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1148|回复: 3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好] 乐音小札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6-3-13 00:2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有时候听音乐听得多了,未免生出一些麻木不仁的情况。不管音箱里响出何种动静,似乎都与我无关,只是觉得每日此时此刻应该打开音响搞出一些声音,或者在摇椅上捧着厚重晦涩的书的时候做一个无聊事来打发另一个无聊事…… 当然,有时候也不看书,不饮茶,停了灯光看着昏昏暗暗的灯丝 摇着摇椅浑浑噩噩的听不知哪张CD。时光好像在摇摆中偷偷的加速了,不多会儿一曲将终,可恶CD播放了太短不能继续 ,精神也不足以支撑身体再去关机一闭眼便是明天早上了。


但多数时候还是清醒的。人醒着,就免不得胡思乱想一番……


这个帖子便是以后掌柜的胡思乱想的合集,既然想胡说胡说就免不了同好们的批判(笑)。


愿这个地方也作为同好们交流音乐认识的一个集合。

2#
发表于 2016-3-25 10:20 | 只看该作者
如果音響與自己在一個房間時,回家就一定會打開來,問題是,現在的音響是在獨立的聽音室裡面,我反而覺得聽音樂變得陌生與做作了,所以,我在考慮要不要移動出來呢?

等樓主更新,謝謝
3#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1:32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ay 于 2016-3-28 02:51 编辑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房屋甚小,甚小,甚是小。为了腾出半面墙的书架放置更多的书籍和杂物,前两年决定处理掉所有的CD唱片,统统拷进硬盘做计算机播放。而前不久几块硬盘不约而同的统统坏掉,一时失落,也没有心思再正襟危坐的听了。平时泡在音乐里久了的人突然不听了,感觉自己像是被关进了戒毒所里的吸毒者。百爪挠心两天后,万幸还有手机和笔记本计算机能出声响可解烦闷,于是在“非正式”的状态下听了几天的斯克里亚宾与若利韦的部分作品。感触与平时听音响系统得来的感触毫不相差:斯克里亚宾确实天才。
    岂不奇怪吗?笔记本已经把录音中的音响要素损之殆尽,我却仍然觉得悦耳。相比在音响系统中听更能静心凝神更加专注于音乐的本身,而不是把精力放置于音场是否宽广、高度是否俊挺、深度是否阔远、定位的精准坚实触手可及之感或弦乐的音色张力与共鸣、有无松香味?、铜管的光泽是否有如阳光洒下的畅然,木管之余韵是否耐人寻味绕三日?回想一下,我大部分的听音时光都在诸如此类细枝末节之中纠结。很少有全神贯注的听过几次音乐。
    我们引以为傲的“音响美”居然喧宾夺主的掩盖了“音乐美”的存在。不禁想起诸多的宣传水文无一不大谈音响要素之必要,音响美学之美感,音响文化之博大。而这些要点是否妨碍了音乐的传递缺只字未提,我戏称以上为听摔玻璃杯打雷过火车的专用音响。形式感过于强。无可否认的是音响作为一种表达的艺术是有美的,既然是一种美就一定包括美与丑的存在。
    乔治,桑塔耶那有句很有名的话:“美学上最显著最有特色的问题就是形式美的问题。”长期以来对这句话的含义感到十分的困惑。由于对艺术的审美形式与内容的关系在理解常存在一定程度上的某种偏差,有时候甚至让人怀疑形式美对于艺术来说是否可能,进而对艺术的本质也产生了怀疑。对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的审美层次的探索,是确证艺术的本体存在,确证作为美的本质的存在的作为感性具体的自由形式的特征的重要事项。
作为对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的审美层次的探究和把握,是试图从艺术创作的主体和审美欣赏主题的深层心理结构的探索、把握作为审美对象的艺术形式的美学特征。从这个角度看,这个问题具有艺术本体论的意义。艺术形式的审美层次是必然存在的。
    那么如果把音响看做是一种有关声音再重放的艺术形式,那么音响也符合上述的特征。音响艺术也具有不同的审美层次。之所以把艺术形式之美当做不同层次的审美理解,是因为其存在感性直观的特征,和多种形式构成要素具有无限多的组合的多样性。对音响之美的审美层次的理解每个人都不尽相同,在此陆续讨论几个角度。
4#
 楼主| 发表于 2016-3-28 02:5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Ray 于 2016-3-28 02:53 编辑

回复 2# chrisalex



    我的环境只有区区的12平方米,无奈喜好众多,这小房间既是书房又是听音室,有时还兼做画室工作室。大部分写稿子的时光也是在这里度过,所以在这房间里的时间长的很,只要我在这房间里音响一定是唱着的。所以娱乐也是工作的一部分,工作也被我搞成了一种消遣。    我何尝不想也有个房间,像校长一样有独立的听音室。也想享受享受为了听音乐而去听音乐的动机与过程。以前有人嘲笑我的动机,不知您的心里是否也有这样的顾虑。为了写文章而写的文章算是好文章吗?为了写音乐而写的音乐算是好音乐吗?为了雕塑像而雕塑像能算得上是好塑像吗?为了画画而画画能算得上好画吗?为了听音乐而听音乐能算得好好的听音乐?殊不知千古名篇《滕王阁序》正是“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泛然不辞。”而来。而我们常听的严肃音乐(西欧艺术音乐)大多都是出于学术目的或者养家糊口的目的而作这不正是为了写音乐而写音乐吗?举世闻名的大卫雕像仅仅是米开朗基罗这个爱财之人的一个订单(这个动机好像还不如为了雕塑而雕塑来的高尚)。而《最后的晚餐》也是达芬奇的一个订单而已(同左)。本认为应该高高在上无比神圣的艺术品其实动机都非常的平常,而我们为了听音乐而去听音乐显然要比上述的动机高尚正经的多了。(笑)      校长大可稳坐皇帝位安然专注的享受音乐之美。

      苏轼《书黄子思诗集后》苏轼转引司徒空的话说:“‘梅止于酸,盐止于咸。’饮食不可无盐、梅,而其美常在咸酸之外。”与音乐近了或是远了,其美也在器材、听音室之外。
      我觉得音乐是一种交流体系,接受音乐的人感知音乐发出者想要传达的特殊的指令和意义时一种微妙而又特殊的联系就在二者之间巧妙地发生了。好像一个编码和解码的过程,只不过没有具体的参照体系,这个密码(音乐的意义)相对于发送密码(音乐的形式)是内在的。那么在某一程度上,音乐是根据一整套的规则和秩序把音乐组织者(作曲家,演奏家,歌唱家,指挥家)同音乐的接收者(听众)连接起来,使双方能够对某声音的组合的意义有一个共同的认识和理解。(尽管有人声称自己听不懂勋伯格或者无法忍受无调性音乐,那么他至少能区分出那是音乐而不是噪声或者是其他)我们对音乐的感知一方面讲是音乐这个交流体系是否紧密,发出者是否用心?接收者是否专注?一方面是来自于听觉的对象化感知和非对象化的感知,还有则是人生理上的共鸣。(例如四拍子节奏能刺激大脑释放更多的肾上腺素和多巴胺)
       如果觉得自己已经与音乐产生了距离感 排除掉心理作用 音响挪不挪动没什么大用处。是不是沉静一段时间?安静一下,让自己在聆听的过程中更加专注。或是调整好心态 多关注音乐逻辑化层面的知识(旋律、结构、调式、织体、对称)。我觉得这对走进音乐是有一点点用处的。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5-3 22:02 , Processed in 0.053912 second(s), 16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