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scuz! Board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33468|回复: 2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音响] 搬新家,听音空间新规划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7-4-28 09:2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饿死的猫 于 2018-2-19 10:04 编辑

之前因论坛遭到攻击,文章段落遗失或遭到篡改,请见谅

DSC02127 拷贝.jpg (660 KB, 下载次数: 384)

DSC02127 拷贝.jpg

DSC02128 拷贝.jpg (537.02 KB, 下载次数: 384)

DSC02128 拷贝.jpg

DSC02129 拷贝.jpg (583.72 KB, 下载次数: 392)

DSC02129 拷贝.jpg

DSC02130 拷贝.jpg (571.67 KB, 下载次数: 363)

DSC02130 拷贝.jpg

DSC02131 拷贝.jpg (683.42 KB, 下载次数: 378)

DSC02131 拷贝.jpg

DSC02132 拷贝.jpg (501.16 KB, 下载次数: 371)

DSC02132 拷贝.jpg

DSC02135 拷贝.jpg (378.81 KB, 下载次数: 373)

DSC02135 拷贝.jpg

QQ图片20170428003549.png (27.88 KB, 下载次数: 318)

QQ图片20170428003549.png

微信图片_20170428003427.png (197.15 KB, 下载次数: 362)

微信图片_20170428003427.png

评分

1

查看全部评分

2#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0 | 只看该作者
本帖最后由 饿死的猫 于 2017-4-28 09:44 编辑

我这套系统在新环境下出现的另两个问题就是1. 混响时间稍长,声音有些许回声感,听感上有点点混;2.低频量感变少。第一个问题和系统的关系不大,主要是因为空间太干净,声音的反射来来回回。第二个问题首先要赖50A功力稍弱,其次就可能和茶几下面的床垫相关。在有驻波的房间里,床垫是好东西,能吸。但我新客厅的顶高超过3米,基本上不会有驻波问题。虽然不是很确定但这块床垫多少也吸掉部分低频了,再看一眼白噪音下的频响曲线:


500HZ以下的频段有轻微塌陷,而1KHZ以上则显得肥了。今后的调整要从两个方面着手:


1.系统的明显瓶颈要更换掉,朗泉50A不能一直为难它。无论从“致音”的声音特点还是物理特点来看,胆机都是第一选择。“致音”出世时间虽然不长但稍有接触的朋友应该都是认同其“好胆”的特点的。第二个要换的就是小白羊数播了,等到Auralic的大白羊2代出来好好看一下。音源方面我大概是不会折腾回CD或者黑胶了。至于我系统中的其他东西,暂时都没有更新的必要,哪怕激光鼠爷爷的小U鼠对整个系统的贡献也是完全正向的,插上就拔不下来。

2. 听音环境也还要微调,首先床垫得换成地毯,既美观又不会有吸太多低频的风险。然后就是安置一些有吸中高频的特性的装饰品或家具,白噪声下的房间频响曲线要整整好。


以上就是这次“致音”搬家的历程,希望我的文字和图例能给有相同需求的朋友们一些小小的参考。HIFI系统的优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认知和听感是基础,技术方法是手段,心急不得。


对老叶“致音”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参考我之前的文章:铝合金的诚意---Ye Audio “致音”喇叭 探秘暨老叶深度家访

或者购买《高保真音响》2017年3月刊杂志


3#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2 | 只看该作者

2017年上海音展的些许感受。

这不是我第一次参加音展,但此次的感想和经验比以往都要更丰富一些,因为我是抱着大腿来的,还不止一条!他们是谁?校长先生当然少不了,不仅友情赠票,还毅然决然地把相机扔给我,早在英国留学的时候我就非常喜欢用现场摄影师的身份来给自己创造接近各种大神的机会,嗯……然后就是来自宝岛台湾的羅財熾(爸爸)和羅國政(儿子)先生了,罗老是台湾首屈一指的HIFI界奇才,末代电子管和模拟电路专业出身,十多年来经手维修和改制的世界铭机不计其数,而在其专长的变压器研发、电路设计和优化方面更是实力雄厚,可以说在岛内圈子里无人不知。只可惜由于“墙”的存在,加上其为人低调从不宣传,大陆的发烧友几乎都不认识他,中國立體聲的同好中大概只有我和米发烧先生与其相熟。前段时间我抽空把罗老在台湾的博客整个搬来大陆平台,对电子管等相关知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浏览一下:点这里(由于从墙外平台直接转移而来,很多图片可能显示不全,挂VPN就没事了,抱歉)

