个框架结构应借鉴了AKG的电容话筒设计。振膜呈矩形,乳白色半透明,表面分布有规则的圆形颗粒,四边是四个半圆柱形折环,中央是半球顶。说明书介绍振膜由多层材料构成,其中一层是抗老化层。振膜的球顶部分涂了一层漆,这是16、17世纪小提琴工匠使用的漆,可以抑制20Hz-22KHz范围内的局部振动。四个折环的内边与中央球顶的外周相交处形成了四个夹角,每个夹角都处理成三角锥形的突起状,尖端点了漆进行加固。

磁路通过突出台面背面的四根梁固定,内外圈为金属环,磁体由16根钕铁硼磁条组成,磁体中间的空腔装了一片厚密的海绵垫。音圈在磁体和内环之间,外面装了一只80um厚的铝环,它的作用是固定音圈和散热,抑制振膜在低频段可能会产生的不规则震动。

耳机的框架是复合材料的,含有50%碳纤维,其质量轻,又有足够高的强度来支撑音圈、磁路和其它组件。振膜下面的线路很简单,功能不详。

K1000的线长1.5米,插头采用了XLR四芯插头,可以直接驳接专业放大器的输出端。为了方便用户,K1000带了一根用于接驳放大器音箱端子的转接线,长7米,AKG称这条线不会对声音带来负面影响。

K1000的单元可以调整角度,并可锁定角度,这个设计目的是为了适应不同人耳廓的形状,让振膜可以与耳廓平行,也可以用来调整低频量感和声场宽度。

K1000的头带下方两侧各安装了一对小皮垫,佩带时这四个皮垫压在额头两侧,与头带共同作用将耳机固定在头上,后侧的皮垫可以拉出一段,以适应不同大小的头部。

K1000的技术参数如下:
阻抗:120欧姆
灵敏度:74dB/mW(自由场)
效率:1000mW约相对于104dB
失真:400mW下(约100dB)
偶次谐波失真:200-2000Hz   ≤0.5%
              100-200Hz    ≤1.0%
头带压力:3.5N
质量:270g(不包括线和插头);370g(包括线和插头)
频率响应:30-25000Hz

K1000的频率响应是在消声室测得的,未经任何均衡处理。从AKG提供的频率响应曲线上看,从50Hz-20KHz是平直的,在3dB范围内波动,从50Hz开始快速滚降,到20Hz下降了20dB。

每只K1000有唯一的序列号,根据现有序列号估计,它的产量约1万3千只。

AKG公司认为K1000尚无改进的必要,所以也没有改进计划,不存在传说中的三种型号的K1000和K1000MKII。根据作者了解的情况,K1000存在着2个版本,不同之处在于早期(2000年以前)生产的外框大一点,金属网是不对称安装的;晚一些生产的外框小一些,金属网是对称安装的,也就显得精致一点。核心的磁路和振膜未见变动,声音上没有明显的不同。

由于K1000的结构特殊,它的故障率比普通的动圈耳机要高,常见的问题是金属网松动和音圈引线蹭圈,这两个问题可以自己动手修理,如果发生其它故障应及时联系维修,平时尽量不要用响度很大的极低频信号做测试。

三、品评K1000

上世纪70年代中期到80年代中期,是AKG公司的兴盛时期,AKG的话筒和耳机在录音工业中被大量的使用。然而AKG却没有旗舰耳机,性能最优良的K340定位于民用的Hi-End产品,从保存到现在的K340来看,并不具备旗舰产品的性能。所以在80年代中后期,AKG需要设计一只旗舰耳机,一方面展示自己技术实力和音响理念,总结已经获得的技术成果,为后续产品的研制建立一个新起点;另一方面为录音室提供参考级的监听耳机,成为扩大影响力、坚定用户信心的产品。

自70年代起AKG的耳机设计始终贯穿着“声学分频”的理念,就是用不同振膜或者同一振膜的不同部分重播不同频率的信号,当然这并不是AKG独有的设计思路。这种概念指导下的极致产品就是K340,一个装了7个振膜的耳机,使用了三种不同原理驱动器的耳机。但是不同材料的振膜,性能会有较大的差别,要实现自然和谐的衔接并不容易。到了设计K1000的时候,AKG走上了一片振膜的不同部分重播不同频率的道路,一直延续到现在。从这个角度说K1000是AKG耳机产品的一个分水岭。

一件旗舰产品,即体现了品牌的技术能力,又体现着品牌的美学观念。考查AKG耳机的音响美学,我想从三个方面入手比较容易:清晰;声场;音色。清晰,我理解为清楚的听到尽可能多的细节,清晰并不等于锐利,K240M的用户很容易理解这个概念,演奏者的位置、动作甚至表情都可以通过耳机表现出来,这就是很高的清晰度。声场的概念对于耳机来说不是那么容易理解,从耳机的监听功能说,录音师要能辨别出演出者的位置,以便判断这个位置是否合适,故此声场在耳机来说是对演出者位置的反映。清晰和声场是AKG耳机一直强调的,这跟它们的专业用途是相符合的。音色,AKG独有的音色,就是AKG用家最难以忘怀的,只要一段人声录音就足以分辨哪只耳机是AKG的,那种甜润、清馨、悠扬的音色还能是什么呢?