这次观展,基本上就是我占着校长先生相机的便宜,和两位罗先生穿梭于各个展馆之间,每听一间就互相交流下经验/听感,很累但收获巨大。

总体来说和以往的展会大同小异,各展间高中低档次的器材和系统都有。大家都知道,观展往往都是走马观花式的,展厅内器材的摆位不可能尽如人意,人头攒动而嘈杂的环境也不能让人能专心听音乐,所以这里我只想聊两个字:态度

态度对于HIFI从业者来说非常重要,其分量远大于器材和声音。听音乐是一种精神上的享受和放松,如果某品牌甚至不能做到认真对待自己的产品和消费者,如何得人心?声音再好,若是给大家留下一种随意,得过且过的印象,往往就会留下决定性的坏印象。退一步说,哪怕这个品牌的东西真的厉害,你随便摆弄一下,完成任务式地走走宣传过场,能发挥出器材的几分实力?再者,我也不是很相信态度不好的品牌能做出多棒的产品。

通过这次展会,我非常开心地看到咱们国产的许多品牌是真的有用心在做事。比如说Ye Audio主事人上海老叶,在系统搭配上下了很多心思,音箱的摆位和微调也是费尽周折。展厅的声学环境不理想,不少品牌就随便摆一下完事,老叶则前前后后折腾了很多次,虽然只达到在他家约70%的水平(我家访时仔细听过)但也丝毫不懈怠;为了能让“皇帝位”的范围更广阔一点,宁可牺牲最佳的摆位方式,最好的声音表现,也要让坐下来听的朋友们不被单一“皇帝位”限制住。原《高保真音响》主编潘先生也是如此,除了对花了大心血研发出来Lune音箱谨慎摆放调教之外,全程亲力亲为地讲解每一首音乐的特点和选择理由,和现场听众的互动从没中断过,不断地根据剧情发展和观众需求来换碟,看着就辛苦。而激光鼠先生则干脆带上太太一起服务听众,第一天因为音箱的选择上不太理想,立即就想办法换了一对上去。鼠太太则一直以灿烂温和的笑容对待每一个人,对于支持和鼓励自家品牌的朋友,哪怕人家离开展厅10米了都要追上去表示感谢。类似态度优秀的例子还有Auralic,香港SINE

等等。很多人也许或许觉得没什么大不了的,做商业的惯用套路而已,但真的是这样吗?君不见大把大把价格和“档次”比以上品牌高得多的厂家是怎么做的?音箱随便摆,明显的布局错误也当看不见,对听众不闻不问,爱搭不理,工作人员永远一副扑克脸……论商业,这些大牌子难道就免疫啦?人家明明就是纯商业好伐?而且“商业”本身何错之有,来参展的都脱不开这俩字,关键就是态度。还让我印象深刻有立陶宛的音乐卫士音箱,在锦江饭店租下巨大展厅的日本某品牌等等,这都是一些尊重自己品牌形象和内涵,尊重消费者的典型例子。

对于各品牌的声音好坏我就不评论了,萝卜青菜和预算的问题罢了,人人心中都有杆秤。历史都是相似的,这次上海音展和以往去过的展一样,真正能让我愿意听下去的房间不多,相信大家也都是这个感受。排除各个房间声学环境不理想,参展商节奏仓促等客观不利条件外,这样的局面说明了一个问题:

目前HIFI界还有很大的进步和发展空间,有人唱衰,说HIFI已经是夕阳产业了,我不认同。至少在国内随着经济的增长,越来越多的朋友能消费得起音乐了,而大家的鉴赏能力和要求高绝对是一件好事。进一步说,其实国内HIFI圈子,无论消费者还是商家都正在迎来一抹新的曙光,越多人需要高品质音乐就有越多的可能性。

我们应该好好感谢一下这次上海音展为我们带来精彩和快乐的品牌,观展的朋友未必都有概念,那些认真勤劳的参展商是十分辛苦的。就说我知道的,平均律的潘先生第一天结束就累得不行。上海老叶展会结束后嗓子也哑了,得了重感冒状态极差还得回单位上班。
4#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5 | 只看该作者

我坚持的发烧态度


1.多听听“圈外人”的意见,勿忘初心

今天布置好新家的听音空间,我邀请了同小区的老同学来感受感受。他是我在英国的研究生小组组长,几年前被我带进摄影深坑,现如今也对HIFI有了点兴趣,但他从来没有玩过。令我相当相当相当惊讶的是,他坐下来听了几首曲子就能非常精准地讲出我系统的毛病和特点在哪里。当然他的用词一点也不“专业”,很多听感的表达比较费劲,但丝毫不影响他对于声音特点的表达。我略带惊奇地问他怎么判断的那么精准?他来了句,“好听难听谁感觉不出来啊,又不用学的。”

我们发烧友,很多时候都会不由自主地把自己“标签化”,下意识地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耳朵比一般人灵光一些。虽然一个经验丰富的发烧友确实对系统声音会更加敏感一些,但音乐始终是服务于所有人而不仅仅是咱们这些“老法师”的,也没有任何一个高端HIFI品牌会在产品上写“仅售资深烧友”的字样吧?“好听难听谁感觉不出来啊”,这真是一句大实话,一首歌,一段曲,任谁都能知道是否听到心坎里面去了,只要不聋的人都有发言权。而我们发烧友经常会在某些阶段迷失自我,追求一些实际上既不讨好耳朵又没什么意义的东西。比如说我,几年前我就曾经一味地追求所谓的解析,买器材第一个考察的就是解析力,结果到后来,系统声音又干又涩,齿音严重,只剩下解析力了。我并不是说解析高了就一定会出毛病,但有时候就是会钻到这样那样的执着怪圈里面去,等到回头一看,妈的是不是当时脑子给门挤了?而“圈外人”则大多数比较客观,虽然不够“专业”但至少还是知道什么声音是听得下去的,他们也不会戴着有色眼镜去过分看重某些指标,因为他们还没“入坑”,不存在执念和心理暗示,往往都能给出大方向正确的意见。仔细想想我们这些人入坑时不也是从小白过来的吗?那时候哪懂动态、解析、频响这些磨人的小妖精们呐?当时入坑的初心就是为好听的声音着了迷,只不过可能走到某些阶段撞到死胡同里占时出不来了。这让我想到了我娘亲,咱家以前的照片都是我娘拍的,一个只会按快门的女人却为全家留下了无数感人的影像。我玩摄影8年多了,说句不吹牛逼的话,论专业和理论知识我比绝大多数职业摄影师还要精通,但我拍的照片好不好,娘亲一样就能看出来,无论我当时认不认至少现在的看法都是和她一样的,以前不一样是大多因为我陷在不同的死胡同和执念里面。

有时候不要过于强调自己的“独特听感和审美”,或许过不了多久才发现当时不过是自欺欺人罢了。发烧的时候若是遇到纠结的时候问问身边人的意见吧,想一想自己当初究竟是HIFI的哪些特质吸引了自己,往往都会药到病除。


2.多听,多交流,少买

其实说实话这个心得挺主观的。消费的目的是让自己开心,俗话说有钱难买心欢喜,如果能通过不断地折腾、更迭器材能得到莫大的欢乐,目的也就达到了,是否真的要好声音未必是目的。任何一种消费动机都值得尊重,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高潮点。

这条心得是分享给真正为乐痴狂的朋友们的,咱们国内的发烧圈子有一个毛病:很喜欢盲狙器材,结果大多因为不合胃口而二手出掉或浪费了,伤了钱包还能挣回来,心情不爽才是重点。现在的消费渠道,交际圈子,交通便利度都比以往要好上不少,说实话我不明白为何很多人还是要盲狙器材,明明可以到朋友家试听,去店家感受甚至租一台回来参考,更何况现在的大部分器材商家都是支持试听的,你过不去可以让对方寄过来。我买老叶的音箱和W4S的解码就是从金华跑到上海去感受后才下手的,虽然试听试用未必100%靠谱,但总大大好过一个人在电脑屏幕前纠结吧?

每个人的听音观都不相同,一定要多听多和圈内同好交流,慢慢找出自己要的感觉。感觉找到了也不要轻易下手,因为听音观是会变化的,有钱也最好别总换器材,多沉淀沉淀,等到听音观相对稳定了再买也不迟,说不定晚点买价格还便宜呢。


3.好的声音大同小异,烂的声音日新月异,自然耐听永远是真理

虽然每个人的听感都很主观,但仔细观察大家会发现这里面是有规律的。就像我前面举的例子,普通人也能听出声音好坏的大体方向,说明好声是有共性的,大抵都是“三频均衡饱满、通透、自然,立体感、型体感、活生感强,音色偏中性略带特色,久听不累”,看着眼熟吗?没错,因为带有这些特点的声音就是我们自然界的天然的声音特质。人人都不会拒绝这样的声音,这也是为什么普通人也能分别出不同系统的声音优劣。如果你的系统已有如此表现,那么恭喜你基本就功德圆满了,可能你自己都没意识到,毕竟烧友或多或少都有执念嘛!