使用K1000,我们会发现它有着放大镜的功能,它将视野中的细节放大,再放大,有录音中的细节,也有器材的失真,这种放大作用有一个理性的前提,就是并不破坏细节在整体中的比例。它是监听录音和器材的利器,我们也必须意识到越是犀利的器材,越是难以掌握的。

聆听K1000,我们会发现它有着甘美的音色,如丝的线条和细密的纹理,配合极佳的速度感和动态,刻画出乐器的质感,创造了一个充满感情色彩的音乐世界。它的设计者们是如此热爱音乐,热烈的情感随着音符喷涌而出,带给听者无尽的欢欣与喜悦,直到听到这样的声音我们才真正领略了AKG的音响世界。

然而K1000有两个重要的弱点:一是频宽,对于40Hz以下的信号,K1000的响应不佳,16000Hz以上极高频的响应也不是非常理想,这样与非常完美的中间频段配合起来,K1000就表现出倔强的个性;二是极低频能达到的最大响度有限,播放极低频丰富的音乐总是有些遗憾的。

K1000的设计是前卫而大胆的,它的技术实现非常之完整,赋予了它浓厚的色彩,提供给了它几乎无穷的表现空间,它身上所体现出的不仅是AKG的音响美学,更是人类对于音响美的不懈追求。毫无疑问,K1000是人类的第二只耳机。
16#
发表于 2015-5-20 11:11 | 只看该作者
后记:如何搭建K1000系统

搭建K1000系统,要具备三个条件:金钱,音响系统调整经验,对音响和音乐有较全面的认识。在这三个条件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自己的目标,要自己的K1000系统能响,能听,还是能欣赏?

初级的目标:能响。
能响,不是仅仅发出声音,是要满足短时间聆听的要求,有最基本的平衡感和细节。一台中档水平的音源是需要的,建议不要使用不同品牌的转盘和解码器,声音的和谐程度很可能没有保证。放大器可使用中档的甲类功率放大器,以晶体管放大器为宜,同等价位的电子管放大器,输出变压器素质有限,频宽不足,对应高阻抗负载的性能也不好。各类非专门的耳机放大器不必考虑了。

现实的目标:能听。
能听是指能满足长时间聆听的要求,可以利用K1000系统作为鉴赏器材和唱片的工具。这样的系统要具备很好的平衡感和饱满感,动态、细节、速度都有不错的表现,在松弛感和气度方面不做过高要求。过万的音源和放大器都是必须的,放大器可以根据需要选择晶体管或者电子管的,对放大器搭配的尝试不会嫌多。另一个现实的选择是找一台为K1000设计的耳机放大器,比如叶立老师设计的8PK,可以保证K1000的性能的发挥,但是这样的耳机放大器很少,它的输出能力相当于小型的甲类放大器,素质却要达到一台优秀前级的水平,实在吃设计者的功力。线材和器材的承放要下一点功夫。

理想的目标:能欣赏。
这样的系统是用来欣赏K1000的重播能力的,也就是正文中所说的K1000的美好音乐空间,这一定是套顶级的音响系统。音源拣自己喜欢的,放大器必然是顶级的甲类功率放大器,搭配实验是必要的,并非任何顶级放大器都能搭配K1000。如果你发现手中被高烧友看不起的廉价唱片竟然如此曼妙光彩,那要恭喜你啦!

以上意见谨供参考。
17#
发表于 2015-5-20 18:24 | 只看该作者
完全驱动下的kk声音实在太美妙!
18#
发表于 2015-5-21 11:13 | 只看该作者
看了下PDF说明书 校长这说明书少2页.......
19#
 楼主| 发表于 2015-5-21 11:23 | 只看该作者
哪兩頁,何以見得?

謝謝
20#
发表于 2015-5-22 12: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jswxfk 于 2015-5-22 12:35 编辑

多谢校长,虽然不曾听过,现在主力是009,但是还是要购买收藏。这是我在立体声论坛花的第一笔金子啊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5-9 15:09 , Processed in 0.057052 second(s), 1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