音响产品毕竟是取源于生活但力求高于生活的,所以顶尖产品除了能重放出真实自然之外,还会带点小染色,可以称之为品牌特点。而烂的声音就不多说了,把所有不够自然的因素随机排列组合一下能得到无数种答案。

回到器材的层面上来说,也有规律:

1.低端产品重特点

2.中端产品百花齐放

3.高端产品重均衡耐听

这个结合实际想一想不难理解吧?举个可能引起部分人不满的例子,仅仅是极端例子啊:

低端的日本器材往往解析很高,但是声音刮耳不耐听;同档次的美国产品则力有余而细腻度欠佳;欧洲产品却是自然富有韵味可其他素质不行。如果这些品牌有中档产品的话,大概会不足其低端的短板,比如日本的变得没那么刮耳了,美国的细致起来了,欧洲的也并非只有味道了。若是到了顶尖产品,这些品牌的声音基本都一致了:“三频均衡饱满、通透、自然,立……”,唯独不同的是,各自都还带点染色或特色,很轻微的,比如日本金嗓子那种纤细又不缺质感的高频线条,高文带有甜味和金色光泽的中高频等等。大家试试看,套用一下我的公式,基本上没跑了。

啰里啰嗦一大堆,其实好声音的特点就四个字,均衡耐听,甭管你现阶段的听音取向如何,总有一天你的听感会跑回到这四个字上面来,无非再加上一些轻微的染色或者特征罢了,因为你终究是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环境耳濡目染起着润物细无声的决定性作用。

回到Creek朗泉上来,卧槽我真的不是朗泉的托请大家相信我,咳咳……

结合上面的器材档次规律表,你会发现这货的特征是相反的,它的声音风格正好符合顶尖产品的特质,但限于成本它也只是把这些特质沾了个皮毛(实际素质水准还是中低端),同时带一点点新英国声的清新染色,但它的价格却是实实在在的低端……明白了吧?为啥那么多媒体和HIFI口碑圈子都捧它?人家英国佬多聪明啊直接釜底抽薪往人类听觉共性的G点上靠,成本低压力小没有销售瓶颈, 50万人民币一台的顶尖功放一年如果能卖10台的话,朗泉也许能出掉1000台。……哪怕Creek真有做贵价顶尖货的技术也不干,这都是妥妥的套路啊。

啊,那个Creek Audio的市场部经理啊,我的五毛啥时候到账……
5#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38 | 只看该作者

4.经验法则永远只是理论,保持学习心态最重要

好多烧友非常相信自己或者别人的经验法则,相信自己的尚可理解,相信别人的就太奇怪了吧?人家说啥就是啥,也不亲身实践一下就盲目认同,这样真的没问题吗?到底是你听音乐还是你围观别人听音乐呢?

这点上我就非常欣赏各种喷子,不管别人说啥他们永远都会开喷,哪怕无脑也要喷,妈蛋。我之前写个老叶“致音”的体验帖子,咱论坛里的没骂,反倒是其他论坛的人说我五毛,枪手了。我估计今天这篇文章发出来,我的身份就从老叶御用枪手变成CreekW4S,台湾罗老等多面枪手了,哈哈。

扯远了,话说回来,哪怕是自己的经验也不可尽信。不用多远,咱们回到20年前,那时候的HIFI圈子还没有很少见发烧线材的概念。当时要是有人和你说换一条电源线有时候的效果能和换机一样,你信吗?别说当时了,就是放到现在仍旧有很多人嗤之以鼻。

经验只是以往经历和认知的总结,很可能存在诸多漏洞和认知盲区。你今天去苹果店买一部Iphone 7,穿越时空拿给秦始皇看,老秦一定一脸错愕地对着朝臣说:“依寡人经验此乃巫术,将此人拖下去斩了。”例子举得夸张了些但道理没错,20年前的发烧电源线在当时就和笑话没两样。所以不要总是拿经验说事,自己找个办法试一下真相就大白了,买不起咱可以借,借不到总能蹭听吧?再不行去实体店观摩下?实在没辙可以找万能的校长先生嘛,他啥都搞到。

我向来对于自己没有尝试过的器材和配件持好奇心态,之前不是有人喷什么德国量子贴片嘛?有机会我也要试试看,说不定真有效呢?


5.完全可以不消费国货和DIY成品,但不要小看它们

国人对于国货的伤心不是空穴来风的,而DIY更是不稳定因素巨大。咱们国内是个鱼龙混杂的地方,加上多年来人心浮躁,好多商家唯利是图,造成了很多国产品牌和DIY产品只有噱头没有品质,让很多人白白送掉了很多票子和心情。客观存在的情况不可否认,但同样不可否认的是近几年以北京老叶,上海老叶,AuralicTitans等国产品牌或者DIY/作坊式优秀的产品和口碑双成长。

国内的HIFI产业正在快速成长,消费能力和烧友素质也今非昔比,说句大白话就是大家有钱了,要求更高了,也没那么好骗了。在这样的条件下才逐渐催生出优秀的国产和个人产品。

我早先也接触过两个在国内口碑还不错的DIY性质产品,但结局非常惨,好在没花太多钱。按照一般的故事逻辑,我大概不会再尝试类似的东西了。如果是这样,那么我不会认识老叶,不会买“致音”,不会注册中國立體聲,没机会认识校长,文章不会上杂志,不可能接触台湾罗老,更不会在这里通宵达旦地写文章……

促成这些因果关系的不仅仅是缘分,主要在于我从来没有对国产/DIY品牌有任何偏见,对我来说不管是怎么样产品,出生如何背景如何都不重要,它们的实力才是我唯一关心的。讲句难听点的话,如果有人能用一坨翔糊一个机器出来,达到市面上10W价格器材才有的声音和品质,只卖5W,我也会买。红卫兵年代才讲出身和成分呢不是吗?再加上现在国货和DIY/个人品牌基本都支持试听,还有啥风险?对于真正听音乐的人来说除了声音和品质之外,所有其他因素都是次要的。

给大家看一张台湾罗老给客人定制的机器照片:


这是他去年做的EL156单端后级,基本上毫无设计感可言,用的材料也没啥特别贵的,牛是自己做的。为啥搞得这么惨兮兮?因为在台湾基本找不到愿意做小批量外壳的加工厂了,加上外观设计和加工费时费力费钱,小批量弄弄不划算,罗老在这些方面也就作罢,反正他的客人基本都是只看重声音和质量的。

就这样一台卖相还比不上咱们国内很多业余DIY爱好者的后级,卖价3W左右RMB,在国内很多人眼里顶多2000块收了还得包邮吧?

罗老的客户都是哪些人呢?辜鸿铭的产品部经理这类,那些人家里Audio NoteJADIS之类的铭器都是成套成套的啊,应该都不是傻瓜吧?

我们再看下上海老叶最新的无源前级:




样子也有了,声音也到位了,连手提箱都是定制的。这时候有部分人的心病又来了“DIY的东西凭什么卖接近4W啊,有这钱我干嘛不买大牌子?”摊手。各位不妨比较一下那些大牌子相同价格的东西和这些认真制作的国产/个人品牌制品,多的话我就不讲了……

其实个人DIY,国货和那些贵价洋品牌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吗?外国很多大品牌一样也是私人工作室生产组装的啊,凭什么人家可以叫工作室限量版咱们就只能算作坊甚至DIY呢?硬要说区别还真有,人家一分货卖10块钱,咱们一分货卖1块,差10倍呢。

这次上海音响展我个人最开心是有那么多优秀的国产/个人品牌参展,虽然现在很多人对于此类产品仍有心结,但我相信时间终究会战胜一切。

敬为了国产HIFI产品而呕心沥血孜孜不倦的先驱者们!

饿死的猫

2017428日凌晨

6#
发表于 2017-4-28 09:38 | 只看该作者
空间不错,建议把玻璃茶几拿掉,大玻璃面积会吸低频,还会强烈反射中高频,对声音有明显负面作用,
驱动方面建议换激光鼠前后级,素质和控制力会有档次上的提升,花费也不多。可以找激光鼠先试听后购买。
做好这两点,相信整个系统会有个质的变化
7#
 楼主| 发表于 2017-4-28 09:48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6# 中国第一木耳


   感谢支招,这个茶几不能拿掉,家中没有安放的地方了。租来的房子稍有不方便,只能通过其他方法来改善。
8#
发表于 2017-4-28 09:57 | 只看该作者
好文!
系统还得慢慢调,祝早日出理想之声。
9#
发表于 2017-4-28 14:23 | 只看该作者
加块厚一些的桌布吧
10#
发表于 2017-4-28 14:26 | 只看该作者
真想去听听,,,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立体声 ( 辽ICP备11019170号-1 )

GMT+8, 2024-5-1 08:33 , Processed in 0.085086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2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